双师同堂:大数据挖掘课程区块链技术原理专题
发布于 2021-05-12 20:54 ,所属分类:区块连和PHP开发学习资料
双师同堂
双师同堂,共创精彩课堂


大数据挖掘课程——区块链技术原理专题


2021年5月8日和5月12日,大数据挖掘课程采用“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邀请了兴业商贸期货期权研究员徐宏先生为我们讲授以《区块链技术原理》为主题的两场讲座。大数据挖掘课程由统计与管理学院张立文副教授开设,旨在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海量数据中的信息,从而探索其中的规律和内在关系。课程涵盖了统计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推荐系统、搜索引擎、区块链等技术。其中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各个场景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本次课程,我们也有幸邀请到了有着丰富实务经验的徐宏先生来为我们讲授区块链技术的原理,实现学术界与业界双师同堂,让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
徐宏先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金融专业,曾任职于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2018年加入兴业商贸,主要从事商品期货期权研究以及销售交易的管理工作,2020年4月加入兴业期货与太平洋产险合作的农险区块链创新项目建设,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致力于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跨越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综合联盟链平台提高业务效率。在本次讲座中,徐先生主要介绍了区块链和智能合约这两大内容板块,结合业界动态和自身的研究思考,向同学们讲解了区块链背后的技术原理、模型架构和运作机制,并针对智能合约这一理念提出了诸多思考。





首先,徐先生介绍了区块链的概念及其底层技术。区块链是比特币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初始使命是为了支持比特币的形成和流通。本质上说,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共享数据库,利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方式集体维护一本数据账本的可靠性的技术方案。在比特币的应用中,整个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公共账本,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有比特币交易信息的备份,当发起一个比特币交易时,信息被广播到网络中,通过算力的比拼而获得合法记账权的矿工将交易信息记录成一个新的区块连接到区块链中,一旦被记录,信息就不能被随意篡改。
然后,徐先生向我们介绍区块链的模型架构和共识机制。区块链天然是一种构造交易基础设施的技术。区块链系统由自下而上的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和应用层组成,几乎每一层都融合了应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是非对称加密算法,即在加密和解密的过程中使用一个“密钥对”,“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具有非对称的特点:一是用其中一个密钥加密后,只有另一个密钥才能解开;二是其中一个密钥公开后,根据公开的密钥其他人也无法算出另一个密钥。
在介绍了区块链的基本概念、技术架构之后,徐先生进一步向我们介绍了将纸质合约数字化的理念——“智能合约”的发展。“智能合约”理念早在1994年就被密码学家尼克·萨博提出,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尽管理论早已出现,但由于迄今为止还没有能够支持可编程交易的数字金融系统,智能合约始终没有成为现实。而这一现状正在被比特币的出现及广泛应用所改变。因为,大多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本身就是一个计算机程序,智能合约能够与之进行交互,就像它能与其他程序进行交互一样。
紧接着,徐先生详细介绍了智能合约的三要素。在区块链的环境下,合约或者智能合约意味着区块链交易将会远不只简单的买卖货币这种交易,还将会有更加广泛的指令可以嵌入区块链中。首先,它将具有自治的特点,合约一旦启动就会自动运行,而不需要它的发起者进行任何的干预;其次是自足,也就是说,智能合约能够自足以获取资源,通过提供服务或者发行资产来获取资金,当需要时也会使用这些资金;最后,它还将集成区块链最重要的特征,去中心化,即智能合约并不依赖单个中心化的服务器,而是分布式的,通过网络节点来自动运行。在这里,徐先生还着重强调了智能合约和区块链的重要差别,即区块链并不会与外界发生信息交换,但智能合约的触发,是来源于外部信息的,这也使得智能合约并能不像区块链那样安全。
最后,为了帮助同学理解智能合约的应用价值,徐先生还结合实际案例,在博彩交易、抵押贷款,网络购物,以及场外衍生品等场景中,展示了智能合约能够发挥的作用。可以预见,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合约,将在未来的金融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天地。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区块链的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展开讨论与提问,徐宏老师为同学们一一解答。通过徐宏老师带来的两场专题讲座,同学们对区块链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收获颇丰。同时也通过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让课程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师生充分互动的小型研讨会,让同学们开阔眼界,了解更多的实务知识,得到双重收获。
供稿人:陈悦乎 杨少军 刘潇雅
供图人:戴露露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