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3次,被誉为励志考生的唐尚珺,根本是个自私的不孝子

发布于 2021-06-29 16:31 ,所属分类:高考查分帮助信息

文/家庭杂志新媒体记者 温柔一叨



6月23日,全国多地公布高考分数线。


考生查分的表现全网刷屏,喜忧参半中,有人又想起了唐尚珺,并再度祝福他这次能如愿考上中科大。



唐尚珺何许人也?

在媒体的描述中,他是高考最牛钉子户,非中科大不进的寒门励志学子;

在老师的讲述中,他是聪明刻苦追求梦想的倔强考生;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个不愿将就坚强感人的榜样。

而在家庭君眼中,他是个自私自利谎话连篇的不孝子


01

唐尚珺,男,广西人,今年33岁,学历高中。


如你所见,如今33岁的唐尚珺,所有资历汇总起来,不过就是以上寥寥几字,再无其他。

33年的人生之所以如此单薄,并非命运格外苛待唐尚珺。

而是因为他自发地,选择重复一条早已走到尽头的路,而这种无意义的重复,恰恰又成为了他最拿得出手的事迹:

高考13次

这个高考13次,可不是像每年高考新闻中都会出现的,那种为了圆高考梦、大学梦而去体验的社会人士,唐尚珺是作为真正的考生,实实在在地考了13次。

是的,从11年前的2009年,唐尚珺就在高考。

那一年,是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连三本都没上。

家境贫寒,父母劝他不要执着,把他送到广西南宁一所技校学手艺。

不甘平庸,一心想上大学的唐尚珺偷偷退了学,拿着父母给的学费,踏上去钦州复读的道路。


2010年,唐尚珺第2次高考,这次考上了三本,他当然不满意,于是又复读。

2011年,唐尚珺考过二本,还是不够。

2012年,唐尚珺分数更高,本来可以上好的二本,结果志愿没填好,再次选择复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尚珺圆谎的难度更高了。

瞒着所有人复读的他,得从技校“毕业”了。

“假装在南宁工作”的第一年,唐尚珺不能再向往年一样跟家里拿“学费”维生,还要伪装出有工作的样子,怕露馅从不敢接亲戚打来的电话。


过年还要买年货回家,连出现钦州地址的购物袋都要扔掉,拮据的他还要给父母生活费。


在家中,蹲在院子里洗头的他叹着气说:

回去又要想办法了。

到此为止,这还勉强算得上是一个励志的寒门考生苦读的故事——不甘平庸,头顶压力,坚持自我,力争改命。

然而接下来,这个故事中,那股让人感觉到不对劲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02

2013年,唐尚珺第5次高考,这次他过了一本。

但在他看来,一个普通的一本就等于“考砸了”

2014年,唐尚珺第6次高考,这次他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

没想到全国有名的西政,在唐尚珺眼中,与他往年考到的学校并无什么区别。

招生办老师打来电话,他嬉皮笑脸回复对方:

我正在谋生,无法上学。


老师无奈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看你怎么选。

唐尚珺继续选择复读。

他不肯将就,这时他已经26岁了。

也是这一年,同学何汉立找到他,开始拍纪录片《高十》


纪录片里的唐尚珺,有迷茫、有难过,有苦楚、有毅力,也有面对无常命运的无奈。


但是无论导演如何努力展现他的困境和努力,我都对这个人充满困惑——他怎么可以这么自私?

2015年,唐尚珺考上吉林大学,吉大已经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重点大学,他竟然还不满意。


2016年,他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

然而这座中国法学最高学府的录取通知书,却让他眉头紧皱。


得知唐尚珺考上中政法的老师和同学都开心不已,唯独唐尚珺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


语文老师苦劝他:你精神可嘉,但是没必要,哪个学院跟哪个学院的差距没那么大的,你出来就知道了。


唐尚珺把录取通知书拿回家,对父母据实相告。

被他瞒骗了8年的父母没有怪他,也为他自豪。

但他发现,中政法的录取并没有给家人带来多大的喜悦,因为此时他的父亲患上肺癌,已经是晚期——大家的心思不在这上面。


他似乎醒悟过来了:考上什么大学不重要,亲情最重要。

他决定入读中政法。带着家人去了一趟北京,一家三口站在了中政法门前。


那部以他为主角的纪录片《高十》也终结于此。

此时,唐尚珺读了十年高中,经历8次高考,28岁。

弹幕上闪过一句话:

这一刻,什么都值了。


03

值吗?唐尚珺恐怕不这么觉得。

说不清是命运弄人还是性格使然,刚进入中政法的唐尚珺,竟然选择退学,原因是广西某高中奖励复读生2万元,他决定复读为化疗中的父亲筹措费用

这是一个看似能够博得所有人的理解,其实令人费解的决定。

首先,2万元的复读费并不具备什么诱惑力,尤其这个数目对于癌症治疗杯水车薪。

第二,投入产出比太低,辛苦复读一整年,只能拿到2万块。

第三,完全有其他可替代方案,一个在中政法就读的28岁北京青年,真的没有办法在一年内赚到2万块吗?

第四,代价太高,要放弃已经考到的名牌学府,浪费一年时间,经历高三的折磨,且面对未知可能考不上大学的风险。


就算以上统统可以解释,那唐尚珺也可以选择暂时休学,打工赚钱,收入可能还远远超过这笔复读费。

但唐尚珺偏偏选择放弃中政法的学籍,重新再来。

看到这里,我实在很难理解唐尚珺的决定,更怀疑其复读的动机。

2017年,唐尚珺第9次高考,考砸了。

2018年,唐尚珺父亲去世,他继续参加第10次高考,总分619分,他不为所动

2019年,唐尚珺第11次参加高考了,他以646分的成绩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录取,这个嘴上说着”大学不重要,亲情才重要“的人,没有去报道


据知情人透露,他至今还在参加高考

看过《高十》的大多数人,都觉得唐尚珺励志坚强感人,但家庭君看到的他,是一个自私、逃避、虚伪、不敢面对现实的失败者。

尽管要到放弃入读西政机会,观众才隐隐觉得唐尚珺有问题,但当我回溯唐尚珺的复读经历,发现其实从一开始,唐尚珺就表现出惯于逃避的一面

唐尚珺资质不高,家境贫寒,摆在他和家庭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脱贫

所以父亲才会在唐尚珺考不上大学后,送他去学一门手艺,以获得养活自己的能力。

但他没有,拿着父母的钱偷偷复读,置急需改善的家庭不管,置年迈体弱的父母不管,置放在自己面前的机会不管,一读再读。


他逃避自己的责任与人生,以”梦想“的名义美化自私行为。

在《高十》中,唐尚珺说起自己的小学同学:成绩不好,到处打工,现在结婚生子,在集市卖香火维生。

这样一个脚踏实地、努力生活的女性,在他眼中却成了反面典型。


他不愿过同样的人生,殊不知人家按部就班,成家立业,养儿育女,上孝下慈,踏实撑起整个家庭,无论社会价值还是人生意义,都比他高出几个层次。

他害怕这样的生活,其实是害怕承认自己的平庸


04

对许多观看《高十》的观众而言,最震撼的一幕,莫过于唐尚珺的母亲出现在屏幕前的时候。

那一刻,不知道有多少人把这个白发苍苍、佝偻瘦小、神情木然的妇人错认成了唐尚珺的奶奶。


看着这张饱经风霜的脸,对唐尚珺家的贫寒,大概也能猜个七七八八:

以种甘蔗为生,育有四个儿女,家徒四壁。

但唐父唐母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温和善良,对子女要求不多

尽管年事已高,农事繁重,也坚持供完孩子读书才停歇。

家里世代种甘蔗,却从未要求孩子继续他们的人生轨道。

居住的房子简陋无比,直到供完唐尚珺“大学毕业”,才把钱花在做排水沟上。


对儿子的要求,不过是“养活自己”。


儿子“工作”的第一年,拿了500元零花钱给母亲,她嘴上说不要,但接过来的时候又喜笑颜开。

当得知儿子瞒着自己复读8年,唐母先是木然,接着便是安慰儿子:

我不怪你,父母也希望孩子有出息。


父亲说佩服他的毅力,为他感到自豪,尽管自己当时已经身患肺癌。


面对无怨无悔无条件付出的家人,唐尚珺是怎么回报他们的呢?


——对着他们一瞒再瞒,把身上的责任一推再推,一再失信他人与自己,不断蹉跎一个个机会,把最有希望改变人生的十年浪费在了应付考试上


他口口声声要改变家庭的贫困,却对无数切实的脱贫机会视而不见;

他口口声声要走出农村的圈子,却拒绝来自重庆、吉林、北京等大学抛来的橄榄枝;


他口口声声心疼父母,却无视他们的窘境,一意孤行地复读,不肯浪费半点力气来改善他们的处境;


他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梦想,却不敢正视这份所谓的梦想里,充满了偏执、虚荣、懦弱和糊涂,不过是假借梦想之名,行逃避之实。


他谎话连篇,高傲自负,越来越贪婪,对外宣称自己的目标是中科大,却忘了自己一开始仅仅只是想读一个好的二本。


而且唐尚珺的理科一直都是弱项,之前填报的志愿也是以文科专业称强的学院,那么他为什么会执着地以考上理科强校为梦想?

不过是欺骗他人久了,连自己都信罢了。


中科大对唐尚珺根本没有实际意义。

母亲的苦难、父亲的遭遇,家庭的贫苦不会因此得到丝毫改变。

而名牌大学能够给唐尚珺带来的机会,则随着他不断复读,变得越来越渺茫。

即便今年唐尚珺考上中科大,34岁的他,毕业已是38岁高龄,科研、公务之路都已走不通,踏入社会,又有谁愿意接收这样一个“特殊人才”?

自力更生更难,精力最为旺盛的十年,已经被唐尚珺用在仅供应付高考的学习上,现在的他只是一台考试机器,都不具备真正的生存技能。

这样的他,居然还在质疑“知识改变命运”的正确性。


唐尚珺,知识确实未必改变命运,但性格可以决定命运。

更有人分析,唐尚珺的目标,不止是中科大,甚至是清华北大。

他要的,是通过自己最擅长也唯一可以依赖的路径,考到最高学府,获取高额的奖励。

在《高十》里,有个耐人寻味的镜头——当电视上播放钦州考霸吴善柳的报道时,唐尚珺忽然变得兴奋起来。


吴善柳也是有名的“高考钉子户”,他复读八次,成绩更加优异。

曾拒绝北师大、中大、北大、南大,最终考入理想大学清华。


唐尚珺视吴善柳为榜样,称吴善柳曾与他交流过,表明自己并非“考霸”,想谋图复读的利益,而是非“清华”不可。


讽刺的是,吴善柳在学霸云集的清华里显得成绩平平,非常普通。

高龄毕业的他找工作也处处碰壁,最终只在一所高中当起数学老师。


05

只是,唐尚珺再极端,也不过是个人问题。

而吴善柳之辈,为何能成为”考生榜样”,才是社会应有的追问。

历年来,高考中不乏“钉子户”、“考霸”之人,媒体资源也向来不吝于倾往他们。

佼佼者如张非,四次高考皆高中,复旦、北大、两入清华,中国大学前三一人包揽。


执着者如梁实,2021年已是第25次参加高考。


复读不仅为名,也为利。


围绕着高考迷信和名校崇拜,“高考经济学”折射出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宽待复读生、重金奖励高分考生已是司空见惯,考上清北的奖金至少是数十万级别,而一个高考状元的奖金甚至高达百万。

“高分复读”现象屡见不鲜,2020年,贵州毕节学生小陈二考北大而不入,为的就是获取奖励。


即便悲哀如唐尚珺,在其纪录片《高十》的评论里,也不乏同情、钦佩、支持之辈。

明明唐尚珺一意孤行,却被视为“有毅力”;

明明唐尚珺逃避责任,却被粉饰成“坚持梦想”;

明明唐尚珺家境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复读,母亲在穿棉袄的天气光脚下河洗衣服,这样的贫苦落到大家眼中,却变成了“环境真好”。


仿佛只要考上名校,所有的贫穷都能被改变,人生的错误都能抹消,生活的苦难都会消散。

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无论是张非、吴善柳还是唐尚珺,那些视名校为梦想,视高考为唯一通往成功之路的人,没有一个通过高考获得了理想中的人生。

教育部多年来的改革、现实的价值取向,都在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错误认知,可高考崇拜从未降温

6月23日,教育部一纸令下:禁止炒作“高考状元”

而在舆论里,禁令不过换个说法就能解决,这帮孩子变成了“考得比较好的同学”


对高考的迷信还在继续,站在唐尚珺的反面,那位成绩不好、到处打工、早早结婚生子的女同学,她也服从这套逻辑。

纪录片中,她对着镜头说:

我就希望小孩帮我们圆满那个大学梦吧。


没有人能够说清,唐尚珺们这种对高考近乎偏激的执着中,个人的性格、社会对高考的迷信、资源分配不均三者各占多少。

可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执念,“破我执”也是成长必经,“高考不是人生唯一出路”的道理并不难懂。

不必祝福唐尚珺能考上中科大,无论结果如何,假如他还不能面对自己的荒唐、糊涂与自私,就无法真正地得到救赎。

资料来源:
帅真财经:《复读10年,放弃中国政法大学,《高十》里的唐尚珺怎样了?》
网易号:《状元炒作,未曾真正降温》
新浪财经:《严禁炒作“高考状元”之下 有了“两位考得比较好的同学”》
百家号:《“高考钉子户”张非:一次北大,一次复旦,两次清华,现状很遗憾》
成都商报教育:《考上名校奖励几十万?教育部:严查》


气愤!985高校学生会主席追求失败后,15名女生成了他朋友圈里的“母狗”…
深圳“毒航班”爆发38例,东莞连夜筛查250万人:广东,请撑住!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