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高考首年,“3+1+2”的选科模式代替原有的大文大理。从今年一些高考数据来看,选科历史遭遇到了残酷竞争。
“3”:语文、数学、外语3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1”:物理或历史必选一科,满分为100分,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2”: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任选2科,每科满分均为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从一分一段表来看,以湖北为例:物理类147111人,历史类149379人,历史类比物理类要多2268人。与2020年对比,理工类19078人,文史类113243人。预计有不少学生选了历史类,组合里加了化学或生物。- 普通历史类分数线463分,位次55371名,占149379人的37%。
- 普通物理类分数线397分,位次113443名,占147111人的77%。
和湖北一样,今年实行新高考的其余7个省份,历史类本科分数线均高于物理类,福建、江苏、河北、湖北的差值均在40分以上。最夸张的是辽宁,差值高达120分。比如一个选历史类的辽宁考生小王考了455分,没有达到本科线,若把他的总分去掉历史的分数(历史100分),最多去掉100分,剩下几门课的成绩是355分,还高出选物理的本科线19分呢?也就是说他如果选的是物理类,那么即使他的物理考0分,也能达到本科线,还超出19分。而小王就因为选择了历史这门课,连本科线都上不了。
除了分数上的竞争,录取上历史类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往年湖北理工类的录取人数整体多过文史类,比例从3:1到5:1,综合类的高校中如武汉大学2021年湖北地区物理类招生1188人,历史类招生339人,达到3倍。专业的选择上,首选科目为物理的考生可以填报原理工类和文科类绝大部分专业,而首选历史的考生,再选科目即便是选择了化学+生物,实际上也无法填报绝大多数的理工类专业,选择的范围仍是在原文科类或者文理兼招类专业。
那么,为什么要抛弃传统文理分科而改为“看似不合理”新高考选科呢?主要有两大原因:
第一,招生制度需要适应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单一的考试方式、录取方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了,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高考的公平性遭遇严重的挑战。高考公平一直是高考制度追求的目标,但是现有的高考公平性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高考加分项,其中奖励性加分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打破唯分数论等问题,但是体育艺术特长、科技竞赛获奖或者优秀的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给予适当的加分,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失控现象。另外就是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新情况、新问题,使高考公平性面临新的挑战。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弱势群体,如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他们的子女入学机会是否公平的问题日渐突出。
第一,新高考改革,首先是给了孩子更多可能。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考试对每个人大都只有一次机会。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但高考的时候一紧张,就没考好,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高等学校的类别有很多,层次也有很多,用一张考卷要考这么多不同的学生,显然不是很合理。比如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但考试不一定很擅长。那么这样的孩子参加高考,用分数定终身,对这个学生来讲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新高考改革,首先是给了孩子更多可能。第二,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新高考选科模式,就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将来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喜欢什么科目,都由自己来定。当然也要适当提醒学生不要盲目、冲动选择。第三,学生可能面临“走班制”。由于科目选择的不同,学生、老师以及家长都可能需要适应这种方式,教室和老师只是相对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学生和家长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自己学科基础的强弱。分数是权衡学科基础的最直观的数据,历次考试平均得分较高,就说明该学科的基础较好。 由于新高考采用等级赋分制,最终赋分分数取决于名次,因此排名是衡量学科基础的重要依据。高一、高二的排名参考班级或学校排名,高三模拟考试后,参考全市乃至全省的统考排名。层次越高,范围越广,其参考价值越大。可以根据平时学习情况或试卷分析,从各个知识点的得分率或正确率来看,知识掌握得越全面,学科基础越牢固。有些同学在某些学科上或许基础较差,但仍有可能在一年或两年后超过其他人。潜力即为表现出的能力。一名学生的学科潜力是很难直观判断的,只能通过对错题题型的统计,进行模糊判断,比如错题集中在选择题还是大题。学科能力即学科核心素养怎么判断?只能从平时练习和试卷中判断。错题主要因为基础知识点含糊,还是这道题的思考逻辑想不出来、想不明白。补基础易,补思维难。不同的学习习惯应对不同学科,其学习效率也是不一样的。日常学习,你是喜欢读和背,还是算和练?有的学生因为喜欢某个学科,或者喜欢某个老师,最终选了这门学科。喜欢老师和你最终能考多少分是两码事,不能感情用事,老师不能最后帮你考大学。有时候,自己学得好的优势学科,未必是适合未来职业发展的科目。
建议可以借助霍兰德职业测试,帮助自己更准确地判断自身的兴趣倾向。网上搜一下,就可以找到最基础的职业测试。
对于新高考改革实施地区,各大学会发布各专业关于科目选择的要求,唯有按照要求选择了必选科目,高考时才能填报该专业。有的专业不限选考科目,有的专业要求必须选考某一门,有的专业要求考生在某两门科目中任选一门,还有的专业要求考生某两门科目均须选考。2021年共有36所名校参与强基计划招生,学霸最好提前了解强基目标校的考试科目,尽量让选科与强基考试科目保持一致。举例来说,如果想报清华强基,理科类专业测试:数学+物化综合;文科类专业测试:数学+文史综合。也就是说,选了物理的学生,如果没选化学,则注定与清华强基无缘。而如果想报北大强基,笔试科目则不分文理,考试科目一律为:语文+数学。对其他名校感兴趣的同学,最好官方gongzhong号、校园官网或者识行生涯gongzhong号,提前了解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和校考科目。高考每次有排名的考试,不仅要总分排名,更要单科排名。虽然现在考试排名不让公布,但是学生和家长可以跟老师要到个人的详细成绩小条。建议每次排名都要认真分析,自己对着等级赋分规则表格,自己给自己多估估分。别再拿自己那几门学科自己跟自己瞎比,比如物理80分,政治70分,就选政治,这样选根本不对。赋分制不看具体分数,看的是你在参考该科考生中的排名。所以,平时有排名的考试,你要看各科的相对优势,也就是说要拿自己各科和别人比。建议大家珍惜高中后的每一次排名考,并且好好分析排名,找到自己的优势学科。不要拿自己弱点比别人,不要想着恶补短板,短板要放弃,找到自己长处,拿你的长处和别人比。如果你是学霸,尽量不要扎堆选某个学霸组合,除非你是顶尖学霸。人数越多,学生结构层次越乱的那种组合,就是最好的;人数太少的组合,不确定性增强,反倒是不好的。
如果你是个中等学生,各科成绩不是很突出,建议你别扎堆学霸区。一般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会选择纯文科组合,而大多数学霸不会选纯文组合。所以如果中等生文科成绩还可以,不妨在这里试一试,兴许你就成了“矮子”里的将军。
总结一下家长应对新高考的布局策略:
面对新高考,讲究选科策略,你的努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回报。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