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陷入择校困境:有人想去海淀苟住,有人失去了高考机会

发布于 2021-09-13 19:45 ,所属分类:高考数学学习资料大全

图| unsplash

文| miki粥(mikizhou99)



一个家长什么时候最焦虑?


择校的时候最焦虑,且没有之一。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好多妈妈会在择校焦虑无以复加的时候加我,问到底该怎么做选择。


通常,上海家长会纠结公立和民办、走双语和是国际化;


北京家长则在东西海三大顶尖学区之间举棋不定,还觉得朝阳压力小其实也不错;


深圳家长比较不差钱,选择学校会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鸡娃鸡去刷牛剑,要么就是佛到不看分数只求快乐就好。


很不一样。


有的家长是择优,手里好的机会多:从北上广深到新加坡,对加拿大不满意还能转战英国、以及北欧诸国…


有的家长是择差,一手的烂牌:就近上学是打工子弟学校,想读私立费钱还质量弱爆,想进稍微优质一点的小学,就算不用换房搬家,也得托关系想办法,各种的惆怅。


但他们的焦虑是共通的,都是怕自己当下的选择不是最优,耽误了小孩成功。


这种心态很像买股票,花钱之前总是期望很大,然后在此起彼伏的震荡中发现,最终的结果都是命——大盘强势怎么走都对,遇到熊市对的也不能对。


而且,择校焦虑发作不太稳定,有的是急症。


比如之前粉笔网的CEO张小龙一年纳税几千万,孩子上学的时候觉得可以顺理成章,公立进不了,花钱上个私立总可以吧,结果发现因为没做什么准备,自己钱多都没地方去花。


有的是慢性病。有的家长在孩子没出生的时候就开始焦虑。我曾经在择校展会上,见过不少顶着大肚子的孕妇,咨询问题的专业性不输资深老母亲。


当时,我觉得这大概就是择校焦虑的最早期了吧,后来有个姑娘加我咨询择校,我问她孩子多大了?她说,自己没结婚没小孩甚至还没有男朋友…


这我真纳闷了。


我说,这么早要感受家长的焦虑没有必要吧,不要让老母亲的愁影响到年轻人结婚生子的态度吧,毕竟生活的勇者,都是“无知者无惧”。



知道的太多,对择校来说只是徒增烦恼。


最近有妈妈就很困扰,她说自己之前入手了朝阳的房,现在正感觉很纠结。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知道的太多了。


她说,之前选朝阳的时候孩子还小,带娃的主要烦恼主要是“养”,所以当妈的心态很佛,只想初中就给他送去住校,然后开始优质女性自由而幸福的人生。


但是,现在孩子三岁了,她发现自己当时想得太少。海淀的朋友天天对她讲,朝阳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只有去海淀才有出路,还有好几个篮子选。


这话说得不无道理,朝阳区顶尖的资源少,竞争十分激烈;而海淀虽然激烈,但名校六小强,至少有六个小强。


这感觉就好比漫威电影,当年钢铁侠、绿巨人、黑寡妇一个一个出,卷到最后只能搞出一个灭霸,现在六人组成复仇者联盟,要说内卷也还卷,但至少有六个机会,卷得就不太明显。


于是她突然就有了一种“掌握命运要主动出击”的觉悟?是不是现在就该把房子换到海淀去呢?因为优质校竞争太激烈,房产要求都在三年以上。


三岁择校的焦虑很普遍,家长不会考虑孩子的性格、自己的能力(时间和精力,以及鸡娃的决心),就只想买一张票先登上教育的高铁快车再说。


但她不知道,去海淀当家长就相当于套上了龙套,无论是佛系还是鸡娃,一旦套住了就相当于戴上了眼罩,只能天天拉磨。唯一的不同就是,你是主动享受还是被动吃苦。每年都会有一批家长逃离海淀。


海淀家长就不能苟住吗?能。但你要苟,选海淀有点虐心了?


有个妈妈建议说,不妨先去水木教育版感受一下牛娃鸡妈的节奏,看看能不能跟上海淀的脚步。


虽然如今点招感觉被废了武功,划片让家长重燃了躺进优质校的梦想,但是得明白“海淀考二代云集,鸡娃的血脉是传承的”,想要在顶级学区杀出重围,竞争永远激烈。




很多人觉得公立竞争太激烈了,不如选择私立学校、国际化学校,花钱就能弯道超车。但有时候可能更不如意,甚至连稳定的教育输出都难保证。


女儿读小学之前,我一直很犹豫,是走公立还是上国际,或者去创新学校做一次教育实验?因为我对创新教育非常痴迷。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儿。


当时我有个同事,女儿在海淀一所还不错的公立校读书,作业非常多。多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周末20多张,她妈要是不拍照发给我看,我都不会相信,毕竟那所学校倡导的是素质教育。


小女孩数学不好感觉都抑郁了,当妈的很难受,就想转国际学校。


现在很多家长选择离开公立系统,都是发现自己的小孩对公立教育一锅端的教学方式不适应,这里面还不乏牛娃。


同事家小孩中途转学,还是公立转国际,可选择的学校不多,因为学校对英文要求高。而且不仅要求孩子英文水平高,中国籍的家长也要英文水平高。就这样的高要求,插班也没学位,只能进waiting-list。


眼瞅着要失学了,她有点着急,说新学校缺学生肯定好进吧,要不然看看新学校。


那一年正赶上北京国际学校风头正劲。有好几家学校同时开,连校舍都跟不上盖的,还包酒店给孩子上课,看着就不靠谱。


其中有一家,挖到了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备受,她问我好不好。


我说帮你查一查吧,然后就各种打听落实学校的情况,毕竟20多万的学费花出去还是要有个心数。大家反馈都不错,校长有股份该不会离职,教学团队都是老人不需要磨合,加上学校硬件齐备,操场泳池也搬不走,是可以去读的。


同事听了,换房搬家就把孩子送进去读书了。


当时我也想把自己娃一并送去读书。可惜世事难料,学校开了不到两年就倒了…官司缠身又拿不下办学的牌照。孩子全成了失学儿童,飘摇了一年之后自己找学上。


20多万学费加上搬家的成本,最后失学打脸。





公立教育接受不了,私立学校输出不稳定,有些家长觉得与其被动选择,还不如更激进一点,选择创新学校让孩子自由发挥。


在国内兴起各种创新教育之前,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办学抢占了大批互联网的流量。


起因是一个硅谷工程师不喜欢孩子被美国学校拘束,大家注意,是对美国的学校教育(包含公私立),于是这哥们自己在厂房里做了一所小学,招募了一群工程师入驻,每天编写各种教学软件作业软件。


这所大名鼎鼎的概念校,叫Altschool。现在可能好些人不太了解了,因为干了没几年就入不敷出,养活不起工程师就关闭四个校区了。


但当时特别火,不知道是资源好,还是人脉广,反正这个工程师爸爸很能干,从扎克伯格的手里拿到了1个亿美金的融资。


这所学校我去过Palo Alto校区,规模不大,老师和工程师比孩子多。一看,教育服务就很到位,俩老师围着一个孩子转。


想想我那个在中国五线城市读书的外甥女,一个班里80人,只有一个老师教,要两人用一张单人书桌,就由衷感慨美国教育真是又好又富,提早实现了个性化。


但是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码农搞起来的学校,一个把重塑美国传统教育为目标的创新学校,关了。


创办者说,因为没钱。这完全不意外,教学配置超越大厂,学费收得像扶贫,个性化教育可容纳的生源非常有限,1亿美金花完,筹不到钱就只能over了。


一腔热血搞创新的家长很生气,但他们最生气的不是孩子失学了,而是生气学校倒闭是从媒体上知道的…


创新教育有风险,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有个硅谷大神曾跟我说,搞教育创新不是颠覆,而是需要一点点撬动改变。


有个朋友当年非要给孩子搞创新,就跟被朋克洗脑了一样。所以到处打听华德福、森林教育、传统私塾,打听来去,找了一个据说被家长追捧,把传统文化融入创新教学的学校。她说,学校搞了十来年,看着这架势应该不会随便倒掉。


你看,就算是看了很多学校,到头来一个家长对私立学校的要求,还是降低到了“不倒就好”。


后来她没去,因为有个在读的家长说,理念很好,自己也喜欢,就是几乎每个学期都换老师,有点受不了。虽然这个家长小孩四岁能画山水卷轴,也不能让她克服对师资不稳定的担忧,最后还是留在了公立。


事实证明,她没有选错。


当年很多笃定选择创新之路的家庭,在孩子读到三年级的时候纷纷离岸,因为不管教育理念说得多好,学科成绩30、40分也还是会给狂热的家长醒脑,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矿,就算有矿也不能照着坐吃山空的傻白甜去培养。


所以,佛系创新就不焦虑了吗?不会。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焦虑也许会晚到,但不会不到。




家长为什么焦虑?因为面前似乎看到很多选择,但其实自己有时候无可选,完美的学校不存在,只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试错。


鸡得动就去海淀冲刺六小强,操不起心就朝阳当个撒手的佛妈;忍得下刷题和大锅饭式的教育就留在公立,需要个性发展有成长空间可以考虑私立看看。


择校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无论怎么选,结果可能都会出人意料。


之前说50%中考分流不让读高中,优质校的家长还觉得落不到自己身上。结果一个好学校的初三家长说,自己的小孩遇到了双减分流元年,每个班级优化出十来个孩子不让读高中。


她边哭边说,小孩成绩不错就是偏科,被计划到一个高职的预科。早知道生老二耽误了管老大的学习,就只生一个照顾好…


虽然很多人劝,说以后职业学校的出路未必就比卷去大学要差,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大,但搁到谁身上,都需要一段时间消化。


谁让我们是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激励出的一代,笃信大学改变命运呢。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