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数学方法(北京大学)

发布于 2021-11-06 23:15 ,所属分类:高考数学学习资料大全

邹耀增 2021高考文科数学147 北京大学


一、刷题的两大误区(超重要!)

痴迷套卷,无法自拔

一往无前,从不复盘

第一点:痴迷套卷,无法自拔

套卷做起来非常爽不管你是60分,还是120分,做套卷绝对比做专题舒服,因为套卷上既有简单题,又有难题。爽就来自做简单题的快感,但没有痛苦的学习是无效的。我们把1+1=2做1000次,最后得到的也只是1+1=2。

这就有意思了,刷那么多套卷,把最简单的集合题做了N次,想迅速提分??嗯??

可能有人会反对“我明明很认真地更正错题,也会分析难题,为什么ta的分数能蹭蹭地长,我还停在原地?”有的人刷套卷有用,但绝大多数没用。那些靠做套卷提分效果显著的人,旁人只看到了他买的什么资料书,做的哪些题,但看不到人家心里在想啥啊!!有的人天生就特别能联想,即使是做套题,也能把不同试卷上的同一类型的题放在同一维度去思考、提炼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强。

既然不能保证自己有那个思维,就老老实实做专题,集中力量来搞重点突破,相似的东西放在一起,才方便总结规律,哪里不会做哪里,做会为止,套卷顶多用来保持手感,最多每周练一套,不能再多啦。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做?知识点这么多,从哪里开始做?做到什么程度?

很简单——认清现实,有的放矢

人话就是:找出自己的弱点,哪里薄弱做哪里

提供一个简单易操作的办法

拿出5张模拟卷(正儿八经考过的,自己做的不算)+3张高考卷,分析每个题型、每个知识板块的得分情况。最终的效果是,摸清楚自己哪块知识的题得分很稳,哪些题从来没得过分,哪些题的得分忽高忽低。分数忽高忽低的部分就是你可以短期突破的东西

举个例子:某位同学的数学成绩基本保持在100分的水平,通过分析以前的试卷,他的得分情况大概是:9道选择题*5' +3道填空题*5' +2道大题+4道大题的第一问≈100',其中(假设)立体几何几乎百发百中,但是数列大题的得分非常不稳定,导数题、圆锥曲线的第二问压根就没做出来过,压轴小题随缘猜。这么一算,他的短板和目标就非常清晰了。整体来看,这位同学是不是只要拿下数列大题,分数就能进步5~10分(大题拿下了,前面的数列小题得分也会更稳)既然立体几何差不多还行,那这个模块暂时没必要成为努力的重点,既然他目前总分为100,那压轴的两个大题到底怎么做,研究起来也没太大意义,压轴题上课听听就好,平时别花太多时间。既然他的数列大题得分不稳定,那么,花5-10天的时间专门刷数列大题吧!记住!是除了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将所有用在数学上的时间全部用来做数列题。我就不信,连续做5-10天的数列题,这5~10分还搞不到手!

同样的方法,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知识点。先明确要攻克的知识点、题型,再连续不断地做。这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察觉自己有一些题无论如何都突破不了,或者无论怎么样都达不到自己目标分数,千万不要气馁。这个题型做不好,可以转战另一个,前提是你已经为了这类题付出了持续的努力。另外,达不到预期分数也不要紧,在已经有进步的基础上,想要维持分数稳定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况且,我们追求的是总体分数的进步,要把眼光放在所有科目上,有大局观,数学没做好,只要有其他科目突破了,整体上不也进步了吗?数学成绩稳定在120+的时候,想赶突破130或者135的大关,请先搞定解析几何!每天一道解析几何的大题,三天一道函数导数题,多花时间思考、总结,坚持下去会有效果的!

如果有些同学可能对函数导数更感兴趣,可不可以把解析几何放在次要地位咧?最好别!

函数导数题千变万化,一旦和不等式、数列、图像混在一起,会难到让人怀疑人生,除非在这方面真的有过人的天赋,不然还是套路相对固定的解析几何吧。

专题训练法看着简单,但非常奏效。按照前面说的,把每天用在数学上的时间好好规划就行啦。

不过注意喔,数学的学习可能有瓶颈,成绩越好的同学想更上一层楼肯定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底子不咋地的同学也别着急,底子越差,说明可进步的空间。




第二点:一往无前,从不复盘

复盘有多重要?

如果你讨厌对答案,如果你从不做错题,如果你从不复习,那么效果就大打折扣。明明做5道题就能烂熟于心的东西,因为不及时复盘,嗯?忘了,就得花更多时间去做更多的题。等你做得非常非常非常多了之后,你做题的直觉肯定很不错了,相似的题只要不太难,拿下应该没得问题。但等你形成直觉,时间成本太高了!

具体讲讲怎么盘:

周期:当晚—周末—月末—大型考试前

当晚复盘是趁题目还热乎着,赶紧搞一遍,不然明晚就忘。周六周日的自习时间多,月末应该有月假,大型考试前也有足量的时间做自己的事,这些时间点不盘它还什么时候盘!!

时间确定了,接下来看方法。

当晚:回顾整体思路,尤其是咱们卡壳的地方,一定要把逻辑梳理清楚。

周末:老老实实重新做一遍,要完整地把答案算出来!

把题目的条件抽离出来,找出各个条件和答案之间的对应关系。再从答案回溯到题目条件,思考这道题的甚至这类题的要点是什么。前面说了,相似的东西放在一起才好总结规律。这种复盘方法如果能和专题训练结合在一起,效果很好。

最理想的情况是,你能抽象出一般的规律(脑子乱就写,写不清楚就画,画思维导图)。下次不管遇到什么题,万变不离其宗,题目条件的指向是啥心里一清二楚。




二、数学考试的常识问题

第一点:没有一个条件是废话!

高考考场上,每个题目条件都对解题有帮助。99%不会加一个没用的东西碍眼睛,出题人没那么不讲道理。这个客观事实的存在,指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努力方向——学会翻译题目条件,分析题目条件的逻辑指向,也就是上面讲复盘的时候提到的第二点。如果平时真的遇到了挖这种坑的模拟题,纯属巧合,一般还是不太可能。

第二点:考试时做题的节奏不能脱离掌控

不管试卷的难度如何,你都得简单地做个心理预设:“一般做小题需要45分钟,如果卷子很难,我最多花50分钟在小题上,不然后面的时间会特别紧张。”

每次考试前都得重复一次,别小看心理暗示的作用,它好用得很以上的心理活动大多数人都能想到,接下来讲的才是重点。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粗心的毛病,有的人光是把粗心改过来,数学成绩就能+10分。平时做题时,不妨把每张试卷、每次作业的粗心情况记录在笔记本上,搞清楚咱们经常在哪个题型、哪个知识模块、哪个运算步骤出错,那么到了考试,做这部分题时,就把节奏刻意放慢。吃一堑长一智,小心驶得万年船,悠着点总没错。

举个本人的例子:我有段时间总错概率大题,就是文科数学里最简单的概率大题开始没把它当回事,直到有次考试数学145,剩下的5分栽在了概率题上,全班居然就错了我一个。这样下去问题很大,不行,必须得改。之后的操作就是大彻大悟,痛改前非,每次考试做概率题都尤其谨慎,还真的再也没犯过这毛病。

但是,如果一道题咱们不能在高压的情况下做出来,别解释了,要么就是真不会,要么就不够熟练(就像我们绝不会把1+1=2做错)。考试的时候错了这种题,这不是粗心,所以也不冤,老老实实练专题去



三、错题本到到到到底该怎么搞

学霸说错题本有用,于是乎刮起了一股写错题本的狂潮,为了不让自己落下,大家都跟风。为啥说是跟风?因为很多人做错题本……就非常随缘。

比如雷声大雨点小,哪天心情好就去精品店挑个好本子,拿回来象征性地写写,写多少看缘分,复不复习看缘分,以后还写不写?更看缘分。比如努力得比较盲目,什么牛鬼蛇神都往错题本上搬,不知不觉写了厚厚一摞,“哇,我真牛!”(清醒一点,你复习不完的)

错题本这种东西,如果没有,也许不会影响你小幅度提高成绩,但没有错题本还想短期进步20+、30+绝不可能。一个科学的、量身定定制的错题本,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否则就事倍功半。

错题本错题本,那写的肯定是错题,要讨论怎么搞错题本,咱们先把错题分个类:

1.粗心错的

2.知识点遗忘的

3.做到一半卡住的

4.完全不会的

这么分应该够简单粗暴清晰明了吧。

第一种和第二种就省点力气吧。如果把这两种题都写在错题本上,有那个时间还不如抽自己一下呢,直接有效,还更长记性(别太重,抽疼了也不好)。

第三种就注意了,这类题基本都得往错题本上搬,尤其卡壳的地方得重点标记(具体怎么做待会说哈)。

第四种,首先咱们得搞明白,这道题是不是真不会。如果看完答案后,能知道个七七八八,嗯~那应该还能再抢救一下。但如果看答案都超级累,甚至看不懂,放弃吧,不然你努力的性价比可就太低。

挑选错题的工作完成了,接下来看具体怎么操作。如果直接抄题目,那就傻了。不管数学题有多短,总归都有点废话,废话多了题目条件就不够突出,不方便我们分析条件和参考答案之间的联系。那么第一点建议是——精简题干,只留下最核心的部分(自己能看懂就ok),毕竟错题都比较热乎,既然都提笔做错题本了,那脑子里起码已经对解题的逻辑有了基本印象。在写题干的过程中,迅速把这道题的思路回忆一遍。手没停,脑子也别落下。抄了并不代表就掌握了,有的同学又没有及时复盘的习惯,效果不好。所以,能多复习一次是一次,又不占用其它时间。

关于写答案

别照抄,效率太低。太简单的步骤直接写两个字:易得。但你得确定自己下次看也能反应过来,卡壳的部分重新做,把答案扔开,尽可能自己把后面的步骤完成。这样你的答案才有灵魂。



四、课堂高效大法

每个人都得面临这个“事关生死”的问题——数学课怎么听?学神学霸觉得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学渣只觉得他在说天书。别把听课的问题想太复杂了,其实数学老师无非就讲两类题目:你会的和你不会的。

分两种情况处理:

1.如果会

同学们,抓紧老师念题目或者画图的几十秒,这小段时间可以在脑海里,重现咱们当时做题的思路,想想做题的情境,把前前后后的逻辑给整明白。既强化了理解,又加深了印象,之后如果老师讲的和咱们想的不太一样,两种思路存在冲击,也能让你思考得更!深!刻!速度再搞快点,在老师讲关键步骤前,把题目重新演算一次都来得及。毕竟做过嘛,连数字都熟悉,计算出正确答案肯定是ok的。这两个步骤看起来吓人,其实也就那样。别说什么这些晚上一定会抽时间复习的,明明可以课堂上搞定的事干嘛还得占用自习时间咧?习惯了以上的听课模式后,又会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我的上课时间居然还没用完!如果上课讲的东西都会,一直只听老师叨叨感觉也挺浪费的。而且有的题你可能已经不需要靠复盘思路、重新演算来提升了(针对班里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这种时候常规办法就得登场了——做自己的辅导书 or 看错题本,但重点是——不能随心所欲!

目标感要明确一点,如果老师在讲立体几何,咱们就(看)做立体几何的(错)题;讲圆锥曲线,就(看)做圆锥曲线。因为相似的东西堆在一起,才方便总结规律,如果课堂上没办法完全集中注意力做题,不妨看错题本,顺手就再算算,反正时间不能浪费。如果老师在讲试卷,就从试卷袋里翻出以前的卷子,分析分析错题,看自己哪里进步了哪里退步了,找找做试卷的感觉,尽可能和大家处在同一根进度条上,咱们只是在学习深度上用点功夫。

2.如果不会

遇到不会的题,在老师能够讲明白的前提下,老实点,认真听,但不能完全跟着老师节奏人云亦云地来。我们得走在前面,掌握主动权,如果这道题你真不会,就趁讲课的间隙,悄悄地把这道题的逻辑重新梳理一遍,想清楚自己卡壳的点在哪,甚至自己想想能不能从其它地方突破。老师讲的时候就重点听这一部分。老师讲,咱们就做标记。只要你觉得老师已经把关键的东西讲明白了,这道题的思路就豁然开朗了,竖起耳朵的同时,争取跑在老师的前面在草稿纸上算出答案,在老师正式开始讲下一题前,再把刚刚整道题的思路复盘一次,暗戳戳地考虑一下需不需要把它放进错题本。下课时间的前几分钟(对的还不能停),再想想整节课我们都干了些啥,做了几道题,错题是怎么改的,老师是怎么讲。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