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科学课五年级下:沉浮、热力与时间探索
五年级科学如何学?沉浮实验与热力原理全解析

1. 课程核心价值:紧扣课标的实验探究体系
《小象科学课五年级下》 围绕"物质科学"与"地球宇宙"两大主题,通过31节实操视频系统讲解沉浮现象、热力传递与时间测量。课程严格匹配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观察-猜想-验证"为主线,覆盖液体浮力测试、金属热胀冷缩演示、水钟制作等20+个标准实验,帮助孩子建立科学思维框架。2. 三大知识模块拆解
沉浮单元(1-13课) 从基础认知到深度探究:先观察不同材质物体的沉浮状态,逐步引入体积、质量与浮力的关系论证;热力单元(14-21课) 通过加热冷水、金属传热对比等实验,直观展示能量传递规律;时间单元(22-30课) 融合历史工具(日晷、水钟)与现代机械钟原理,培养时空观念。每个知识点均配有可家庭复刻的低成本实验。3. 特色教学方式:数据驱动的科学思维训练
课程突破传统讲解模式,独创"三阶探究法":
① 基础观察(如第1课记录不同物体的沉浮状态)
② 变量控制(如第3课通过改变体积/质量研究沉浮关键因素)
③ 结论验证(如第13课用钩码实测液体密度与浮力关系)
每节课配备标准化数据记录表,培养孩子定量分析能力。4. 生活化知识延伸
在讲解热胀冷缩原理时(16-18课),延伸解释暖水瓶保温机制与铁轨留缝设计;研究昼夜交替(31-38课)结合地球仪演示,引导思考时区差异成因。超60%的实验可用饮料瓶、橡皮泥等家常材料完成,如第6课"造一艘小船"即用铝箔探究载重与浮力平衡。5. 课程结构设计亮点
采用"概念层进式"编排:先建立基础认知(如第2课理解材质密度),再推进到综合应用(如第21课自主设计保温杯)。关键知识点设置双课时强化,如浮力测量(7-8课)、马铃薯沉浮分析(11-13课),确保学生充分掌握核心原理。
通过系统化的实验探究与生活场景结合,本课程不仅能夯实五年级科学基础,更能培养孩子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的完整科学素养。从浮力定律到四季成因,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都将转化为可触摸的认知体验。
资源下载通道
百度网盘分享
文件大小:1.45 GB
资源目录列表:
├─215【完结】科学课同步学五年级下│ ├─0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观察物体的沉浮.ts
│ ├─02.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二)——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ts
│ ├─03.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ts
│ ├─04.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二)——用小瓶子继续研究.ts
│ ├─05.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ts
│ ├─06.造一艘小船.ts
│ ├─07.浮力(一)——测量木块受到的浮力.ts
│ ├─08.浮力(二)——测量大小不同的木块受到的浮力.ts
│ ├─09.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ts
│ ├─10.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二)——大小不同的石块受到的浮力.ts
│ ├─11.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ts
│ ├─12.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ts
│ ├─13.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二)——推测与验证.ts
│ ├─14.热起来了.ts
│ ├─15.给冷水加热.ts
│ ├─16.液体的热胀冷缩.ts
│ ├─17.空气的热胀冷缩.ts
│ ├─18.金属热胀冷缩吗.ts
│ ├─19.热是怎么传递的?.ts
│ ├─20.传热比赛.ts
│ ├─21.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ts
│ ├─22.时间在流逝.ts
│ ├─23.太阳钟.ts
│ ├─24.用水测量时间.ts
│ ├─25.我的水钟.ts
│ ├─26.机械摆钟.ts
│ ├─27.摆的研究.ts
│ ├─28.做一个钟摆(一)——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ts
│ ├─29.做一个钟摆(二)——做个钟摆.ts
│ ├─30.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ts
│ ├─31.昼夜交替现象.ts
│ ├─32.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ts
│ ├─33.证明地球在自转.ts
│ ├─34.谁先迎来黎明.ts
│ ├─3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ts
│ ├─36.地球在公转吗?.ts
│ ├─3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ts
│ ├─38.极昼和极夜.ts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