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政治备考考前突破

发布于 2021-05-22 17:25 ,所属分类:政治考试学习资料

请点击下方推荐文章

1.精选推荐文章(一)

2.精选推荐文章(二)



2021高考政治备考时政热点主观题考前突破


热点一、建党100周年/党史教育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许多反映时代追求、昭示努力方向的宣传和动员口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提出了“中国梦”“三严三实”“以人民为中心”“五大发展理念”等契合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实际的诸多口号和理念。正是在这些响亮口号的感召和凝聚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答案】

①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凝聚共识、指导实践,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3分)科学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适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3分)

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积极性。(3分)

③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胜利。(3分)(其它角度作答,符合设问要求和材料情景,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不明确,学生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对接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提出了许多反映时代追求、昭示努力方向的宣传和动员口号”可知科学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适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根据材料“切合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实际的诸多口号和理念”可知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凝聚共识,指导实践;根据材料“三严三实”,可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和执政能力;根据材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人民为中心”可知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2021年3月23日,在党史学习动员会后,习近平来到革命老区福建,强调要学史明理: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打下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包干到户”的土地经营制度、创办了经济特区、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向人民作出郑重承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足迹遍布贫困乡村基层社区,数百万党员干部深入脱贫一线,数万亿资金投入、全社会共同参与,最终实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伟大实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靓丽底色。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①坚守初心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

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坚持人民至上。属于原因类试题,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解答时紧扣“中国共产党”这政治主体,围绕“坚持人民至上”话题,结合材料信息,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本质、人民群众的地位及其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等角度进行阐该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该题首先要弄清设问指向,然后运用理论知识逐层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概括提炼观点,描述阐释事理的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内教育。

某班同学搜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有关材料: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加强党内教育活动对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意义。

①加强党内教育活动,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根本立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3分)

②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廉政建设,勇于自我革命,做到坚持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3分)

③加强党内教育活动,使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决人民群众亟需解决的问题;(3分)

④中国共产党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人民至上,促使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强化责任担当维护人民利益。(3分)

(注意: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以对应其中的某要点酌情给分,总分不能超过所设定的分数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激荡着走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百年党史里,有信仰和意志,有目标和方向,有勇气和力量,有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有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有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让人受益匪浅。从长征精神激励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到西柏坡精神鼓舞党员千部谦虚谨慎、继然“赶考”,再到雷锋精神感召后人“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对英雄的每一次凝望,都是上次初心的叩问;我们对历史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学史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学好党史,就要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在实践中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切实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

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有裨益。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10)

答案】

(1)党史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2分)有利于继承革命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分)有利于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人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2分)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或“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或“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记初心使命,(2分)(考生如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坚持社会土义核心价值体系大有裤益”这一观点加以说明。考生回答本题时,首先应分析设问,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然后认真审读材料,明确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演绎


热点二、“十四五”规划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在党中央统领导下,集中全党全国智慧,制定和形成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和方向前进,一任接着一任千,一张蓝图绘到底。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4个五年规划将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大举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引导和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十四五规划是集中全党全国智慧、符合中国国情、彰显制度优势的战略安排,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确立的战略目标、工作部署和实施路径,能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方向引领和实践指南;

能够团结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增强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解读材料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对“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加以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解答题知识指向明确,学生结合材料,可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引导和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方向引领和实践指南:能够团结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增强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角度分析。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这次建议稿起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从今年3月成立文件起草组到文件通过7个月来,总书记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会议、起草组会议,企业家、科学家、各界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大家为“十四五η规划建言献策,研究审议规划建议稿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容。2020年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见,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网上留言有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了10多条意见建议。8月10日,建议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最后提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

材料二“十四五”规划是我国第14个“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要经过的主要程序是:一、首先由党中央提出并形成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二、国务院将根据党的建议,具体编制“十四五”发展纲要,全面调研、反复论证,听取各方意见,最后形成具有操作性的纲要草案文件。三、“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形成正式法律文件,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国家意志表达形式。四、政府履行职責,由各级政府贯彻人大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分阶段逐步实施。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十四五”规划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十四五”规划编制程序体现了我国哪些政治制度的优势。

【答案】(1)①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国家的重大决策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十四五”规划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有利于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党的性质、宗旨)②“十四五”规划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十四五”规划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体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性质和人民利益)③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需要。公民就“十四五”规划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是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形式参与民主决策,这有利于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民主决策、科学决策)④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重要性——公民社会责任感)

(2)①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十四五”规划编制首先要由党讨论并出台规划建议,国务院再根据建议编制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审查,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共产党领导)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十四五”规划最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这是全国人大行使决定权和立法权,为“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人民代表会制度)③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统一,保障了中国民主制度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十四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党的领导、人大依法决定、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三者统一)

【解析】(1)此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我国的国体及其本质、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十四五”规划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和教材相关知识。本题知识限定是政治生活知识,设问角度是为什么;要认真审读材料,把握有效信息,同时,调动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注意理论与材料相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体现的是党的领导;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以及各种形式的征求意见的过程,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即人民当家作主决定的,体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及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2)此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十四五”规划编制程序体现了我国哪些政治制度的优势,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和教材相关知识。本题知识限定是政治生活知识,要认真审读材料,把握有效信息,同时,调动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及其三者关系等方面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注意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2019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组织开展前期研究,中央财办和国家发改委委托60多家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就37个重大课题开展了研究,形成了130多份研究报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组织开展专题研究讨论,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党中央先后两次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起草组认真研究吸收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网上留言有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了1000多条意见和建议。可以说,这次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突出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建议》的起草是如何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的。

答案】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发挥政党协商的作用。在规划《建议》稿的起草过程中,党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把握大方向、确定大思路、提出大战略,并广泛在党内外征求意见。

发挥政府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的作用。中央财办和国家发改委委托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研究重大课题,形成研究报告。

发挥人大协商、政协协商的作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组织开展专题研究讨论,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

发挥基层协商的作用。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建言献策

【解析

此题考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相关知识,考查解读材料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建议》的起草是如何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的,属于措施类解答题。学生结合材料,可从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发挥政党协商的作用,发挥政府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的作用,发挥人大协商、政协协商的作用,发挥基层协商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五年规划的制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前,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2020年8月25-27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京召开,委员们从落实新发展理念出发,围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环节,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建议,把思想火花汇聚成智慧火炬。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和网上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提请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协商民主有助于编制和落实“十四五”规划。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有助于在编制和落实“十四五”规划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的正确领导有助于在编制和落实“十四五”规划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好和实现好人民的利益。

③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政协委员们将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全过程,有助于团结带领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人士,汇聚民智、增进共识,推动“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和落实。


热点三、新发展格局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问题,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面都给予很高的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囯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以及完整的生产产业链,具备形成内部大循环的条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推动有效投资,维护、健全国内产业链与供应链。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互不矛盾,是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同时持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的理论依据。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经济发展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有利于重塑国际合作,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国经济发展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国内国际实际发展情况。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掌握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促进更好联通,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析】

本题知识限定是唯物论,主题是分析我国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的理论依据,属于原因类试题。具体解答本题,可结合材料,联系教材,从以下几方面作答: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国内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同时持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体现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掌握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充分利用大国经济特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海外疫情形势严峻,外需严重不足,只要我们立足拥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这一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紧扣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努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我们就会越来越成为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采取如下措施:第一,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第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堿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笫三,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杋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健全现代流通体系,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第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举措对扩大消费需求的积极作用。

【答案】(1)①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受疫情影响,外需严重不足,只有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才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能够通过价格的涨落比较准确、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我们才能成为全球要素的引力场。③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经营者作为市场主体,能够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主动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实现国内市场良性循环,所以要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2)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扩大消费需求需要这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②生产决定消费。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现产供销有效衔接,有利于改变消费方式,提高消费水平,为扩大消费创造动力。③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完善分配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破除妨碍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助于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④消费观念是影响人们消费的重要因素。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促进绿色消费,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观,加快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解析】(1)此题考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优点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审题,准确把握材料主旨。解答此题需要审清设问考查知识范围“市场济”,设问要求是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的原因,结合教材,应该分别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作用等角度来回答(2)此题考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收入与消费、正确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规范市场秩序、实体经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审题,准确把握材料主旨。解答此题要找准考查知识范围“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然后结合材料中的四个措施来回答扩大消费需求的积极作用。根据“供给、实体经济”回答生产决定消费;根据“分配制度、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回答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根据“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绿色消费”回答消费观念是影响人们消费的重要因素。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0年7月21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新发展格局,首先要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换句话说,以我为主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发展,我国经建立起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有1亿多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有必要也有条件好好“向内看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又从改革的角度提出要求,强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原因

【答案】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国内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②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强调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战略基点,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能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激发出来。③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因此,中国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中国主动调整发展方式与动能结构,也是为了应对全球化逆流以及外部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挑战。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审题,准确把握材料主旨。本题知识限定是经生活,主题是说明我国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原因,属于依据类主观分析试题。解答本题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第二是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根据材料的表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新发展格局,首先要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η换句话鋭,以我为主,故主要考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的角度,分析明国内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可以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可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说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中国主动调整发展方式与动能结构,也是为了应对全球化逆流以及外部变化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挑战。


热点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优势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夫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带领贫困群众提高自主脱贫能力;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省市县各层面结对帮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奇迹是如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的。

【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或“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足领导一切的”),(3分)

中国共产党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举全国之力展开脱贫攻坚国家行动;(3分)

对脱贫攻坚坚持集中统一领导(或“在脱贫攻坚战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晋始警发挥领导核心作用”);(2分)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分)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分)

【解析】

本题以脱贫攻坚为背景材料。考查党的领导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设问要求考生运用政治牛活知识分析我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奇迹是如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的。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然后结合材料进行演绎,具体叮从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作用、密切联系群众等角度展开分析,注意不能脱离设问的限定性。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1~202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时期,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并用于指导未来五年社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十四五”规划建议,并成立文件起草组。7月至9月,习近平先后主持召开七场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8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同月,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十四五”规划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是如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的

【答案】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3分)“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过程自始至终体现了党的领导(2分)

中国共产党提出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为“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指明了方向(3分)

党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规划编制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2分)

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十四五”规划更加科学、民主。(2分)(考生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是如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的。材料“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十四五规划建议,并成立文件起草组”说明坚持党的领导。材料“7月至9月,习近平先后主持召开七场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材料“同月,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十四五’规划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说明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材料“‘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说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某社区党组织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善治模式,开展党建引领社区‘智’理”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建立“1+8+N”模式,即坚持党建引领,梳理整合政法、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城市管理、信访维稳、社会救助等8个系统原有网格职能和其他N个单位相关工作,形成“全科大网格”管理信息平台。将平台收集到的议题按“三事分流法”进行归类分流:“大事”部门协同实现政府主导快办,“小事”社群互助实现基层协商共办,“私事”居民自助实现依法有序自办,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最大限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社区是怎样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

【答案】

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在“全科大网格”中的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用好科技支撑,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参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②搭建人人参与和共享的平台,健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优势,发挥人民民主的强大生命力,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形成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解析】

此题考查党的领导、民主管理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审题,准确把握材料主旨。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设问角度是怎么做,首先要回顾教材具体内容;其次要认真审读材料,分层找关键词,把握材料有效信息;第三,调动运用教材知识,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组织答案要注意要点化序号化。材料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决定》,某社区党组织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善治模式,开展“党建引领社区智’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表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在“全科大网格”中的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建立“1+8+N”模式,将平台收集到的议题按“三事分流法”进行归类分流:“大事”部门协同实现政府主导快办,“小事”社群互助实现基层协商共办,“私事”居民自助实现依法有序自办,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最大限度把制度优势转化治理效能,表明搭建人人参与和共享的平台,发挥人民民主的强大生合力,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形成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势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绩效优、发展能力强,背后其实是制度设计好、治理效能高,具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用市场激发微观活力的同时,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对冲力度,坚持精准施策,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增长;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了一大批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通过实施精准脱贫战略,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国集中力量突破技术封锁,探月工程、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等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相继建成,这大幅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体制的知识,分析我国能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制度优势。

【答案】

①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科学的宏观调控相结合,调动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分)

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做强国有经济,提升了综合国力。(2分)

③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消除了绝对贫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2分)

④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开展协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3分)

【解析】

运用经济体制的知识,由此可知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内容。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用市场激发微观活力的同时,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对冲力度,坚持精准施策,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增长。”可以从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科学的宏观调控相结合,调动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了一大批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可以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做强国有经济,提升了综合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实施精准脱贫战略,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可以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消除了绝对贫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集中力量突破技术封锁,探月工程、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等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相继建成,这大幅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可以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开展协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制度优势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势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

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特征。

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效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优势

1.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以人为中心,维护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性,发挥人民在xxx的主体作用;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事的制度优势。

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国家发展。

3.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优势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村居委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保证基层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健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优势,发挥人民民主的强大生命力,有效汇集村民的意见建议,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提高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效能,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注意所有国家机关和党都可以答这个点】中央地方一盘棋一口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政府各部门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发挥地方积极性

5.党的领导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我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

发挥党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6.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彰显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优势。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广泛凝聚共识,调动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

7.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优势

①我国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②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热点五、民族精神

(一)脱贫攻坚精神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的脱贫攻坚,不仅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凝聚起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要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结合材料并运用中华文化的力量知识。说明弘扬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凝聚起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答案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生动体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③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能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凝聚民心,激励斗志,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汇聚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解析】

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中华文化的力量知识,说明弘扬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凝聚起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知识限定为中华文化的力量,首先,回答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其次,说明脱贫攻坚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分析民族精神的作用。

(二)抗美援朝精神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抗美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值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决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銮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5次战役;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疫,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1)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作出抗美授朝、保家卫国历史性决策的正确性(8分)

(2)运用中华文化力量的知识,分析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作用。(8)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抗美援朝战争是党和政府顺应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审时度势作出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在我国历史性决策的英明指导下,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我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权、保家卫国,艰苦奋斗、团结一心,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向前

【答案逻辑】

“理论前提”是“中华文化力量”,这是一个一般性的性质命题;“A与理论前提的内在关系”是“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一个特殊化的性质命题,这个命题附属于“理论前提”,是对“理论前提”的具象化。

B的具体的文化作用:“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作用。”结合情境材料演绎分析为“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权、保家卫国,艰苦奋斗、团结一心,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向前。”

(三)劳动精神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②勤劳勇敢、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创造精神、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尚,焕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回答此类试题,注意找准理论,分析到位,特别是答案要遵循由一般到具体的纵向逻辑顺序。可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勤劳勇敢、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创造精神、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体分析。

(四)劳模精神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从1950年党和国家首次表彰劳动模范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弘扬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

【答案】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突岀表现,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劳模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弘扬劳模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此题考查民族精神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试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弘扬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根据材料“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可从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可从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茉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劳模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可从弘扬劳模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角度分析。

(五)“三牛”精神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在2021新年致辞中,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孺子牛以“为民服务”、拓荒牛以“创新发展”、老黄牛以“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号召发扬“三牛精神”,激扬风雨无阻向前进的豪情凝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力量,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坚毅前行

弘扬“三牛精神”对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

①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三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和具体体现,为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③弘扬“三牛精神”,有利于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④弘扬“三牛精神”,能够激发奉献和责任担当的人民情怀,科学报国的国家情怀,引导人们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之中,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指向。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对“弘扬“三牛精神”对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加以分析说明。答题类型属于观点说明类答题。

第二步:提取关键信息,联系政治理论,逐层展开。信息①:“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可联系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之魂;“三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和具体体现,为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信息②:拓荒牛以“创新发展”→可联系弘扬“三牛精神”,有利于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智力支持。信息③:孺子牛以“为民服务”,老黄牛以“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可联系弘扬“三牛精神”,能够激发奉献和责任担当的人民情怀,科学报国的国情怀,引导人们把爱国之情、报国之态融入科技创新的使命担术难题,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消灭剥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始终不变的追求和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制于当时整体经济状况,党中央采取救济扶贫为主的政策,保障了大多数困难群体基本的生存需要。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带来了大规模的减贫效应,也使贫富差距开始拉大。自1986年起,党中央的区域性开发扶贫政策使贫困人口减少到了2688万人。进入新时期,党中央将脱贫标准进一步提高,使贫困人口增加了近1亿;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得越发分散,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因素变得日益复杂。为此,党中央又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并作出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数百万扶贫干部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放弃北京工作、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把课堂搬到山间地头,带领群众走出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创新发展之路的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并勉励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发扬“三牛”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扶贫干部发扬“三牛精神”对新时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积极作用。(10分)

【答案】

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先进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4分)

②发扬“三牛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广大扶贫干部不忘初心、一心为民,敢闯敢试、开拓创新,任劳任怨、艰苦奋斗,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6分)

【答案逻辑】

“理论前提”是“文化的作用”,这是一个一般性的性质命题;“A与理论前提的内在关系”是“‘三牛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一个特殊化的性质命题,这个命题附属于“理论前提”,是对“理论前提”的具象化。

A对B的具体的文化作用:“发扬‘三牛精神’对新时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积极作用。”结合情境材料演绎分析为“发扬‘三牛精神’有利于广大扶贫干部不忘初心、一心为民,敢闯敢试、开拓创新,任劳任怨、艰苦奋斗,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六)航天精神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当年,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航天前辈们坚定航天报国的信念,孕育出“两弹一星”精神。如今,沿着前辈们的脚步,我国航天工作者取得了非凡的业绩。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2019年1月11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再传捷报,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顺利完成互拍成像,标志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一路走来,多少艰辛,多少奇迹!

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从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15年的探索、38万公里的追寻,中国航天以“探月梦”托举“中国梦”,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未来3年,我国航天领域将有多个“大动作”,包括载人空间站建设,嫦娥五号探月工程,首次火星探测工程,以及全面建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辫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结合材料并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知识,分析发扬航天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答案】

①“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集中展示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核心。弘扬“航天精神”能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一心、心怀梦想,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弘扬“航天精神”有利于我们坚定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爱国主义信念和豪情,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

此题考查民族精神的时代性,民族精神的作用,爱国主义,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回顾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确定答题的知识角度: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最后运用这些知识要点分析弘扬“航天精神”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集中展示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核心。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弘扬“航天精神”能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一心、心怀梦想,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角度:写出主干知识: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弘扬“航天精神"有利于我们坚定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爱国主义信念豪情,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热点六、乡村振兴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伴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2021年“三农”工作的重心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推进到乡村振兴上来。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全文发布,这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聚焦乡村振兴,对“三农”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培育懂经营、懂技术、懂农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导互联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强绿色发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坚持乡村振兴为民振兴,全面提高农村合作参合比例,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即将出台的《乡村振兴促进法》必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接续奋斗、锐意进取,美丽宜居的乡村愿景定会如期实现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阐述如何举全国之力让美丽宜居的乡村愿景如期实现。

【答案】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振兴中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坚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②政府: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乡村振兴为民振兴的原则,凝心聚力抓民生: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切实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

③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④加强人大立法工作,推进乡村法治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

【解析】

本题的知识要点主要是:党的知识要点、政府的知识要点、人大的知识要点、村民自治的知识要点。

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党角度:结合党的地位作用分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振兴中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结合党的执政理念、发展思想分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坚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党组织的作用分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全作用,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②政府角度:结合政府的宗旨原则分析: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乡村振兴为民振兴的原则,凝心聚力抓民生。结合政府的职能、依法行政分析: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应坚持依法行政,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切实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

③人大角度:结合人大的职权分析:加强人大立法工作,推进乡村法治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

④村民自治角度:结合人大的职权分析: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乡村遗产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不仅包括山水、村落、植被等有形要素,还包括传统的生产技术、敬畏自然的人文精神、丰富的地方性知识等人文要素。如何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繁荣的内生动力和核心保障重塑乡村文化遗产应紧密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重构以科技文化人才体系为基础的乡村主体,重新构建乡村特色教育,重视培育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和专业技能;建设互联网文化平台,加速数字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乡村文化遗产利用保护的融合,从而服务乡村民生,使村落群体共享遗产红利;坚持村落文化的本原性与主体传承性,避免外来文化对乡村文化原生态的破坏,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重塑乡村文化遗产价值体系,能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文化动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重塑乡村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为什么能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文化动能。

①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振兴和发展乡村文化的根基。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并创造性的转化为经济资源,为新时代乡村持续发展繁荣提供物质保障。

③结合乡村文化,发展特色教育,有利于发挥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功能,提升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新时代乡村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融合现代技术,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创新性发展,服务民生,共享遗产红利。

保留村落文化的本原性和主体传承性,防止外来文化对乡村文化原生态的破坏,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要巩固脱贫成果,用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的“三牛精神”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和难题。乡村振兴要发扬孺子牛精神,正确处理“远与近”的关系,破解乡村振兴中各种利益冲突和难题。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意识,既要维护农民的眼前利益,还要发展长远利益。乡村振兴要发扬拓荒牛精神,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破解乡村振兴中创新发展与因循守旧的矛盾和难题。乡村振兴是创新发展的过程,这种创新离不开一往无前的拓荒牛精神。乡村振兴要发扬老黄牛精神,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隐功”与“显绩”的矛盾和难题。乡村振兴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进程必须一件事接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克服切消极等待和急躁冒进情绪,用老黄牛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角度分析如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和难题。

【答案】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既要把握直接的眼前的联系也要重视间接的长远的联系。发扬孺子牛精神,正确处理"远与近”的关系就是农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促进乡村振兴。

②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用开拓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

③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需要脚踏实地,克服冒进,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乡村振兴。

④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整体,解決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和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三牛精神”的合力,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指向。答题类型属于措施类答题第二步,提取关键信息,联系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逐层展开信息①:乡村振兴要发扬孺子牛精神,正确处理“远与近”的关系,破解乡村振兴中各种利益冲突和难题→可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信息②:乡村振兴要发扬拓荒牛精神,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破解乡村振兴中创新发展与因循守旧的矛盾和难题→联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信息③:乡村振兴要发扬老黄牛精神,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隐功”与显绩”的矛盾和难题→联系正确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信息④:乡村振兴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进程,要巩固脱贫成果,用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的“三牛精神”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和难题→联系观及系统优化方法。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材料一 表:2015到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有关数据

注: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不平衡,尤其是贫困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材料二乡村振兴是上承脱贫攻坚,下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我们要加深对这一战略的理解,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解读材料一的经济信息并根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

【答案】经济信息:①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难。

战略价值:①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②有利于贯彻落实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④有利于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⑤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⑥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第一小问要求分析材料一表示的经济信息,属于图标类材料题,根据材料一在现行标准下,2015年与2020年贫困人口、贫困县、贫困村的对比可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还存在矛盾,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位

第二小问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使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共享、协调的新发展理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点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1)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目标: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3)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浙江省政府因地制宜,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走出适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浙江长兴县某村完成了5G网络发射器、光纤等的安装,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信息化主流技术,让数字技术全面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在德清县一个全新打造的数字农业工厂里,村民们正在忙着调整和控制蔬菜生长的各种数据,科技手段使作物的品质更优,还实现了全年连续生产。继省级公共数据平台城市大脑之后,乡村社会治理也有了数字指挥中枢,以淳安县某村为样本,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围绕劳动力外流、优质医疗资源匮乏、留守老人等痛点,借力城市大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红利不断逐级下沉,在某乡镇医院,一个双向转诊平台让该医院和市级医院紧密相连,上级医院50%的号源可以在这里提前10天预约。

浙江省提出,到2025年,将实现乡村网络体系全覆盖,把浙江努力打造成国家数字农业展示窗口、乡村数字生活的品质标杆、乡村治理现代样板。新一代信息和数字化技术正在转变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治理工具。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浙江省政府是如何以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科学决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分)

②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村民生活品质;(3分)

③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3分)

④完善乡村治理数字化管理平台,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分)


热点七、粮食安全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保障粮食安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变动等外部因素也引发对粮食安全的。经多方努力,2020年夏粮迎来了十七连丰,给国家粮食安全、老百姓端牢饭碗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说我国为什么要重视粮食安全问题?(6)

(2)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分析我国如何才能确保粮食安全。(8)

答案】(1)①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关系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②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变动等外部因素也引发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粮食安全,有利于保民生、保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2)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③推动农村生产关系同农村生产力相适应,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解析】(1)解答第一小问,“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说我国为什么要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这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可从必要性和意义两个角度作答。必要性可从粮食的重要地位角度作答作为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温饱问题,关系到生活质量问题,关系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意义方面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粮食市场变动等外部因素,答出增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可利用“有利于”的句式,有利于保民生、保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2)解答第二小问,需要调用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认真分析材料和设问,使材料、设问、知识点有效对接,总结出我国如何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坚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管控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严守12000万公顷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粮食生产不仅是解决粮食需求问题,更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完善生产经营方式。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亿万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积极构建多元市场主体格局。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粮食企业跨区城整合,打造骨干粮食企业集团。健全完善粮食交易体系。搭建了规范统一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形成科学的国家粮食交易体系。稳步提升粮食市场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各地发展多种粮食零售方式,完善城乡“放心粮油”供应网络,粮食电子商务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态势良好。注重规划引领。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深入推进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大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实现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

①树立了新发展理念,落实了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升耕地质量,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体”保护。

②国家加强了科学的宏观调控,注重规划引领。通过积极构建多元市场主体格局,健全完善粮食交易体系。

③实施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落实了创新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农产品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大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农业科技。

④深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

⑤落实了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解析】

本题以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为话题设置情境,考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需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与教材宏观调控、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相关知识相结合作出解答。

首先回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包含哪些知识范围,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要点:①市场经济的知识,主要包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宏观调控;②新发展理念,主要涉及: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涉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考生整合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却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粮食的情况时有发生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连年丰收、自给自足的背后,是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必须始终对粮食安全抱有危机意识。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知识,说明我们要对粮食安全抱有危机意识的原因。

【答案】

①意识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②对粮食安全抱有危机意识、节约粮食,符合粮食市场现状。

③对粮食安全抱有危机意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基本民生和国家安全。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指向。本题要求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知识,说明我们要对粮食安全抱有危机意识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

第二步:提取关键信息,联系教材知识,逐层展开设问信息①: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知识可回答意识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信息②: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可联系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的粮食现状信息③: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可联系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粮食安全抱有危机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本民生。


热点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及中、日、韩、澳、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有助于推动实现区域内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历经八年正式签署,15个成员国的人口总量、经济总量、出口总量均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意味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形成。RCEP共有四大亮点,90%的货物贸易将实现零关税,中日首次达成双边关税减让安排;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允许在整个RCEP范围内计算产品增加值拓宽了对服务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准入;增加了电子商务便利化新规则等。

RCEP15个成员国2019年人口规模达22.7亿、GD达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2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30%,RCEP自贸区的落地将有望推动我国形成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互相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说明RCEP正式签署对推动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意义。

【答案】

RCEP的签署,逐渐破除外部市场障碍和壁垒,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畅通,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②零关税和中日关税减让等举措,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我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③同时也为我国市场带来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将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增强国内市场竞争力;

④对“双循环”起到非常重要的牵引作用,包括人才、资源、能源、资本等,能够在整个大市场中得到更加高效的配置

解析】

本题以“RCEP”的正式签署为背景,考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企业生产、消费等知识,试题难度较大,旨在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什么,即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次把握设问要求思考“RCBP正式签署”对我国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意义。再次,设问角度是经济意义。考生结合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企业生产、消费等知识,分析材料,明确RCBP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从顺畅合作关系、降低关税、促进进出口贸易、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提炼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即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与中日韩澳新五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达成后将覆盖世界近29%人口规模、超30%GD总量以及28%左右的全球贸易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同时还覆盖全球最有增长潜力的两个大市场,一个是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另一个是6亿多人口的东盟市场。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4818.1亿美元,同比增长5%,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囯对东盟投资同比增长76.6%。RCEP中所含内容十分广泛,除了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RCE还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多领域。协定在货物贸易自由化方面成果丰硕,各成员之间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十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统一的自由贸易区有助于本地区内根据比较优势形成供应链,促进本区域内的商品流动、技术流动、服务流动、资本流动、人员跨境流动。当前国际形势下,RCEP经过8年谈判得以签署,让人们在阴霾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RCEP达成对我国和东亚区域经济的重要影响。

【答案】

对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多元化国际合作;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我国企业拓展市场空间;通过发展与世界各国更加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使中国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战略主动

对东亚区域: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实现互利共赢;形成亚太区域内统一的贸易规则体系,降低进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政策风险;区域国家分享中国发展和开放的红利,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释放经RCEP整合后的东亚市场潜力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RCEP达成对我国和东亚区域经济的重要影响知识限定比较宽泛,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信息:RCEP达成后将覆盖世界近2%人口规模、超30%GD总量以及28%左右的全球贸易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同时还覆盖全球最有增长潜力的两个大市场。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多元化国际合作;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材料信息:统一的自由贸易区有助于本地区内根据比较优势形成供应链。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我国企业拓展市场空间。

材料信息: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实现互利共赢,形成亚大区域内统一的贸易规则体系,降低进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政策风险。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RCE是互惠的协定RCEP成员有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更有一些最不发达国家,成员间经济体制、发展水平、规模体量等差异巨大。RCEP协定最大限度兼顾了各方诉求,给予最不发达国家差别待遇,来帮助发展中成员加强能力建设,共享RCE成果,协议签署为国际社会解决矛盾,促进合作与发展提供良好典范中国政府一直是协议的主要推动者,为协议成功签署做了大量的工作RCEP的签署不仅为中国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为我国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供有效支撑,加快形成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为受贸易保护主义和疫情冲击下低迷的世界经济添加了正能量

请用国际社会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推动RCEP的签署的重要性

【答案】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RCEP的签署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区域内国家的共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RCEP的签署反映了签约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维护地区和平,发展本地经济强烈愿景,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平稳复苏,也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签署RCEP的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地位。

④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签署RCEP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有利于维护我国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的表述,RCBP协定最大限度兼顾了各方诉求,给予最不发达国家差别待遇,来帮助发展中成员加强能力建设,共享RCE成果,协议签署为国际社会解决矛盾,促进合作与发展提供良好典范;RCEP的签署不仅为中国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为我国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供有效支撑,加快形成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为受贸易保护主义和疫情冲击下低迷的世界经济添加了正能量;结合所学知识,其一,可以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的角度,分析说明推动RCEP的签署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区域内国家的共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其二,可以从当家时代的主题的角度,分析说明RCEP的签署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平稳复苏,也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三,可以从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的角度,分析说明签署RCEP的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地位;最后,可以从我国外交政策的角度,分析说明签署RCEP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有利于维护我国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来源:网络,感谢分享,不当联删



1.入群交流加:blhszK或QQ:2515597826
2.添加时注明身份:我是学生或我是老师或其它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