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新理念2021年江苏省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展评研讨活动上的点评

发布于 2021-05-23 10:13 ,所属分类:政治考试学习资料

尊敬的杜(文艳)老师、顾(润生)老师,各位教研员,各位执教的老师,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感谢组委会提供了这么多优秀的课例让大家观摩并研讨。我刚才特意看了一下,目前这次活动的网络播放量已经达到了五万多了,看来影响是很大的。观摩了这么多的课例,我也感受到了江苏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顾老师以及各位教研员的带领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在点评前,我应该感谢27位执教老师和参与上课的孩子们,没有你们的辛苦付出和参与,我们就听不到这么多优秀的课例。不管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如何,我相信老师们都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劳动。因为我曾经也在小学做过老师,参加过赛课,我能想象到你们在这些课的背后付出了什么。

之前我有幸跟着鲁洁教授和高德胜教授参与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因此,今天我想从教材有效使用的角度去点评这些课。一个方面我想说说这些课如何有效落实了教材倡导的新理念,另一方面我想说说这些课在有效落实教材新理念时还可以努力的地方。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课,尤其对于我们这个学科而言更是如此。昨天在课间,我还特意和左(兆军)老师进行了交流,我和左老师的观点很相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人文学科,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

1.班本化教学理念的落实

这些课非常好地落实了鲁洁先生所倡导的“班本化教学”的理念。班本化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深入。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都强调教学要回归孩子的生活,经过20年的努力,老师们都有意识地让这门课贴近孩子的生活。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现在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这就是虽然教材精心选择了范例,但在因为教材容量的有限性,在面对全国孩子时,教师还要面临教材如何适应执教班级孩子生活的问题。所以,鲁老师在编教材时就提出了“班本化教学”的理念。这些课具体是如何落实班本化教学理念的呢?

其一,搭建支架并发掘执教班级的生活资源。在这次听课中,我觉得各位老师在班本化教学方面做得很好。比如,老师们很注重去挖掘执教班级的生活资源。虽然教材中提供了不少的范例,但老师们在上课时并没有局限于教材的范例,而是去追问孩子们这样一类问题:“在生活当中你坚持了什么?”“在生活中你发现了纸的什么功能?”“你在生活中玩过什么游戏?”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老师还设计了一些支架性问题或活动引导孩子们生活,比如,在“我是一张纸”一课中,老师先让孩子在上课的教室中找纸,找完教室之后,又让他们寻找校园中的纸,最后再寻找周边生活领域中的纸。这样的设计就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空间性的支架,引导学生生活。更让我感动的是很多老师还提前一天或多天来到学校拍摄了相关的生活素材,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些做法都体现了老师们在班本化教学上的努力。

其二,通过课堂指导再回归生活,实现生活的持续建构。本化教学的落实还体现在老师们让教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实现生活的持续建构。老师们在课的最后,总会给孩子们留有一些悬念,一些需要他们再去探索生活的实践性任务。比如,在“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中,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回到生活中去探究哪里有浪费水的情况以及如何节约水,由此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了生活准备。这样的设计使得教学形成了一个源于生活、回到生活的循环。虽然任何一节完美的教学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生活问题,但是这样一环扣一环、一节课扣一节课的设计真正做到了不断地深入孩子的生活。

2.体验式教学理念的落实

第二个做得好的方面是老师们都很注重体验活动,落实了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对于“我是一张纸”一课,大家觉得这课有点像科学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教学主要停留在了知识层面,而没有借助知识唤醒孩子相关的生活经验进而通达情感和态度的认同。既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很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在这门课程中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活动形式。我觉得老师们从三个方面很好地落实了体验式教学理念。

其一,通过体验活动赋予学生没有的生活经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回归孩子的生活,但是孩子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他们是没有生活体验的,这就需要老师们想办法设计一些体验活动让孩子们获得相应的体验。比如,在“我是一张纸”一课中,老师设计了“舂捣”的体验活动,通过2分钟的操作,孩子们体验到了累,进而在累中又体验到了原来造纸这么麻烦,一张白白的纸需要经过很多的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要付出很多的劳动。虽然孩子们没有造纸的生活经验,但是通过这一体验活动,学生就有了体验。

其二,通过辅助性的体验活动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内容。比如,在“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中,老师有个很好的创意,她通过体验的活动,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成了可以学生直观感受的内容。在书本上我们可以找到可用淡水资源在总体水资源中比例的数据,但是我们可能只知道这样一个客观的数据,却对它没有切身的情感体验。这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切苹果的实验(一个苹果代表所有的地球水资源),先让孩子切掉海洋水,然后切掉冰冻的淡水,再切掉被污染淡水,最后只剩下一点点苹果,此时老师追问孩子们:“你们还想切吗?”很多孩子都表示不想了。通过这样一个辅助性的体验活动,老师让本来很抽象的数据变成了可以直观体验的内容,易于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其三,通过体验活动间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在“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中,老师选择多种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活动。虽然是下午的课,但是孩子们依然情绪高涨,这是因为老师带着孩子从头玩到了尾。在这个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本课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间接实现了,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传统游戏的趣味性,还体会到了传统游戏包含着智慧、温暖和文化,进而认同了传统文化。

3.自主道德学习理念的落实

做得比较好第三个方面是老师们落实了自主道德学习的理念。在统编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鲁洁教授和高德胜教授都很强调要“以学习活动为中心”来建构教材,那么相应的教学也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落实相应的价值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等。

其一,重视课前和课后的调查、采访等实践性作业。在这些课中,老师们都用心设计了课前的小调查或小采访。通过这些课前的自主性学习,孩子们在课前可能就对很多的东西有了比较深的体验和认知,同时也聚集了更多的生活经验,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在课前设置这些实践性作业,老师们还在课后也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性作业。比如,在“传统游戏我会玩”和“我是一张纸”的课中,课后都设置了需要孩子们完成的调查统计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自主道德学习的理念。

其二,重视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比如,在“我是一张纸”一课中,老师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类型的纸,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关于纸的学习资料包。在小组的共同学习中,孩子们通过去摸、闻、尝试,对纸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体会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类型的纸,纸还有这么多的功能。

其三,价值观念上的自主生成。如果说以上两个方面的自主道德学习是比较容易发现,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那么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们还在价值观念的生成上体现了自主性。绝大部分老师们不会直接给学生强制灌输某些观念,而是让学生在充分表达、对话和探究的基础上,自然地得出一些体会或结论。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们还没有体验到,老师却抢先体验到了,并把这个结论直接告诉了学生。事实上,老师们的这些答案可能是其在教学设计时就预设好的。所以当我看到老师们都敢于让孩子自主发表意见,获得自己的体会,这是很棒的。

既然没有完美的课,那么这些课同样存在着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具体而言有这样两个问题:

1.如何避免简单化处理教学目标的问题

在这些课中,老师们都努力追求活动化的教学,这是很好的,但是我也发现有些环节或者活动,老师们还是存在简单化处理教学目标的问题。

第一个例子是“我是一张纸”。在学生体验造纸不易之后,老师就倡导学生节约用纸。事实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为造纸不易并不是节约用纸的最主要原因,很多地方大量用纸反而是合理的,比如用纸制品替代塑料制品,就更加环保,再如阅读纸质书就比阅读电子书更能保护眼睛。我们之所以要节约用纸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活中存在浪费用纸的现象,即不合理用纸的现象,而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所以老师不应该在第一课时就倡导孩子们节约用纸,而应该在第二课时探究生活中浪费用纸之后,才生成节约用纸的价值取向。

第二个例子是“我的环保小搭档”。老师让学生进行了环保小搭档的展示,但展示的意图是什么呢?它指向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呢?环保小搭档展示的意图是希望孩子们通过小搭档这个小切入点,思考在生活中为什么要发明这个环保小搭档,它又在生活当中发挥了什么样的环保作用,进而让孩子体会到虽然我只是小学生,但我也能在生活中去做环保。因此,这里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而是要去追问环保小搭档背后的生活经验。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为了展示而展示上,那孩子们上完这课后,并不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第三个例子还是“我是一张纸”。对于纸来之不易的这个教学环节,老师让孩子们通过“舂捣”的体验活动体验到了造纸的不易。但是在比较古代造纸和现代造纸时,孩子们却认为现代造纸容易,因为曾经的体力劳动都被机械所替代了。为什么孩子的回答会出乎老师的意料,这是因为老师在设计时没有理清古代造纸和现代造纸不易的差别。如果说古代造纸的不易主要在于需要付出很多体力劳动,那么现在造纸不易则主要在于资源的匮乏(需求量大引起的)。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细化处理,那么就不太会出现孩子跟老师“唱反调”的情况了。

2.如何有效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如何有效地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重视课堂对于学生生活的实质性影响。因此,在这个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经验的唤醒是很重要的,如果老师能有效地唤醒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教学目标就会较为容易实现。我记得昨天在听课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当老师给一位男孩子发了一个纸奖品,然后请他把这个奖品送给你的好朋友。这位孩子咚咚咚跑到了最后面,将奖品送给了一位小女孩。看到这一幕,我们南京的教研员罗(嫣才)老师会心一笑,甚至发出了声音。课后我问罗老师,您为什么要笑呢?她说这让我想到我家孩子的事儿。罗老师的反应说明了什么?如果某个事情或者范例唤醒了你的相关经验,你就会兴奋起来。我们课堂也是这样,如果你要想唤醒孩子们的经验,你就必须找到那些可以唤醒他们经验的范例或活动。如果你无法唤醒孩子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就会觉得这课没有意思,跟他无关。如果你唤醒了孩子们的经验,孩子们就会积极投入其中。从这个角度出发,有些课的某些环节还可以再去琢磨琢磨。

第一例子是“坚持就会有收获”。老师在很多方面做得都很棒,但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孩子们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体会到坚持就有收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老师所提供的范例是有导向性的。老师让孩子在课堂上进行了展示,主要展示的是特长和技能,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特长和技能的,这样的启发就具有一定局限性,就会造成不少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被唤醒。如果去琢磨教材,教材中所提供的坚持维度还是很多的,比如,坚持浇一盆花。在学生的生活中,坚持的经验还有很多,比如,做数学题时,有些孩子可能遇到难题就想放弃了,但是他坚持下去后,也许真的就把题目做出来了。当然,课堂上出现孩子思考维度单一的问题,不全是老师的原因,也可能是孩子们确实只想到了这一维度,不过,这时老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老师可以补充一些其它维度的范例,以此来唤醒孩子们类似的经验。我想在这课中,如果坚持才有收获能够从多个维度打开的话,孩子们就会被唤醒更多的经验,这课的收获也会更多。

第二个例子是“小水滴的诉说”。在“水资源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做得好的方面是把知识通过体验直观化。但这课也有一个问题,在让孩子体会水之重要性的环节,老师让孩子们分成四个小组自主学习,一个小组研究生活用水、一个小组研究农业用水、一个小组研究工业用水、一个小组研究其他用水。这个环节的处理有点仓促,因为孩子们最有生活体验的不是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其他用水,而是生活用水,因此,老师应该在生活用水的环节挖掘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体会水的重要性。比如,课前使用的停水案例可以再挖掘,如果孩子们遭遇过停水,就能体验到那种困难,没有水洗东西,没有水洗澡。再比如,孩子运动过之后,如果他忘带水或者水不够喝的时候,就会体会到缺水带来的口渴,那种感觉是很让人难受的。如果老师能把孩子们的这些经验唤醒出来,然后再从日生活用水的这些体验拓展到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其他用水,那么不仅可以让教学呈现出两个层次,而且更有利于孩子们体认水的重要性。我想如果老师们能把目标确定得很细致,又能充分地去挖掘并唤醒孩子们丰富的生活体验,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一定能够更加深入孩子们的心灵。

我今天就讲了这么多,再次强调这些课都是很棒的,但是点评总要发现一些问题,才能找到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如有不当之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章乐,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者。)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