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知识-教育目的

发布于 2021-08-16 09:24 ,所属分类:教师资格考试学习资料


教育基础知识●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所谓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任何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其预期的目的,教育也一样。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的人才确定的规格和质量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规定了方向,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教育目的无论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教育者都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目的是人的需要和动机的客观反映,是不同的人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力量。因此,目的一旦被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对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的标准和依据进行。


)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所谓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他们由抽多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四个层次:教育总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1.教育总目的。国家的教育总目的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遵循和实现的总要求,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质量规格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这个层次的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培养目标。因此,实现课程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这个层次的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


(四)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其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反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段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教育目的直指受教育者,它质示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社会所希望的变化,因而教育目的的确立必然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持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论,如何看待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也是影响一个时刚数育目的制定的重要因索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围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五)教育目的理论

根据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可以将其划分为“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以及“教育无目的论”

1.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哪,主要观点:采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案教的影响下,以敏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度诚的宗教人士。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按图、涂尔干、凯兴斯坦纳、孔德等,主要观点: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

3.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袭斯泰洛齐、罗杰斯、主要观点:要从个人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4.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实事求是地说, “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并不是主张教育不要目的。而是主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我国教育目的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保证前提和支持的作用。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仿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泛得多,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①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美育能够陶治个体的性情,抑制其功利化倾向,在潜移默化中修养超越生死、不计功利的道德情操,使人逐渐高尚起来,即起到以美储善的作用。

②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从生理角度来看,美育可以开发大脑的潜能。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可提高学习的兴趣,为学生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其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广泛的兴趣和创造的精神。

③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健康的身体是探索知识、攀登科学高峰和从事劳动的基础。美育则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健体的作用。一方面美育可以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另一方面美育可以促进人的形体美和体育技巧的提高。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扫取ErWeiMa获取

更多精彩

伴你考教资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