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必考点汇总(中)
发布于 2021-08-16 10:08 ,所属分类:教师资格考试学习资料
继续我们的教资必考点汇总
今天带来的是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教师资格证必考点汇总(上)

49、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50、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
(1)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3)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
5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注入式和启发式
5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③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
②实验;
③实习作业法;
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
②情境教学法。
53、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54、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由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的。
55、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③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⑤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5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它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
②了解学生
③设计教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年教学计划
②单元计划
③课时计划
57、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要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
①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②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④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8、课的类型:
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59、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教学内容正确
③教学结构合理
④教学方法适当
⑤讲究教学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60、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作业
②口头作业
③书面作业
④实践作业
布置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②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要求。
③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④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⑤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
⑥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⑦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⑧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61、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③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教学情况。
④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使家长同学校密切配合。
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62、教学评价的功能:
①诊断教学问题②提供反馈信息③调控教学方向④检验教学效果。
63、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①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②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③根据评价的主体,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64、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发展性原则
③整体性原则
④指导性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65、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①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②由终结性目标向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发展。
③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④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66、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与保证。
②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③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④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67、德育目标:
即德育活动索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①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④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68、德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树立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素质。
69、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过程。
70、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③德育内容
④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它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③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72、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4)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
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学生。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3、德育的途径:
①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②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⑤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⑥班主任工作
74、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选好学习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75、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① 德育目标
②德育内容
③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76、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开展社区教育
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③建立德育基地
④创办业余党校
77、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②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④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⑤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⑥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78、班级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个体化功能:
①促进发展功能
②满足需求的功能
③诊断功能
④矫正功能
79、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80、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8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82、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③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④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⑤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共同目标是导向,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是基础,组织结构是核心,规章制度是保证)
83、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 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
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5、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① 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②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③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8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 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②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③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87、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
②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
8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①权威型
②民主型
③放任型
89、班主任的任务
①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②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90、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① 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及时、经常)
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
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⑥建立学生档案
⑦操行评定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⑨个别教育工作
⑩班会活动的组织
⑪偶发事件的处理。
91、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③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④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9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①社会实践活动
②学科活动
③科技活动
④文学艺术活动
⑤体育活动
⑥社会公益活动
⑦课外阅读活动
形式:
①群众性活动
②小组活动(主要形式)
③个别活动
93、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自愿性
②自主性
③灵活性
④实践性
⑤广泛性
94、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
②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95、教育研究的特点:
①客观性
②科学性
③系统性
④综合性
⑤可验证性
96、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创新性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④伦理原则

未完待续

长按识别ErWeiMa
跟着姜姜考教师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