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共振|王春雷:惦记从未中断

发布于 2021-11-29 20:52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2021年11月振题启封:惦记


有的人,不曾提起,惦记却从未中断。
逝去的时光如同流水慢慢浸过我的心田,流进我的记忆深处。好在那些渐渐远去的人和事,并没有淡出我的记忆,而是被岁月这位高明的雕刻师深深地刻了下来,有时竟能一下子占据我的整个身心。
1996年6月,从省中医研究所(现省中医药研究院)实习结束,在省情研究会主管的一所民办院校工作了5年。期间结识了许多可亲可敬的师长与朋友,给我关照最多的两位同事与好友,时时惦记在心底。
学院最初的办公地点在省图书馆8楼。1996年6月底,学院安排我和徐波去原平招生,招生办公点设在原平四中,我们住在原平招待所。两个月的招生工作结束,徐波留在了学院办公室,院长安排我到学校下属的公司上班,负责商店的业务,1998年商店商店迁回学院,协助徐波负责办公室后勤。
学院办公室主任刘宏保,年龄长我一岁。瘦高的个子,颇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极有修养,待人接物彬彬有礼,除了办公室日常工作,协助院长处理着各科室的事务。徐波,1974年出生,家住山西汽车制造厂小区,头脑灵活,做事心细。徐波的老家在山西五台,他说徐向前元帅是他的长辈。公司直属学院办公室管理,由于工作的接触,彼此年龄也相差无几,各自的性格脾气也随和,我们三个住在了同一宿舍,挺投缘的。
当时学院有三个校区,起初我们住在兴华小区山西省广播电视函授学校。我每天早上7:30从学校出发,有时骑自行车,有时坐公交,下午7点回学校。每天晚上他俩都在兴华街口的第一家饭店等我吃饭,更多的时候都是他俩在买单。晚上无聊时偶尔玩几把扑克,不管怎样定规则,都是想办法让刘老师请客。刘老师也见多不怪了,每次都是乐呵呵地“照办”。下班后更多的时间,我们就躺在宿舍里,各自读自己的书,《聊斋志异》《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等都是在那一时期阅读的。
刘老师家住阳曲县城,父亲在粮食局工作,二弟当时在晋机上班,三弟从技校毕业后,在粮站上班。有一个周末,刘老师带我去他家。记得是在太原站上车,中途还停靠几个小站,回来时在太原东站下车。叔叔阿姨用金灿灿的小米熬成的粥招待我,那也是记忆中次数不多的佳肴了,返回学校时还给司机王师傅带了些小米。
1996年11月学院组织我们北京旅游,那是我第一次去首都,第一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瞻仰了毛主席遗容,探秘了故宫,攀登了长城,兴奋之情不言而喻。也是那一次,我们一起吃了“麦当劳”,徐波花26元点的鸡腿,我花13元点的薯片,大家吃的不亦乐乎,吃完后觉得“麦当劳”也就那么回事。
记得住在南内环桥西经干院时,一天晚上听到收音机里的广告“六味斋68元吃饱吃好”,刘老师、徐波、马萍和我,随即坐出租车去了柳巷,那晚大家依了我的请求,我买的单。结果我们回到学校,每人又吃了一袋泡面,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好笑。
刘老师和徐波平时对我很关照,有两件事令我终生难忘。1996年学院教职工年终聚会结束,他们考虑到我路途远,各自从自己的工资了取出200元,连同我的工资一起交给我,又陪我一起去超市备好回家的物品;农历1999年3月,女儿满月,我特意从省城回家看望,他们要给钱,我执意不肯,他们就买了十几袋奶粉,连同婴儿的日常用品、玩具等,徐波买的双层小红碗现在还保存着。
由于各种原因,刘宏保老师提前离职,去了一家生物药品公司,我是2000年5月离职的。离开太原后,与刘宏保老师就失去了联系,与徐波的最后一次电话联系已到了2003年,得知刘老师已成家,师母是一位护士,再没有过多的信息。徐波应该是2001结婚的,妻子张燕萍,娘家是后北屯的,曾经随他们一起去过燕萍家,徐波的新家应该在亲贤北街汽车制造厂小区。当时为工作方便,起先用的是数字传呼机,后来改用汉显的。离开太原的起初一段时间,还是通过传呼机传递信息。
总觉得来日方长,更觉得自己处于低谷期,不愿叨扰更多的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怀旧的情感日益浓烈,也曾试图通过其他方式联系两位师友,因为当时留的信息过于模糊而查询不得。
真正的朋友,可能不在通讯录里,不在朋友圈里,只在彼此的心里。这一分别,20年过去了,也许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经历着不一样的人生。亲爱的兄弟,你们还好吧?我对你们的惦记从未中断,让我们期待重逢,彼此珍重!


王春雷,夏县八一中学语文教师、教科研主任,夏县作协会员,《新作文•校园文学》特邀编委,参与编写部编教材初中语文《新阅读与作文》等,文章散见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作文周刊》《夏都文苑》等刊物及各级平台,创建有“王老师语文学堂”公众平台。


需要上面的宝书,可以点击了解详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