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个疾病进入夏季高发期,这些防护知识要知道!

发布于 2022-06-29 11:50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同时,流感病毒也进入兴风作浪的高发季。近期,各大医院儿科门诊的小病人数量增多,其中咳嗽、发热、流鼻涕的就诊病人约占半数。儿童是流感高发人群之一,针对来势汹汹的流感,家长应该如何做好区分、防护和应对?

01

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极快的疾病。


流感病毒主要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为甲型和乙型。近期流行的甲型流感最为常见。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更是流感的高危人群,容易出现流感并发症及危重症的风险较高。


02

流感是怎样传播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播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人一般持续排毒3-6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03

流感有哪些症状?



流感≠普通感冒,应尽早区分二者,及时就诊,避免发生流感并发症。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


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


04

为什么儿童易患流感?



5岁以下儿童是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容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这跟儿童的生理发育等特点紧密相关:


1.生理发育未完善

儿童的呼吸道和免疫系统都在快速发育中,和成人相比依然不能很好地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和感染,当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来袭时,儿童比成人更容易被击倒。


2.预存免疫力较低

婴儿出生时会携带着妈妈体内的部分免疫抗体,这部分抗体会慢慢减少殆尽,加上自然感染流感病毒少或没有接种流感疫苗,婴幼儿到儿童时期的孩子体内预存免疫较弱,对流感病毒的抵御能力较弱。


3.长期在集体环境

学校、托幼机构为集体场所,也是流感聚集的重点场所,儿童在集体场所中聚集,相互之间接触密切,一旦其中出现流感病例,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大量传播。


4.卫生习惯

儿童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用触觉、味觉去感受,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手部常常藏着不少病毒、细菌,如果环境卫生有所松懈,流感病毒更是容易侵袭儿童。



05

孩子有流感症状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了流感症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孩子如果出现流感症状,应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清淡、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


2.避免送患儿入园。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捂住口鼻而造成手部沾染呼吸道分泌物。


3.发热的孩子要注意在家充分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防止病情反复。患儿年龄越小,越需要休息。


就医指征:当幼儿出现以下任何症状:发热;反复咳嗽、流涕;面色苍白,流汗不止;呼吸困难,喘鸣声增高;特别是有基础疾病如心肺脑疾病、免疫缺陷、贫血、营养不良,伴随哮喘等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患儿应及时就诊,积极治疗。就医时应佩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如确诊患病,要及时报告本班老师,痊愈后7天,持医院开具康复证明的方可来园。


06

流感如何防治?



比起治疗,未病先防更为重要。那么,如何防控流感?


1.减少去人多密集的地方

流感病原主要通过人们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闭塞的房间也会让细菌和病毒密度上升,增加病原传染的几率。因此,室内要多开窗通风,家长也应避免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


2.远离“毒”源

家里有人感冒,应为患者佩戴口罩。确诊感染流感病毒应及时治疗或隔离,让幼儿远离流感病毒携带者,避免与之近距离接触,以防感染。


3.补充维生素

让幼儿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促进代谢,提高免疫力。维生素能促进体内重要代谢,特别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C能增强皮肤和黏膜的功能,提高免疫力。


4. 保证运动和睡眠

平时可让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锻炼孩子的体质,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另外要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能够避免孩子疲劳,能让孩子的免疫力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5.流感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增强对病毒免疫力的有效方法,家长自愿让孩子接种。





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流感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细心与耐心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END-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