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三十六期——于缝隙中谈谈文化

发布于 2021-04-19 03:57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写在正文之前】

时间在平淡中发福,在忙碌中瘦削。月考的硝烟未散,期终考试的战争又要打响了!

可怜我的爱徒们,每周三的晚自修作业辅导,增加到周二周三周四都要来我家“饱受折磨”。

生活张弛有度才有味道,一成不变的慢和快都会损耗精力。既然期终考试迫在眉睫,让我们敲起震天锣鼓,为了红包多多而奋斗吧。




【正文】

1917年1月2日,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这个事例,在议论文论据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展现学生深度的思考和勤奋的课外知识探索。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这个思想是杰出的高等学府标杆性的宗旨,肩负着独立思考的任务,肩负着推动文明前进的使命,甚至肩负着在逆流之中做中流砥柱的使命。这其中的历史魅力在于不同流派、不同思想为了发展、促进交流,能够放下引以为傲的规矩和荣誉。百家争鸣是文化的盛世。


单纯依靠记忆来记住这段历史的价值点评是收效甚微的,不妨学习英剧《大侦探福尔摩斯》福尔摩斯炫酷的记忆方式“Mind Palace”(记忆宫殿)。


当时的中国空前地重视教育,这个情况与现今基本相符,教授的工资空前地高。譬如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二十几岁)胡适,月收入200多块,普通工人一个月不过几块钱,时任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也只有10几块。用现今上海8000多的个人平均月收来换算,胡适的月收入16万左右,上一个月课就可以买黄浦区、静安区一平米。


一句话归纳:蔡元培把一帮才华横溢同时又彼此看不顺眼的大师们聚在了北大,给他们很多钱撺掇他们互喷(论辩),在这样的氛围中后起之秀更胜一筹。


文化,有门有类,多少人穷经皓首(拼命钻研学术到白头)只不过看出些观点主义之类。仅仅是自圆其说的学者、大师就已经屈指可数,敝帚尚且自珍,何况是肚中的学问和脑中的思想了。让大师们聚在北大开宗明义,真要掌舵人有极强的才干和极大的人格魅力才行。


而今天,生活在一个乐于分享知与识、艺与术、成长与思考的信息时代,真的是一种幸福。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