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谈读懂教材的方法

发布于 2021-05-23 09:43 ,所属分类:政治考试学习资料



点击上方“蓝字”,更多精彩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谈读懂教材的方法



READING





在教育政策和大型考试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人们普遍形成了得阅读者的天下的共识,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已被大家公认,甚至有专家结合脑科学相关知识呼吁,在孩子生命的6-12岁阶段这个阅读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什么事情,会比海量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更为重要。



尽管,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阅读总量,但是,从培养孩子们阅读能力的角度来讲,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从考试评价的角度来讲,“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教材是任何考试题目答案的依据。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好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提升学生解读教材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在十余年的初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总结发现,读懂政治教材可以从以下方法入手。



尽管,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远远达不到新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阅读总量,但是,从培养孩子们阅读能力,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从考试评价的角度来讲,“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教材是任何考试题目答案的依据。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好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提升学生解读教材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在十余年的初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总结发现,读懂政治教材可以从以下方法入手。


READING



一、顾名思义——揣摩陌生概念的意思


“顾名思义”,这个成语较早见于《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胡二王传.王昶》。根据记载,三国魏时魏文帝曹丕的老师王昶为人谨慎惇厚,他替侄子取名字时,一取名为默,字处静;一取名沈,字处道。替自己的儿子取名字时,则一取名浑,字玄冲;一取名深,字道冲。同时还写了一篇文章训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未来处世为人,皆能遵循儒家的义理,实践道家思想的智慧,所以才以玄、默、冲、虚四字为名。你们以后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要能想到其中的含义,并且无所违背。”王昶所说的“欲使汝曹顾名思义”,其中之“义”就是“玄、默、冲、虚”四字的含义,也就是希望这些后辈处世为人能深沉静默、淡泊谦虚。

所以,顾名思义”的“名”原是指人的名字,整个词语的意思是: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能想到这个名的含义。也就是说,顾名思义,本指为人子女者,见其名而思其命名之意。后来“顾名思义”使用的范围扩大,被广泛地用来比喻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虽然,有时会略带贬义,指单就名称穿凿附会,不求甚解。但是,也不失为一种揣摩陌生概念的有用方法。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时候会学到《青春有格》这一框,同学们咋一看这标题,很难理解它是什么意思?何为有格?这就需要我们去顾“格”的名、本来意义,从“格”本义指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 法式、标准等去掌握青春期我们应该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又如,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看到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第一框第一目“民主的足音”的目题时,用顾名思义的方法马上可以猜想到本目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追求民主的历史等;在学习九年的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时,用顾名思义的方法不难掌握法治的两个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等等。

二、对称思维——正确理解概念


“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一哲学观点,启示我们从事物的对立面去观察事物,不仅能让我们找到理解陌生概念、观点的一个突破口,而且还能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课的过程中,面对“供给侧结构改革”一次,不少学生都蒙圈,觉得难以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对称思维来进行理解。与“供给”相对的是“需求”,然后再结合以前的经济政策是要扩大内需、扩大外需等扩大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等,不难猜想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意。


READING



三、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部分政治名词概念表述很长,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七年级下册的重点名词“法律”的理解,如果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加以理解:

(一)主干成分:“法律是行为准则”。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法律”概念的要义。

(二)然后可以根据离中心词由近及远的方法逐一分析。最后就不难得出法律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四、提要勾弦——掌握核心观点


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弦。读书最忌平均用力,毫无选择,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提要法就是要解决阅读不分主次轻重的问题。

提要法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阅读时要抓住教材主要内容;二是指读完后在进行知识整理和记忆时要提要钩弦,优先掌握最主要的知识。

提要法最基础的应用就是拿到任何一本新书都一定要去阅读和记忆目录,因为,目录是全书的纲,好比一颗树的主干,熟记目录,教材的主要内容才会成竹于胸。

运用提要法要注意:第一,要掌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篇章结构一般包括目录、前言、课文和后记等部分。阅读时一般先阅读目录、前言和结束语,再阅读课文。正文的结构一般是由课题、引言、框题、目题和段组成。运用提要法阅读正文的程序一般应为:第一步,阅读课题与框题,既要了解课文整体结构,又要弄清课题与框题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阅读框题。框题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名称或核心内容,熟记了框题就抓住了这一框的中心,就能对本框内容的阅读起提纲挚领的作用。第三步,阅读每框的目题、重要结论关键句(如每自然段第一句话)和词语等。

第二,要善于抓住中心思想,多数情况是每自然段第一句话。


READING



五、问读法——自我解读教材


所谓问读法,即日常教学中老师们说的带着问题看(读)书,但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何提问”“提什么问”或者“问什么”是同学们普遍遇到的难题。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政治运用问读法可以运用以下两个策略。

第一,利用“三问”思维模型,培养发散思维。首先,根据段中心句、目标题、框标题、课标题、单元标题等确立问题的中心;然后,围绕中心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该方法几乎使用任何一个核心知识的学习,笔者不在此军力赘述。

第二,逆向设问。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个观点顺着背可以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考试评价中,一碰到逆向设问来考,学生就蒙圈了。如,八年级下册“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这一知识点,问“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_______”,学生容易答出来,但是问“_____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有些同学即使能背,也有可能思维不灵活而卡壳答不出来。再如,九年级下册“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努力。”这一知识点,直接考“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我国应怎么做?”这一大问题时,同学们可能没问题,但是,如果小切口考“新型国际关系的特点”很多同学即使能背也可能会因为掌握得不够灵活而丢分。等等。综上,笔者认为,逆向思维提问主要适用于核心观点的理解和部分偏正结构的重要句子。


六、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如,“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体”“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READING



七、区分易混词──准确掌握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中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如:八年级我们在学习第五课第一框的时候,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国有经济是主导。再如: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而不是公民等。又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7页“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和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36页“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稳定器”,这两句话,看似相似,但“主要稳定器”和“稳定器”,“日益成为”和“成为”的意思则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八、易错易混归类──培养辨别能力


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就是考点,这些知识点往往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大,只有对课本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才不容易做错。

比如有:“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四种说法,虽然都是“代表大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再比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种说法,分别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然都是“政治制度”,但也是容易混淆的。又如,“新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发展的指导思想”等。

总之,在学习中,如果能主动对以上类似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注意辨别,不但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READING



九、重视“引言”或“导语”


现行政治(道法)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有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相当于是我们大脑内链接两个突起的桥梁,因此,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

其他阅读方法


此外,要读懂教材,深刻领会教材,还应该注意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注意划分段落,理清关系(如: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等)注意语句中的表示主体或表述问题角度的词语。同时,还可以通过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政治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说服力联系教材提供的探究与分享材料——熟悉教材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点——拓宽综合视野等来加深对教材的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了解更多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