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学长送给高中生的数学学习锦囊

发布于 2021-08-27 19:10 ,所属分类:数学资料学习库






解读书籍《清华北大不是梦》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受到大家的极度重视。数学王子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王。伽利略也说:给我空间、时间和对数,我就能创造一个宇宙。可见,数学凝聚着人类的最高智慧,是推动一切科学进步的动力。数学也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到买菜算账,大到宇宙飞船设计,都离不开数学。

高考数学难度大、变数多,有着不同其他学科的特征,仅有题,且一定有个特定的答案。懂它的人,甘之若饴,不懂的人,面对它有点“怂”。

一、回归基础,建好知识框架


1、回归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要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基础知识离不开课本。所有的推理、演算都建立在基础知识牢固、基础定理正确的前提下。

2015年考入清华大学热能系的韩储银提出,课本上的重要概念、定义一定要记牢,最好能倒背如流;书中的公式、定理一定要自己推导一遍,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并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书中的例题一定要仔细研读,例题的解题思路是非常经典的,有许多题是书上例题的变形,做会一道例题比毫无目的地做十道难题还有好处。在高三复习时,一定要将课本过一遍。

数学的基础可分为知识基础、方法基础、计算基础。学完一个新知识之后,要能够基本掌握在各种题中的运用方法,这些在习题中有,平时要注意总结。比如学习数列部分,要透彻掌握通项、求和的各类方法。另外,计算是关键,考试对速度、准确率都有要求,要留心每一次计算,要重视计算,乐于计算。



2、建好知识框架。


数学大致分为导数与函数、数列、解析几何、三角、立体几何、概率和统计这几大块,每一大块的知识相对独立又可以在一些题中巧妙地联系起来。要对学过的知识及时练习与理解,刷题,看笔记,还要学会如何去应用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识记的层面,要做到真正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2015年考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张珑翰提出,复习的阶段,可以尝试在一张纸上罗列某一板块的知识点,然后回忆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运用技巧,组成一个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网络,完成后再对照自己的错题本、笔记、课本、考纲等,增添没有回忆起来的内容,查漏补缺。

2019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任彦羽建议,高考前6个月左右时,要根据考纲,有计划地、完整全面地翻阅必修与选修内容,找到自己没有真正理解、牢记的知识点,并记录下来。

平时见到新题型,要多多联想这道题可能包含什么知识点,题目是怎样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学习新课时,要思考能否和之前的内容串起来,不能将知识模块化,而是将其看作整体。


3、制作有价值的错题集。


制作错题集、经典题、难题集,记录经验与技巧,以及一些二级结论等。平时两三天翻一遍,烂熟于心,考试时才能灵活化用。

记录的题要有价值,一本好的错题集是真正的法宝。何为有价值?意味着这道题蕴含了一种解题思路或是数学思想。粗心马虎做错的不一定要收集,提醒自己以后细心即可。

要注意记录做错题的思路、正确的思路和方法,错题所代表的问题类型,其背后的知识点,方便日后复习有针对性。考前复习看错题集,要一题一题当做全新的题来做,一步一步写出解题过程,重新审视解题思路和方法。

要重质轻量,完完全全吃透每一道题,每周翻看错题集,考前刷错题本,无法掌握技巧的,强记下来。百分之百掌握的内容移出,剩下的按知识点与思考方法进行分类,列出容易忽略的地方和易错点。

另外,还要注意记录老师讲过或其他看见过的较为典型或有深度的题。要重视含有多个知识的综合题目,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对于有价值的题以及一些比较奇特的解法,把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从而简化解答过程。





二、刷题考试,冲刺提分之路


4、高效刷题。

刷题不是不加思考,看见题就刷,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增加了疲劳感。首先,按题型刷题,将所有题目按照解答题的标准步骤完成解答。其次,按试卷刷题,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卷子。将考试时间压缩10分钟,作为一套试卷的完成时间。

选择习题集,尽量从易到难,从概念题到中等题,再到难题,难题一般涉及一些巧妙的思想和方法。然后专攻自己的弱点,不足的地方,重点突破。要做单个题和整卷结合,单个题、专题集针对薄弱模块强化训练,快速提高水平,整卷对于把握考试时间、应付考试大有裨益。可以先做专题强化训练,再做整套模拟卷,尽量拿整块的时间来做模拟卷。

2015年考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张珑瀚提出,要学会整理试卷,方便复习。一轮复习的试卷可以适当保留,其余尽量整理入错题本,二、三轮复习的归纳总结试卷一定要保留,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模拟试卷,比如整理出十套,之后一题一题找课本中的知识点与之对应,分析这类试卷的特点,最后反思自己做这套试卷时的感受,争取让每套试卷发挥最大的价值。

2019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任彦羽提出,把从前没见过的解题思路按照题型总结出来,可以一种题型做一页纸,在高考的前一天晚上,或者考完语文后的中午查看十分有效。




5、重视标准答案。


要研究高考题,认真分析一些难题的标准答案。看答案的最佳时机,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苦思冥想后(无论最后是否算出正确结果),经过一个“困于心衡于虑”的过程,这时看答案才有意义,再深刻透析破解的方法,并熟练掌握。

一道题如果不能很顺利地解出来,说明这道题对我们有一定的意义,提醒我们需要给予它一定的,比如哪个步骤不熟,那这一步就是知识有所欠缺的地方,或者说对这个知识点没完全掌握并熟练运用,必须重视不足并及时巩固。

对于不会的题,首先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所有已掌握的解题方法一一进行尝试,不要急躁不安或轻言放弃,没有得到正确答案,也不必灰心丧气,拿出正确答案,每个字符仔细研读理解,再根据答案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是方法完全偏离,还是思路基本正确,为什么中途“卡壳”了?若是思路方法的欠缺,请把答案的方法当做一个新技巧珍藏在脑海中,最好是这道题抄录下来,凭自己的理解重做一遍,隔一个星期后,再把这道题翻出来解一遍。



6、重视审题和答题规范。


现在对审题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议以面对语文题的心态来面对数学题目,尤其在新题型中,出于降低题的难度的考虑,一些被忽略的文字很有可能指向最终的破题点。

选择题、填空题,做到快、准、狠,选择题常用代入法和排除法。对于某些求定点定值的题,可以采用特值法。

答题步骤是数学科目得分之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布局书写,切忌书写歪斜、乱涂乱画。对于没有在课本上明确标明的定理、定义,无论多么基础,都应当明确的证明(如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等)。要注意方法和细节,对细节要多多,必须追求完美,做到条理清晰、逻辑清晰、思路清晰。弄清每一步的意图,不会的题,也可以将会的部分写上。


7、把握好时间和心态。


平时复习时,要合理安排时间,晚自习,上课时间一定要认真听讲,周末是突飞猛进的好机会,要利用好零碎时间,用来思考等。课前预习,对知识有大体的了解,对关键的定理、定义有自己的理解。平时不与他人做比较,时刻跟自己比较,永远懂得自己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是成功。

考试时间的把握极其重要,每一个题定一个时限,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完成、不会的题将其跳过,继续后面题的解答。心态一定要调整好,不急躁,不心慌。相信自己跳过的题,别人肯定也不会,回过头来再解决。

2019年毕业于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刘旭提出,做数学试卷时选填30-40分钟,导数与解析几何大题各15分钟,其余大题10分钟,最后剩余20分钟回过头检查或钻研难题。


三、转变观念,找寻数学之魂


8、与“数学”成为朋友。


数学是一门重在考查思维的学科。面对数学,首先要做的是要放平心态,放下“畏而生惧”的想法,把它当做自己最熟悉的朋友,去了解它,放下如临大敌的心态,去尝试、去思考。学习是一个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获取我们以前不了解的知识,充实我们的大脑,最后使这些知识为我们所有,学习是源于对知识的渴求,而不仅仅是受分数的“胁迫”。





9、变被动为主动。


进入高中后,数学的学习与初中有很大不同,不能像初中那样等着老师来讲解,不预习,一知半解的。高中数学对思维的灵活性、可延伸性、创造性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掌握数学方法,善于归纳总结规律。一定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做题,要有积极性,不能过分依赖老师。

10、培养数学思维。


可以找一些跳跃性的试题来拓宽思维,平时多思考,比如,可不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解决,有没有更加简便的书写格式或可否将这两步合并。比如,导数,大家习惯于构造函数、运用不等式等一系列常规方法来解答,其实还有数学归纳法可以使用。要提高思考的深度和观察问题的敏锐性,更加主动探求问题的本质。多一些思考,真正找到数学的乐趣,主动去发现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

找寻数学之魂

2016年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的郭旭东提出;

做题是找寻数学灵魂的第一步。做题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强化和熟练的过程,也是自身水平提升的大好时机。通过做题,可以提高理解题目的速度,提高运算能力,提高解题准确率。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见识更多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思考是找寻数学灵魂的第二步,题完成后,想一想可以把题归为几类,每一类有什么特点,又有几种解题方法,每一种方法适用于什么题型。最好能用笔记本总结,把一类题的经典例题抄写在笔记本上,把方法写在下面,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逆向思维。

复习是找寻数学灵魂的第三步。复习不仅是重做一遍有价值的题,更是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反思:这道题的意义在哪里,有几种解法,类似的题最近有没有见过……数学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升华。

数学中有许多有趣的结论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数学的乐趣,在这点滴的探索中产生,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爱上这一学科。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