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锋365读写行思第53天】共性统照、分设条件,让两难型材料合理腾挪

发布于 2021-11-30 15:48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两难型材料,是观点纷乱的材料作文中最难写的种类。你要理顺各观点的关系,建立一个逻辑结构,搭积木,可是它的观念截然相反,这积木咋搭?

看看2019年浙江卷的题目: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材料中有众多看法,一是要把这些看法成立的条件和范围搞清楚,二要搞清楚这些看法间的逻辑构成,然后尝试着统合起来。两难型,因为针锋相对,统合时有难度,但它看似没有妥协余地,实则不然。大多数时候,区分了发生作用的条件,就不矛盾。不矛盾了,就可以统合为两个子集了。

咱们先以浙江卷为例。一则说听内心的,一则说听读者的,决策到底听谁的,这是一个问题。你看,这就是统合。不管听内心的还是听读者的,都是“决策时听谁的”这个答案的分支嘛。

然后,我们研究条件:什么时候听内心的?什么时候听读者的?很容易得出结论:决策之前,要广泛收集信息,一定要兼听则明,不能拍脑袋决策,要听大家的;决策之时,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和特点分析研判收集来的信息,要承担责任,要支付成本,这个时候要听第一责任人也就是自己的。决策之后,效果如何呢?这又要听群众的,再次回到群众中收集信息,建立反馈机制,接受群众监督。

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民主集中制吗?好!“上价值”的段落也有了。生活中,我们同样要按民主集中制的法则办事。仿照《礼记·中庸》的句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个标题:博听之(广泛听取读者意见)、慎断之(自己谨慎决策)、明验之(再回到读者中去验证),喏,文章不就出来了吗?

这种两难型作文,方法如下:

第一,找共性。找出能统领两则材料的观点。

以那道历史等于零还是不等于零的题为例:

不管等于零,还是不等于零,不外乎都是在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统领)

怎么样?是不是一下子拢到一起了?两缕头发,编成了一条麻花瓣;东园桃树西园李,如今并作一处栽。

第二,为每种观点设置发生条件。

对于历史上的成绩,我们要用等于零的态度。不能吃老本,不能坐吃山空。要有师当作无师看,有存款当无存款,再挣,再开创新的历史……(对待成绩,用等于零之心)

对于历史上的教训,我们要用不等于零的心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有车,后有辙,智者不会在同一个坑摔倒两次……(对待教训,用不等于零之心)

第三,其他条件下继续审视两种观点。(可选项)

现实中,不仅仅是“教训/牢记”“成绩/遗忘”这么简单。历史不是一道线性函数,解答起来,要随物赋形,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条件,决定我们的历史遗产观。

有两种倾向,值得警惕:

被历史包袱控制住思想,再不敢越雷池半步,用马克思的话,叫作“让死人统治了活人”。清末,用古代的仁义礼智信,应对新情况新变化,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裹足不前的清政府一败再败,乃至裂土分疆、割地赔款、国势日衰……(牢记历史,须警惕背上历史包袱。)

无视历史基础,搞历史虚无主义,失却立足根基,不知道站在巨人肩上,犹如身在树枝而锯树,以为是革新,其实是断根。没有文化自信,只知人云亦云,亦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忘记历史,须警惕忘记根本。)

第四,更高的维度上整合两种观点、上价值。

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既要立足祖先创立的灿烂文化,又不能故步自封、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爱因斯坦说,光为什么不可以既是粒子又是波?那么,历史为什么不可以等于零又不等于零?不管等还是不等,请允许我用古人写诸葛亮的联语下联结束全文吧: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当然,如果能跳出A/A”的二元对立,再建立一个第三维,然后观照,也是可以的。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