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堂文学思维课:解密创作本质与审美逻辑
杨宁文学启示课16讲

1. 为什么这门课能颠覆你对文学的认知
杨宁老师的文学启示课通过16个核心命题,系统解构从古典文论到现代批评的思维框架。不同于传统文学课程的知识灌输,该课程以"问题链"形式展开,每讲聚焦一个争议性话题,如"文学是否必须表现美"、"鲁迅的枣树描写艺术"等,用哲学思辨的方式重新激活文学感知力。课程特别适合对文学理论感兴趣但畏惧学术深度的学习者。2. 课程三大核心价值解析
思维训练价值:通过"文品与人品关系"、"精神分析有效性"等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创作指导价值:在"小说写作套路"、"诗歌韵律本质"等讲解中揭示创作规律;审美提升价值:用"意识形态建构"、"两株枣树"等案例训练文本细读能力。课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验证的文本分析工具,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3. 讲师杨宁的独特教学优势
作为高校文学理论专业教师,杨宁擅长用生活化案例阐释深奥理论。其教学特点体现在:① 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转化为对网络热梗的分析 ② 用影视剧案例讲解"作者已死"理论 ③ 通过流行歌词解析文学接受理论。这种"理论降维"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4. 课程内容亮点拆解
第04讲"模仿与表现之争"重新解读《红楼梦》的创作观;第07讲通过李白杜甫对比破解形象思维迷思;第12讲披露类型小说的叙事密码;第15讲用形式主义理论分析现代诗。特别推荐第14讲对鲁迅《秋夜》的符号学解读,展现经典文本的多重阐释空间。5. 适合哪些学习者
文学爱好者可通过课程建立系统的批评框架;创作者能获取超越写作技巧的底层逻辑;备考研究生者可得益于对西方文论的通俗讲解;人文教师可借鉴其跨文本分析方法。课程对网络时代的文学传播、短视频文案创作也有启发价值。
这门课程的价值在于将文学理论转化为思维工具,培养学员用专业视角解读各类文本的能力。通过16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完成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思考的认知升级。
资源下载通道
夸克网盘分享
文件大小:3.39 GB
资源目录列表:
├─B站 - 杨宁老师的文学启示课│ ├─00先导片:杨宁老师带你揭开文学世界层层面纱.MP4
│ ├─01文学是否必须表现美?.MP4
│ ├─02座构的作品为何能产生真实的情感?.MP4
│ ├─03文学是如何建构意识形态的?.MP4
│ ├─04文学是模仿还是表现?.MP4
│ ├─05文品与人品为什么会不一致.MP4
│ ├─06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作者.mp4
│ ├─07文学创作靠的是形象思维吗.MP4
│ ├─08精神分析是不是胡扯.MP4
│ ├─09文学经典是谁决定的.mp4
│ ├─10 三观是否应该成为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mp4
│ ├─11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作者决定的吗?.mp4
│ ├─12 小说写作有套路吗?.mp4
│ ├─13 诗歌为什么一定要有韵律.MP4
│ ├─14 鲁迅先生的“两株枣树”是废话吗.mp4
│ ├─15 文学=内容+形式吗?.mp4
│ ├─16 文学=内容+形式吗?.mp4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