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语文高考前20天终极攻略7

发布于 2021-05-11 11:53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530 今日心情:

文言文阅读(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侧重于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综合考查文言文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以及思辨能力的题型。

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其中,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其中,以前者为主。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需要考生不断扩大积累、强化训练。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将会更自由,但仍然遵循浅易文言文的原则,以记叙文尤其是人物传记为主,以后这个基本原则仍不会改变。相对而言,全国卷仍将主要从史书中找材料,各省市卷则更灵活。


一、十种简易法:

文言文翻译题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1: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2: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3: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4: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5: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6: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7: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8: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9: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10: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二、解题流程:审、读、答,精准突破

1、精准审题:审出得分点

语句翻译的审题环节相当重要,不可忽视。其审题的关键不在题干上,而在译句上。审读译句时,一要审句子特征,二要审得分点。

审读句子特征,先从句子本身看,看它是叙述句还是议论句、疑问句(抒情句很少),如是疑问句,还要进一步看是一般疑问句还是反问句。再从句子内部看,是一般叙事性句子还是人物语言句,如果句子太长,像课标卷所选句子很长,还要看由几个小句子组成。再从句子外部看,看译句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上下句各是什么。

审读最关键的还是要审出得分点,只有审出得分点,才有得分的可能。这一点只有从多角度审读,才能牢牢锁定得分点。①从文言知识点看,实词主要放在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及疑难词上;虚词主要放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上,尤其是高频虚词以、之、其、为、乃等;特殊句式主要放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上。②从命题人角度看,主要在三个层面设得分点: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③从批改实践看,主要是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及省略的句子成分(因为省略关乎语意通顺);3~4个关键词语,1处特殊句式,1~2处文意通顺。④从答题者角度看,翻译时难住你的地方,可能就是采分点。

在动手翻译之前,必须具有强烈的审题意识。

2、精准阅读:代词入句,代句入段

在完成精准审题的两项任务后,接下来就是精准阅读了。首先要细读句子,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谓语动词是哪一个,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如何,尤其要把作为得分点的关键实词、虚词代入句子中来确定其义。这叫“代词入句”读法。

然后是“代句入段”读法,就是将译句代入其所处段落中去读,看看该句在语意和语法上与上下文有无关联,有怎样的关联。如在语意上,该句与上下句构成怎样的叙事链、说理层次;在语法上,该句是否与前后句有对称关系等。

在翻译习惯中,考生一般只重视对句子本身的细读,却忽视了把译句代入段中细读,而这一点往往决定了疑难词语的准确翻译及语意是否通顺。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需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语境习惯。(关于语境问题,将在下一任务中详细展开)

3、精准答题(翻译):得分点译到位

(一)关键词语要准确译出

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是句意准确的基础,且关键词语是最重要的赋分点所在,所以需要特别,需要在备考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言词库。文言文关键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在平时的备考或日常阅读、用语中会有相关涉及,可有备而来。而难度最大的是句中某些陌生的关键词语,有的考生遇到此类词语的无奈之举是把原字照搬,眼睁睁看着分数溜走而无能为力。面对此类陌生的关键词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攻克。

1)根据词义和语境相呼应的特点,推测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文言词语一般有多个意思,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表现特有的意义,语境对语义具有限定作用。据此,把握特定的语境可以推测某词语在语境中特有的意义。因此,翻译语句时首先要找出与需翻译的句子相关联的上下文,从句意整体的角度确定句中字词的含义。

在文言文翻译命题中,所选句子很少与文言文其他题目选项关联的句子重合。在文言文总字数不变的情况下,各题目关联句子的独立性,决定了各题目关联的句群一般范围较小。利用这个特点,有助于确定与需翻译的句子所关联的前后文,缩小前后文范围,提高对语意理解的准确度。在一个相对独立闭合的语境中去理清前后文的关系,把握可能是顺承、因果、对比、转折、条件、假设等语境条件,有助于考生准确推测关键词语的意义。如2018年全国卷Ⅱ“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中的难点词语“荐”的意义,很多考生的第一反应是“推荐”,但根据句内因果关系,因为“百姓思念王涣恩德”,所以“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且“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这样可以推测出“荐”的含义是“祭祀”,而非“推荐”。

语境是变化的语境,词语是多义的词语。根据语境之实际,确定词语之意义,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句意的本原,符合句意内部构成的逻辑关系,符合翻译文句要求“信、达、雅”中最基本的“信”的特点,即真实合理。

2)根据汉字形和义相结合的特点,推测关键词语的意义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汉字是属于表义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因而“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必要了解汉字字形的构造”。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之说,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而六书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最大,且形声字的“形旁”对字义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分析形声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了解字的内在意义,如:①从“彳、辶、讠、忄”者与人的行为有关;②从“犭、鸟、虫、马、牛、羊、豕”者与动物有关;③形旁从“刂、矢、弓、矛、戈、斤”者与兵器有关等。汉字形义一体的特点对推测具体语境中汉字的意义有重要的启示,适合作为推测文言文翻译中难点词语意义的方法。如2019年江苏卷中一个译句: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其中“蹀躞”是个难点,此时可根据“足”形旁推测应与“走”有关,再结合前面“可致千里”语义对比,就可以推断出“小步慢走”之意了。

(二)句法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既然句子要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后的句子就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要求句子成分须完整,句子成分的搭配和语序要正确。在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中,句子主干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修饰成分由定语、状语、补语组成,且主谓宾定状补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个排列顺序是:(定语)主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但这只是规范稳定的句法模式,并不是每一句都完全以此为准,还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言文的句子是具体、灵活、变化且富有个性的,句子的原生结构也不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因为文言文句子有其表意的习惯,有为行文精练而出现的成分的省略或隐藏,有在古汉语习惯下而使用的文言特殊句式等。

基于此,文言语句翻译要求句子成分所在位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所规定的位置,以达到句之“达”。这要求特别注意文言文句子中的倒装现象,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其次,注意补充主谓宾定状补中的省略成分,省略的要素须补全,以达到句之“完”。而其中,省略现象是文言文常见的现象。微言大义、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但同时也加大了准确阅读文言文的难度。最常见的情况是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直接导致事件中心对象或施动者的隐藏,要准确翻译句子就必须准确翻译主语。全国卷的文言文考查也常从句子主语准确把握的角度命题。如:2017年全国卷Ⅰ“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补充主语应为“(弘微)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弘微)事继亲之党,(弘微)恭谨过常”;2018年全国卷Ⅱ“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中省略了主语“任峻”,应为“任峻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在落实词语与句式准确翻译的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翻译后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合理性,尤其注意是否符合事理的顺承、因果的呼应、前后的对比、句意的转折、条件与结果等,这样才能避免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三)文意保证通顺

文言语句翻译固然要准确译出得分点,但得分点以外的词语、句子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译对了句子大意,但没有译出得分点,徒劳而无功;译出了得分点,但译错了原句大意,同样不能得满分。因此,翻译时还要保证文意通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符合事理逻辑,即符合古人的生活实际,符合文章语境的意义指向;二是语句通顺,即译句符合现代汉语的造句规范。一般而言,在翻译过程中要避免以下情况:

1.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专有名词,不可硬译,不可乱译。如古人对名字的省写,在前文出现姓名后下文就省写,只称名或字,这时就不可当作一个正常实词来硬译;又如一些官职、地名、器物名词完全照抄即可,大可不必去硬译。当然,这有待平时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备考场之需。

2.需要意译的地方,如古人一些委婉的说法,使用了修辞手法,却依然用直译的方式硬译。凡是感到直译不通的地方,就可以适当考虑一下意译。

3.与原句的语气及感情色彩未保持一致。如原句用的是反问语气,翻译时成了陈述语气,导致原意大变等。

4.译出来的句子不合乎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如文白混杂、有语病等。


典例1【2020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

典例2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教授:学官名。乾道:宋孝宗年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分)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3分)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3分)

【答案】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中,“此……也”,判断句;“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2)中,“则”,那么;“安得”,怎么能;“为”,介词,替;“之”,代词,他们;“言”,说;“以”,目的连词,来;“劝”,劝导;“夫”,那些;“为政”,施政;“而”,却;“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3)中,“不惟”,不只;“望”,愿望;“如此”,像这样;“抑”,或许;“于是”,古今异义,从这里;“获”,收获。


预测12021·广东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丘和,河南洛阳人,后徙家郿。少重气侠,闲弓马,长乃折节自将。仕周开府仪同三司。入隋为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历资、梁、蒲三州刺史,以宽惠著名。迁天水郡守,入为左御卫将军。大业末海南苦吏侵数怨畔帝以和所莅称淳良而黄门侍郎裴矩亦荐之遂拜交趾太守抚接尽情荒憬安之 炀帝崩,而和未知。会隋骁果自江都来,乃审隋亡,和即陈款归国,而岭峤闭岨,乃权附铣。铣平,遂得归。诏李道裕即授和交州大总管,爵谭国公。和遣士廉奉表请入朝,诏其子师利迎之。及谒见,高祖为兴,引入卧内,语平生,欢甚,奏九部乐飨之,除左武候大将军。和时已老,以稷州其故乡也,令为刺史以自养。寻除特进。贞观十一年卒,年八十六,赠荆州总管,谥曰襄,陪葬献陵。有子十五人,行恭为知名。行恭有勇,善骑射。大业末,与师利聚兵万人保郿城,人多依之,群盗不敢窥境。后原州奴贼围扶风,太守窦琎坚守。贼食尽无所掠,众稍散归行恭。行恭乃率其众,与师利迎谒秦王于渭北,拜光禄大夫。累从战伐,功多,迁左一府骠骑,锡劳甚厚。从侯君集平高昌,封天水郡公,进右武候将军。高宗立,迁冀陕二州刺史,致仕。卒,年八十,赠荆州刺史,谥曰襄,陪葬昭陵。初,从讨王世充,战邙山。太宗欲尝贼虚实,与数十骑冲出阵后,多所杀伤,而限长堤。与诸骑相失,唯行恭从。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贞观中,诏斫石为人马,象拔箭状,立昭陵阙前,以旌武功云。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业末/海南苦吏侵/数怨畔/帝以和所莅称淳良/而黄门侍郎裴矩亦荐之/遂拜交趾太守/抚接尽情/荒憬安之

B大业末/海南苦吏侵/数怨畔/帝以和所莅称淳良/而黄门侍郎裴矩亦荐之/遂拜交趾/太守抚接/尽情荒憬/安之

C大业末/海南苦吏/侵数怨畔/帝以和所莅称淳良/而黄门侍郎裴矩亦荐之/遂拜交趾/太守抚接尽情/荒憬安之

D大业末/海南苦吏/侵数怨畔/帝以和所莅称淳良/而黄门侍郎裴矩亦荐之/遂拜交趾太守/抚接尽情/荒憬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府仪同三司,简称开府,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本系三公所享之殊遇,故名。

B陪葬又称殉葬,是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

C阙,原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也指陵墓前竖立的石雕。

D旌,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羽毛或牦牛尾装饰的旗帜,后泛指旗帜,引申为表扬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丘和文武兼备,政绩卓著。作为北周、隋、唐三朝重臣,他所到之处均能留下淳正善良的美名;尤其是在海南边民安抚和交趾边地治理上,他立下很大的功劳。

B丘和深孚众望,显赫一时。他用卓越智慧和坚定意志得到数位君主信任;尤其是唐高祖,在他生前对他竭诚相待,在他死后让他陪葬在旁,十分倚重和关爱他。

C丘行恭出身将门,富有勇力。隋朝大业末年,丘行恭和丘师利聚集万众兵士,据守郿城以自保,当地百姓多表示依附,就连原州奴贼也前来投奔并归顺他。

D丘行恭生前尊贵,死后荣耀。和他的父亲丘和一样,他生前功多业伟,得到很高的官位和很大的封赏,死后也受追赠,得谥号,并享有陪葬于帝王陵寝的恩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隋骁果自江都来,乃审隋亡,和即陈款归国,而岭峤闭岨,乃权附铣。

(2)太宗欲尝贼虚实,与数十骑冲出阵后,多所杀伤,而限长堤。

5唐太宗下诏凿石为人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请简要说明“行恭拔箭”体现了丘行恭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2021·湖南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捐之字君房,贾谊之曾孙也。元帝初即位,上疏言得失,召待诏金马门。初,武帝征南越,元封元年立儋耳、珠厓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广袤可千里,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其民暴恶,自以阻绝,数犯吏禁,吏亦酷之,率数年一反,杀吏,汉辄发兵击定之。元帝初元元年,珠厓又反,发兵击之。诸县更叛,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使侍中、驸马都尉、乐昌侯王商诘问捐之曰:“珠厓内属为郡久矣,今背畔逆节,而云不当击,长蛮夷之乱,亏先帝功德,经义何以处之?”捐之对曰:“圣汉初兴,为百姓请命,平定天下。至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然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造盐、铁、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犹不能足。是皆廊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臣窃以往者羌军言之,暴师曾未一年,兵出不逾千里,费四十馀万万,大司农钱尽,乃以少府禁钱续之。夫一隅为不善,费尚如此,况于劳师远攻,亡士毋功乎!求之往古则不合,施之当今又不便。臣愚以为应弃珠厓。”上乃从之。捐之数召见,言多纳用。时中书令石显用事,捐之数短显,以故不得官,后稀复见。而长安令杨兴(字君兰)新以材能得幸,与捐之相善。捐之欲得召见,谓兴曰:“京兆尹缺,使我得见,言君兰,京兆尹可立得。捐之前言平恩侯可为将军,期思侯并可为诸曹,皆如言;言中谒者不宜受事,宦者不宜入宗庙,立止。相荐之信,不当如是乎!”兴曰:“我复见,言君房也。”捐之即与兴共为荐兴奏。石显闻知,白之上。乃下兴、捐之狱,令皇后父阳平侯禁与显共杂治,奏“兴、捐之怀诈伪,以上语相风,更相荐誉,欲得大位,漏泄省中语,罔上不道。《书》曰:‘谗说殄行,震惊朕师。’《王制》:‘顺非而泽,不听而诛。’请论如法。”捐之竟坐弃市。

(选自《汉书·贾捐之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

B然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

C然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

D然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之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其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

B酒榷,中国封建政权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官府控制酒的生产和流通,独占酒利,不许私人自由酿造。

C京兆尹,是中国汉代官名,为三辅之一。主管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地位相当于如今首都的市长。

D宗庙,是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五庙,诸侯三庙,大夫二庙,士一庙。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捐之出身名门,受到皇帝信任。元帝刚即位时,他上疏谈论政事的得失,多次受到皇上接见,得到皇帝的赏识。

B贾捐之见识不凡,力劝朝廷收兵。元帝拟发兵平叛珠厓,贾捐之认为攻打不利于国家安定,以本朝故事劝谏朝廷罢兵。

C贾捐之得罪当权,贬官不受重用。贾捐之多次批评执政的中书令石显,受到石显嫉恨,因而被贬官,不再受皇帝信任。

D贾捐之勾通大臣,事发论那弃市。贾捐之暗地交通杨兴被石显发现,被逮捕入狱,由石显和王禁共同审理,被判死刑。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民暴恶,自以阻绝,数犯吏禁,吏亦酷之,率数年一反。

(2)以上语相风,更相荐誉,欲得大位,漏泄省中语,罔上不道。

预测32021·浙江杭州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皇甫百泉《三州集》序

(明)王世贞

在昔唐宋时,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往往屈为荒远郡佐员外署置。其禄虽有之,仅自给妻子耳。为之上者,不以责其吏能;为之下者,亦不谓其能吏我:以故鲜钱谷法比、簿书期会之烦。其余日,则足以竭其工于诗。虽其诗之工,然不过以之发其羁孤无聊、磊落不平之思而已。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憯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言,固具在其探幽造微,穷变尽态,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然要之有出于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者乎?有能如风人之所谓可以兴、可以群且怨者乎?

明世则不然。士大夫坐谪者,仅少镌其秩级,而不限以地之远近。为之上者,少优以礼而不废其事;为之下者,以叙迁之吏待之而忘其端。其外既有所縻于职,而内又无所大概于念,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

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先生绮岁通朝籍,三事公卿,皆折行而与之礼。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以故从虞部郎始谪佐黄州,稍迁南司勋部郎,辄又谪佐开州,量移婺州,最后迁滇宪以罢。

黄,故楚饶郡,又邻天子汤沐之邑;开,属魏,为三辅地;婺,属越,越又天下首藩。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而先生亦不以谪故,遂厌薄其吏道。其为吏,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其诗之工不待言。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吾不知其后先于风人,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盖三复而略得之矣。先生庀材于江左,得格于大历,其为虞部,有《虞部集》;为司勋,有《司勋集》;中岁依白下释氏居,有《禅栖集》;宪滇,有《南中集》;归,有《还山集》;其所用,得罪为三州故,详自序中,兹不赘。

(选自《弇州四部稿》,有删改)

(注)①皇甫百泉:皇甫访,字子循,号百泉,与王世贞同为吴郡人。②吏:同“使”。③钱谷法比:钱谷,财政方面的事物;法比,法律条例。④风人:诗人。“风”为诗经六义之一,故以“风人”为诗人;孔子认为诗之本义在于“兴观群怨”。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责其吏能 责:要求。

B固具在其探幽造微造:虚构。

C其外既有所縻于职縻:束缚。

D先生绮岁通朝籍 绮岁:年少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醉则更相枕以卧

B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不知老之将至

C不为意于其境 而母立于兹

D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廉颇送至境,与王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唐宋时期,往往将获罪的朝士大夫贬谪到荒僻偏远之地;朝士大夫们在被贬任上所作诗歌,内容主题往往不能超出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

B皇甫访既有才学又有名声,只是由于坚守节操而与人多有冲突,因而多次被贬;《三州集》收录的是他在黄州、开州、婺州这三个被贬任上所作的诗。

C文章中论明代诗坛,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其中以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能作诗之辈,以皇甫一家为最;皇甫一家兄弟四人中,又以皇甫访为最。

D文章以唐宋开篇,继之以明世,进而至于皇甫访其人,行文脉络清晰;笔至皇甫访处,又叙其事论其诗,谓其得“兴群怨”之旨,读之深有余味。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风 日 之 骀 荡 则 辱 之 而 为 僭 凄 以 至 物 候 之 稍 偏 民 俗 之 稍 异 则 辱之 而 为 瘴 为 疠 为 魑 魅 魍 魉 若 不可 一 朝 居 者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

(2)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


押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宏伟字子英,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国兵攻宋,宏伟以书谒元帅宋都䴙于军中,奇之,俾以兵略地临江。至吉州,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悉众出战,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宋都䴙嘉宏伟有功,赏银三十两,署为吉州参佐官。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藏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一州遂安。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诱新附五营军为乱。事觉,昌就擒;宏伟夜袭云,斩首以献,停其党五百人。宋都解欲尽诛之,宏伟曰:"此属诖误,非得已也,今悉就诛,何以安反侧?"众得免死。十七年,改衡州路总管府治中。群盗出没其境,宏伟计其地,兴电田,民既足食,盗亦为农,那遂宁谨。大德五年,起佥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镇江旱,蠲民租九万馀石。吏畏飞语,复征于民,民无所出,行台令宏伟核实,卒画之。大风海溢润常江阴等州庐舍多荡没民乏食宏伟将发廪以赈有司以未得报为辞宏伟曰民旦幕饥擅发有罪我先坐遂发之,全活者十余万。迁江南行台都事。十一年,江南大饥,宏伟请以赃罚钱赈之,民赖以生。至大二年,召为内台都事。仁宗在东宫时,闻其名,遇之甚厚,常以宇呼之。及出为浙东廉访副使,陛辞之日,仁宗出币帛,俾择所欲者即赐之。握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皇庆二年,致仕。延祐三年,复起为福建道肃政廉访使。未几,以疾辞。泰定三年,卒,年四十四,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天水郡侯,谥贞献。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风海溢/润/常/江阴等州庐舍多荡没/民乏食/宏伟将发廪/以赈有司/以未得报/为辞宏伟曰/民旦暮饥/擅发有罪/我先坐/

B大风海溢/润/常/江阴等州庐舍多荡没/民乏食/宏伟将发廪/以赈有司/以未得报为辞/宏伟曰/民旦暮饥/擅发有罪我/先坐/

C大风海溢/润/常/江阴等州庐舍多荡没/民乏食/宏伟将发廪以赈/有司以未得报为辞/宏伟曰/民旦暮饥/擅发有罪/我先坐/

D大风海溢/润/常/江阴等州庐舍多荡没/民乏食/宏伟将发廪以赈/有司以未得报/为辞宏伟曰/民旦暮饥/擅发有罪我/先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禁军,宋代指由中央直接掌握的正规军,在其它朝代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也被称为禁军。

B道,元于中书省、行中书省和路府间设置的行政区划,一为肃政廉访使道,一为宣慰司道。

C东宫,一般是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可用以借指太子,这与以中宫借指皇后是同样的道理。

D谥,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官谥和私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宏伟战功卓著。 他打败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追击败军二十余里,兵临吉州,示以祸福,迫使知州周天骥献城投降。

B赵宏伟平息叛乱。他设伏桥下,采用火攻,乘胜捣贼巢穴,杀掉贼首;夜袭张云,将其斩首,俘虏余党,因功得到元帅嘉奖。

C赵宏伟体恤百姓。 镇江大旱,百姓无法缴纳赋税,经他核实后,最终免除赋税;江南大饥,他请求以罚没的赃款赈济,百姓得活。

D赵宏伟深受荣宠。 仁宗在东宫时,待他很好,常以字称呼他;等到他离京出任浙东廉访副使辞别时,仁宗拿出财物,让他挑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宏伟以书谒元帅宋都䴙于军中,奇之,俾以兵略地临江。

(2)此属诖误,非得已也,今悉就诛,何以安反侧?

押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沐晟,字景茂,少凝重,寡言笑,喜读书。太祖爱之。历官后军左都督。建文元年嗣候。就镇,亡何,思伦发死,诸蛮分据其地,晟讨平之。以其地为三府二州五长官司,麓川遂定。初,岷王封云南,不法,为建文帝所囚。成祖即位,遣归藩,益骄恣。晟稍持之。王怒,谮晟。帝以王故诏诫晟,贻书岷王,称其父功,毋督过。永乐三年,八百大甸寇边,遏贡使,晟会车里、木邦讨定之。明年大发兵讨交趾,拜晟征夷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张辅异道自云南入。遂由蒙自径野蒲斩木通道,夺猛烈、掤华诸关隘。舁舟夜出洮水,渡富良江,与辅会师。共破多邦城,捣其东西二都,荡诸巢,擒伪王黎季牦。论功封黔国公,岁禄三千石,予世券。交趾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辅还晟留捕陈季扩连战不能下辅复出帅师会晟,穷追至占城,获季扩,乃班师,晟亦受上赏。

十七年,富州蛮叛,晟引兵临之,弗攻,使人譬晓,竟下之。仁宗立,加太傅,铸征南将军印给之。沐氏继镇者,辄予印以为常。宣德元年,交趾黎利势炽,诏晟会安远候柳升进讨。升败死,晟亦退兵。群臣交劾晟,帝封其章示之。正统三年,麓川思任发反。晟抵金齿,与弟昂及都督方政会兵。政为前锋,破贼沿江诸寨,大军逐北至高黎共山下,再破之。明年复破其旧寨。政中伏死,官军败绩。晟引还,惭惧发病,至楚雄卒。赠定远王,谥忠敬。晟席父兄业,用兵非所长,战数不利。朝廷以其绝远,且世将,宽假之。而滇人慑晟父子威信,庄事如朝廷。

(节选自《明史·沐晟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交趾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辅还/晟留捕/陈季扩连战不能下/

B交趾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辅还/晟留捕陈季扩/连战不能下/

C交趾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辅还/晟留捕陈季扩/连战不能下/

D交趾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辅还/晟留捕/陈季扩连战不能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文中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B归藩,是指回到封地。藩即封建王朝分封的属地或属国,被分封的人称为藩王。

C石,容量单位,一石是十斗。文中“三千石”指沐晟每年的俸禄是三千石粮食。

D太傅,古代职官,始于西周,秦朝时期曾被废止,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沐晟讨伐诸蛮,安定了麓川。思伦发死后,麓川地区被各蛮族分割占据,沐晟征讨平定了他们,并在麓川设置府州和长官司,使那里安定了下来。

B沐晟为人正直,遭岷王诬陷。沐晟约束骄横恣肆的岷王,遭到岷王忌恨,岷王就诬陷他意图谋反作乱,但皇帝称赞沐晟父亲的功劳,没有责罚沐晟。

C沐晟出身将门,用兵非所长。沐晟虽然继承了父兄的功业,但并不擅长用兵,在讨伐交阯简定的战争中,沐晟与张辅合力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D沐晟战事不利,但恩宠不变。他虽在征战中多次失利,群臣也曾弹劾他,但皇帝念在他家世代担任将领,而且其封地偏远,就宽容他而不予治罪。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八百大甸寇边,遏贡使,晟会车里、木邦讨定之。

(2)富州蛮叛,晟引兵临之,弗攻,使人譬晓,竟下之。

9沐晟“惭惧发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押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雒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四岁,大将军霍光,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为右将军,兄子乐平侯山复领尚书事。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宜有以损夺其权。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日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雍蔽。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霍氏杀许后之谋始得上闻。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于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数条汉兴已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贾谊、晃错、董仲舒等所言,奏请施行之,上施行其策。相敕掾吏案事郡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辄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郡不上,相辄奏言之。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谥曰宪侯。

(节选自《汉书·魏相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B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C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D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即《易经》或《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B雒阳,即洛阳,中国古都之一,东周、东汉、西晋都曾在此建都。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为“有司”。

D封事,是密封的奏章的意思,古代臣下上书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相才识卓异,却遭无妄之灾。魏相任茂陵县令时,茂陵治理得非常好;任河南太守时,因得罪了前丞相之子,且有人状告其滥杀无辜,魏相被关进监狱。

B魏相知恩图报,心系朝廷安危。魏相受到重用担任要职后,提出了应想办法削弱霍家权势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汉宣帝的采纳,朝廷隐患最终得以消除。

C魏相殚精竭虑,辅佐皇帝治国。魏相通晓《易经》,喜欢研究汉朝旧事和大臣奏章,选择当朝建国以来处事的妥善方法以及贤臣言论,奏请皇帝施行。

D魏相广布耳目,了解各地情况。魏相命令下属查访各地的事务,还让他们利用休假的机会了解各处的奇闻异事,返回后进行汇报,因而地方官无法欺骗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2)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

14武库令辞官而去为什么令魏相十分紧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名校预测

预测1

【答案】

1A

2B

3B

4(1)遇到隋朝骁勇果敢的士卒从江都过来,才知道隋朝已亡,丘和随即陈请归顺国家(唐朝),但由于山岭闭阻,便暂且依附(萧)铣。

(2)太宗想要试探贼军的虚实,(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出阵后,杀伤很多(贼兵),但却困于长堤(被长堤所困)。

5武功高强;②勇猛顽强;③忠心耿耿。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句意为:大业末年,海南地区苦于官吏侵凌,百姓多次因怨恨而叛乱。炀帝因丘和治政以淳良宽厚著称,而黄门侍郎裴矩也推荐他,便派丘和任职为交趾太守,他尽情安抚接纳,由此荒远之地区得以安定。

海南苦(于)吏侵”,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侵”才是“苦”的具体内容,“吏”为定语,之间不可断开;“数怨畔”,省略主语“民(百姓)”,“数怨”作“畔”的状语,独立成句,前后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CD

交趾太守”是固定短语,地点加官职作“拜”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抚接尽情/荒憬安之”是对称结构。据以上分析排除B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错误,陪葬除指殉葬外,还可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的灵柩或坟墓的近旁。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B.在他死后让他陪葬在旁”错。根据文意可知丘和死于太宗贞观年间,陪葬于高祖献陵。丘和死时高祖已崩逝,不可能诏令他陪葬。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会”,恰逢,赶上,遇到;“骁果”,形容词作名词,骁勇果敢的士卒;“乃”,才;“审”,清楚、知道;“陈款”,诚挚地说、真诚地请求;“权”,暂且;“附”,依附。

(2)欲尝”,想要试探;“而限长堤”,被动句;“与”率领。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可见武功高强、勇猛果敢。结合“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可见顽强善战忠心耿耿。

参考译文:

丘和是河南洛阳人,后来迁居到郿。少时重义任侠,娴熟射箭和骑马,长大后才自我约束。出仕于北周,为开府仪同三司。入隋后任职右武卫将军,封为平城郡公,历任资、梁、蒲三州刺史,治政以宽大慈惠闻名。升任天水郡太守,入朝为左御卫将军。大业末年,海南地区苦于官吏侵凌,百姓多次因怨恨而叛乱。炀帝因丘和治政以淳良宽厚著称,而黄门侍郎裴矩也推荐他,便派丘和任职为交趾太守,他尽情安抚接纳,由此荒远之地区得以安定。炀帝去世,而丘和不知。遇到隋朝骁勇果敢的士卒从江都过来,才知道隋朝已亡,丘和随即陈请归顺国家(唐朝),但由于山岭闭阻,便暂且依附(萧)铣。萧铣被平定后,才得以归朝。下诏李道裕随即授予丘和交州大总管之职,封为谭国公。丘和派高士廉奉表奏请求入朝,下诏由其子丘师利前往迎接。到朝见之时,高祖为他起身,引入卧室内,话说平生,极为高兴,演奏九部乐曲慰劳他,授职左武候大将军。丘和当时已年老,因稷州是其故乡,命他就任刺史以自怡养。不久,加衔为特进。贞观十一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追赠荆州总管,谥号为襄,陪葬于献陵。丘和有十五个儿子,其中丘行恭最为知名。丘行恭富有勇力,善于骑射。大业末年,与丘师利集聚兵马万人守卫郿城,人们多来依附,群盗不敢窥视其境。其后原州奴贼包围扶风,太守窦避坚守其城。贼寇食尽,无处抢掠,其众渐渐离散归于丘行恭。丘行恭便率领其众,与丘师利一道在渭北迎见秦王,被授为光禄大夫。多次随同征战,因功多,升任左一府骠骑,所受赏赐甚厚。后随侯君集平定高昌,被封为天水郡公,升任右武侯将军。高宗即位后,升任冀、陕二州刺史,不久离休。去世时年龄为八十岁,追赠荆州刺史,谥号为襄,陪葬于昭陵。起初,随从征讨王世充,会战于邙山之上。太宗想要试探贼军的虚实,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出阵后,杀伤很多(贼兵),但却困于长堤(被长堤所困)。与诸骑相互走失,唯有丘行恭跟随其后。贼骑追至,流矢射中太宗所乘之马,丘行恭回射敌骑,箭无虚发,贼骑不敢近前。然后下马拔箭,将自己所乘之马进奉太宗,手执长刀步行,喊着为太宗开路,连斩数人,方才冲出敌阵返回大军。贞观年间,下诏雕刻石人石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立在昭陵大门两侧的高台上,用来表彰他的武功。

预测2

【答案】

6A

7D

8C

9(1)那里的百姓性情暴躁爱闹事,自认为(和朝廷)阻绝,多次违犯官吏的禁令,官吏也残酷对待他们,大概几年就反叛一次。

(2)(他们)拿皇上说的话相互暗示,又互相举荐称誉,想做大官,泄露宫禁中的语言,欺蒙君上,大逆不道。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然北却匈奴万里”,“万里”是“却”的补语,本句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C;“则天下断狱万数”,“狱”是名词,案件,是“断”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

本句译为:但是向北攻打匈奴,兴修营塞守卫,南边制服南海设置八郡,反倒全国每年(因此而)处理的案件有上万起,老百姓所交的赋税多达几百钱,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五庙,诸侯三庙,大夫二庙”错误。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贬官不受重用。……因而被贬官,不再受皇帝信任”错误。贾捐之多次批评执政的中书令石显,受到石显嫉恨,结果是无官可做,极少受皇帝召见。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以”,认为;“吏禁”,官吏的禁令;“酷”,动词,残酷对待;“率”,大概。

(2)“风”,同“讽”,暗示;“更相”,相互;“罔”,欺蒙;“不道”,违反封建道德。

参考译文:

贾捐之字君房,是贾谊的曾孙。元帝刚即位时,他上疏谈论政事的得失,受征召在金马门待诏。当初,武帝征伐南越,元封元年设置儋耳郡、珠厓郡,(这两个郡)都处在南方海中的洲上,宽广约千里,合计十六个县,二万三千多户。那里的百姓性情暴躁爱闹事,自认为(和朝廷)阻绝,多次违犯官吏的禁令,官吏也残酷对待他们,大概几年就反叛一次,杀死官吏,汉朝廷就发兵攻打平定他们的叛乱。元帝初元元年,珠厓郡又发生了反叛,(朝廷)发兵攻打它。各县更相反叛,连年不定。元帝与有关大臣商议出动大部队镇压,贾捐之发表意见,认为不应该攻打。元帝派侍中、驸马都尉、乐昌侯王商责问贾捐之说:“珠厓内属为郡很久了,现在反叛,你认为不应当去攻打他们,这是助长蛮夷的叛乱,有亏先帝的功德,有什么道理?”贾捐之回答说:“圣明的汉朝兴起,为百姓解除疾苦,平定天下。到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仓的粟(多得吃不完,以致)腐烂变红而不能吃,都城内库拴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但是向北攻打匈奴,兴修营塞守卫,南边制服南海设置八郡,反倒全国每年(因此而)处理的案件有上万起,老百姓所交的赋税多达几百钱,经营盐、铁、酒榷之利用来增加财政开支,还是不能满足。这些都是扩张领土太大,征伐不休的原因啊。我私自拿以往攻打羌人的军事行动来说一说,出师还没有一年,军队还没走一千里,就用掉了四十多万万钱,大司农的钱用完了,就拿少府的钱接济。处理一隅之地(羌人的事务)做得不好,费用尚且如此(多),何况是劳师远攻(珠厓),损伤将士而无功呢!求证于往古而不符合,施行于当今又不便利。我愚昧地认为应放弃珠厓郡。”元帝于是听从了建议。贾捐之多次(受到皇上)接见,(他提的)意见大多被采用。当时中书令石显专权,贾捐之多次指出石显的短处,因此没有得到官做,后来(皇上)召见他的次数逐渐减少。长安令杨兴新近因为才能出众得到皇上宠幸,(他)和贾捐之很要好。贾捐之想得到(皇上)召见,对杨兴说:“京兆尹(的职位)空缺,如果我得以见到(皇上),就推荐您,京兆尹的职位您马上就会得到。我前不久(向皇上)进言平恩侯许嘉可以做将军,期思侯并可以担任诸曹长官,都被(皇上)采用;进言中谒者不应专权,宦官不应进入宗庙,(皇上就下令)立即制止。我荐举您的效果,不应当像前面那样(所言诸事被皇上采纳)吗?”杨兴说:“等我再觐见皇上,就举荐您。”贾捐之便和杨兴共同起草了荐举杨兴的奏书。石显得知贾捐之和杨兴互相荐举的事,报告给皇上。(皇上下诏)将杨兴、贾捐之关进监狱,令皇后的父亲阳平侯王禁和石显共同审理,二人奏称:“杨兴、贾捐之心怀狡诈邪伪,拿皇上说的话相互暗示,又互相举荐称誉,想做大官,泄露宫禁中的语言,欺蒙君上,大逆不道。《尚书》上说:‘谗巧之说,灭绝君子的德行,震惊众人。’《王制》上说:‘文过饰非,言辞滑泽无滞,不用听审就可以诛杀。’请按法治罪。”贾捐之最后被处以弃市死刑。

预测3

【答案】

10B

11B

12C

13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憯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

14(1)明代诗歌(的工巧),确实不足以和唐诗的工巧相比;但是在臣子的节操方面,(明代)也是很好的了。

(2)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本句意为:固然全都在他们探寻造访幽微之处。“造”,与“探”处于并列位置,均为“造访”“探访”之意。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B.助词,主谓间,取独。

C.连词,表转折,却/代词,通“尔”,“你的”。

D.连词,相当于“和”/介词,跟。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赏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其中以嘉靖年间为最”错误,原文“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可见,并非“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而是“吾郡以诗名天下”,作者对明代诗坛是不满意的,如“夫明之诗……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他认为明代这样让天下间再无诗人。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如果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他们就辱称其为凄凉伤感。以至于物候稍微偏移一点时节,民俗稍微不同,就辱称这些为瘴气疠气,有魑魅魍魉,简直一天也不能居住。

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一句,断句方法与前文“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一样,“则”字是承接连词,一般放于下句开头,在其前断开;

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都是有取独助词“之”的句子,这样的主谓句之后单独断开;

瘴”“疠”“魑魅魍魉”都是“为”的宾语,应分别在其后断开;但“为瘴为疠”可构成四字短语,在结构上来说可归为一组,故这四个字中间可不必断开。

最终断为:风日之验荡/则辱之而为憯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翻译:

1)诚:确实。拟:比。于:在。修:指美好。

2)当事者:掌管政务的人。知:了解。其:他们。所以:用来……的方法。雅:平素。胜:超过。

参考译文

在从前唐宋时,朝中士大夫因获罪而被流放的,往往屈居到荒僻遥远的郡县,以正官以外的官职处置。他们的俸禄虽然有,但仅仅只能供给妻子儿女使用。在他们之上的人,不会要求他们有被使用的才能。在他们之下的人,又不认为他们能够使唤自己。因此很少有财政方面的法律条例、公文簿书定时会集之类的烦恼。他们闲暇的日子,就能够竭尽自己的才能去写好诗。虽然他们的诗很工稳,然而不过是以此抒发自己羁旅孤独、百无聊赖、怀才不遇等不平的思想罢了。如果山川奇险秀丽,他们就辱称这些山川是险恶之地;如果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他们就辱称其为凄凉伤感。以至于物候稍微偏移一点时节,民俗稍微不同,就辱称这些为瘴气疠气,有魑魅魍魉,简直一天也不能居住。比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诗文,固然详细在他们探访幽微之处,写尽他们的形态变化,本来不可凭借他们的其他感想来废弃他们工巧的文笔,然而关键是他们这些诗文,有超出叹息老病穷困、忧愁谗言、恐惧讥讽之外的吗?有能够像诗人所说可以兴、可以群且怨的吗?

明朝就不这样。士大夫因获罪被贬谪的,仅仅只是降低他们的官阶品级,而不限于流放地的远近。作为他们的上级,稍稍以礼有待而不荒废他们的公务;作为他们的下级,就按照资历或劳绩升迁的官员来对待他们,而忘记了他们的罪责。他们在外既然羁縻于职务,在内又没有什么念头在心中无法排遣,故而这些人擅长处理事务而言辞拙讷,是很适宜的。明代诗歌(的工巧),确实不足以和唐诗的工巧相比;但是在臣子的节操方面,(明代)也是很好的了。而我却依然对他们都不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唐代让诗人改变了自己的道义,而明代是让天下再也没有诗人。

我们郡县凭借诗歌名满天下,到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众多号称能作诗的人,又独以皇甫氏为最;皇甫氏兄弟四人,又独以皇甫子循先生为最。皇甫子循先生少年就入了官籍,多次侍奉公卿,公卿都折节而对他礼遇。先生既身负才华,有了盛名,然而依然秉执刚劲的节操,与他人多有矛盾。因此从虞部郎开始贬谪辅佐黄州,逐年升迁为南司勋部郎,就又贬谪去辅佐开州,遇赦酌情调迁婺州,最后贬谪到滇宪而罢官。

黄州,是以前楚国富饶的郡县,又毗邻天子的汤沐邑;开州,属于魏国,是三辅之地;婺州,属于越国,越国又是天下首屈一指的繁盛郡县。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而先生也不因为自己贬谪的缘故,就厌恶轻视他的为官责任。他做官吏,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当时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他的诗歌工整自然不必说。然而最重要的是,他的志向稍微动摇,就一定会引咎以疏通狭隘;他的气息稍有阻碍,一定多方晓喻以恢宏他的风尚。那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然获得其意境来接近自己的情意,而不刻意在某种意境上抒发自己的情意。大概先生诗歌的好,是从其窘迫取得的佳妙,而不是在其窘迫处境中使用他巧妙的诗词。我不知道他之后优秀超过众多诗人,比于所说的兴与群与怨的原因,大概读了三遍而略略领略了一些。先生从江左得到材料,从大历得到品格,他做虞部,有《虞部集》;做司勋,有《司勋集》;中年依附和尚在寺庙居住,有《禅栖集》;治理滇地,有《南中集》;回来后,有《还山集》;他被任用和因获罪而治理三州的缘故,在他的自序中已经很详尽了,这里不再赘述。

专家押题

押题1

【答案】

1C

2D

3B

4(1)赵宏伟拿着书信到军中拜谒元帅宋都䴙,宋都䴙认为他很奇特,让他带领军队到临江夺取土地。

(2)这些大被连累,是没有办法,如果现在(把他们)全部杀掉,怎么能够安抚那些反侧之人?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刮大风海水暴涨,润、常、江阴等州房屋多被吹毁淹没,百姓缺粮。赵宏伟将要开仓赈济,有司以没有得到答复为借口,赵宏伟说:“百姓早晚忍饥挨饿,擅自开仓有罪,先判我有罪。”

有司”做后句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AB

以……为……”,固定句式,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带有褒扬意味”错误。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据其生前业绩评定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夜袭张云……因功得到元帅嘉奖”错误,“因功得到元帅嘉奖”是到吉州作战时。混淆了时间地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奇”,意动用法,认为……奇特;“俾”,让;“略”,夺取。

(2) 属”,类;“诖误”,被连累;“安”,安抚。

参考译文:

赵宏伟字子英,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元兵攻宋,赵宏伟拿着书信到军中拜谒元帅宋都䴙,宋都䴙认为他很奇特,让他带领军队到临江夺取土地。至吉州、宋军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率领全部军队出战,赵宏伟打败他们,追击败军三中余里,逼近城池,向他们阐明祸福利害,知州周天骥把城献出投降。宋都䴙赞许赵宏伟有功,赏银三牛两,让他代理作吉州参佐官。吉州有作乱的百姓,赵宏伟在桥下设伏,用火攻打,乱贼激战后撤退逃走,伏兵出动,敌众被踩踏,几乎死尽,乘胜捣毁他们的巢穴,余人全部出来抵抗,赵宏伟让军队绕到敌人的背后袭击,杀掉乱贼首领,于是全州安宁。宋厢禁军总管王昌、勇敢军总管张云引诱刚刚归附的五营军作乱。事发,王昌被擒;赵宏伟在夜里袭击张云,斩其首献上,俘虏五百个党羽。宋都鲟要全部杀掉。赵宏伟说:“这些人被连累,是没有办法,如果现在(把他们)全部杀掉,怎么能够安抚那些反侧之人?”众人得以免掉死罪。十七年,改调衡州路总管府治中。群盗在其境内出没。赵宏伟统计核算土地,兴办屯田,百姓粮食充足后,强盗也从事农业生产,境内于是安宁。大德五年,起用担任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镇江大旱,免去百姓赋税九万余石。官吏惧怕流言,又向百姓征税,百姓无法缴纳,行台命令赵宏伟核实,最终免去赋税。天刮大风海水暴涨,润、常、江阴等州房屋多被吹毁淹没,百姓缺粮。赵宏伟将要开仓赈济,有司以没有得到答复为借口,赵宏伟说:“百姓早晚忍饥挨饿,擅自开仓有罪,先判我有罪。”于是开仓,得以保全活命的人十余万。调任江南行台都事。击一年,江南发生大的饥荒,赵宏伟请求以罚没的赃款赈济,百姓赖以生存。至大二年,召任内台都事。仁宗在东宫时,知晓他的名声,待他非常好,常以字称呼他。等到他离开京城担任浙东廉访副使,向皇上辞别时,仁宗拿出财物丝帛,让他挑选他想要的东西,就立即赏赐。升任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皇庆二年,辞职归家。延祐三年,再起用为福建道肃政廉访使。不久,因病辞官。泰定三年,去世,四十四岁。追封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天水郡侯,谥号贞献。

押题2

【答案】

5C

6A

7B

8(1)八百大甸侵犯边境,阻遏进贡使节,沐晟会合车里、木邦讨伐平定了他们。

(2)富州蛮族叛乱,沐晟带兵迫近他们,没有进攻,派人劝导,最终降服了他们。

9宣德元年讨伐交阯黎利失败,皇帝把弹劾他的奏章给他看,已经让他心生愧疚。②在平定思任发反叛时,都督方政中伏而死,他的军队又打了败仗。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命”是命令的意思,它的宾语不仅仅是“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也是,所以“印”与“讨”之间断开是不合适的,因此排除AB项。根据下文“获季扩,乃班师”,陈季扩是沐晟追捕的对象,故“晟留捕陈季扩”中间不可断开,且“连战不能下”的主语不是“陈季扩”,故排除AD项。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谥号”错误,太祖是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诬陷他意图谋反作乱”于文无据。岷王确实诬陷了他:王怒,谮晟。但文章未说明是“诬陷他意图谋反作乱”。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寇”,侵犯;“遏”,阻遏;“会”,会合;“讨定”,讨伐平定。(2)“临”,迫近;“譬晓”,劝导;“竟”,最终;“下”,降服。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应筛选出问题涉及的原文内容:宣德元年,交趾黎利势炽,诏晟会安远候柳升进讨。升败死,晟亦退兵。群臣交劾晟,帝封其章示之……明年复破其旧寨。政中伏死,官军败绩。晟引还,惭惧发病。意思是:宣德元年,交趾黎利势力猖獗,下诏命令沐晟会合安远候柳升进军讨伐。柳升战败而死,沐晟也退兵。群臣交相弹劾沐晟,皇帝把这些奏章封起来交给沐晟看……第二年又攻破敌军旧寨。方政中埋伏战死,官军溃败。沐晟带兵返回,惭愧恐惧而发病。据此可概括为:①宣德元年讨伐交阯黎利失败,皇帝把弹劾他的奏章给他看,已经让他心生愧疚;②在平定思任发反叛时,都督方政中伏而死,他的军队又打了败仗。

参考译文:

沫晟,字景茂,年少稳重,寡于言笑,喜好读书。太祖喜爱他。曾任后军左都督。建文元年继承候位。到镇守地赴任,不久,思伦发死去,各蛮族分割占据他的地盘,沐晟征讨平定了他们。在这一地区设置三府二州五长官司,麓川于是平定。当初,岷王封在云南,违犯法律,被建文帝囚禁。成祖即位,让他回归藩国,他更加骄横恣肆。沐晟稍微约束他。岷王发怒,诬陷沐晟。皇帝因岷王的缘故降诏训诫沐晟,赐信给岷王,称赞沐晟父亲的功绩,而不责罚沐晟的过失。永乐三年,八百大甸侵犯边境,阻遏进贡使节,沐晟会合车里、木邦讨伐平定了他们。第二年,大规模发兵讨伐交趾,拜授沐晟征夷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张辅分道而自云南进入交趾。于是由蒙自经野蒲砍伐树木打通道路,夺取猛烈、掤华等关隘。抬着船夜出洮水,渡富良江,与张辅会师。共同攻破多个邦城,捣毁其东西二都,扫荡各个敌巢,擒获伪王黎季牦。论功封为黔国公,年禄三千石,授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交趾简定又叛乱,命沐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伐他,在生厥江交战,打了败仗。张辅又一次率军队共同讨伐,擒获简定送往京城。张辅返回,沐晟留下来抓捕陈季扩,连续攻击未能攻下。张辅再次出兵率军队会合沐晟,连续追击到占城,俘获陈季扩,才班师回朝,沐晟也受上赏。

永乐十七年,富州蛮族叛乱,沐晟带兵迫近他们,没有进攻,派人劝导,最终降服了他们。仁宗继位,加封沐晟为太傅,铸造征南将军印赐给他。沐氏继承爵位镇守云南的,就授予印,成为惯例。宣德元年,交阯黎利势力猖獗,下诏命令沐晟会合安远候柳升进军讨伐。柳升战败而死,沐晟也退兵。群臣交相弹劾沐晟,皇帝把这些奏章封起来交给沐晟看。正统三年,麓川思任发反叛。沐晟抵达金齿,与弟弟沐昂和都督方政会师。方政为前锋,攻破贼兵沿江各寨,大军追逐逃敌至高黎共山下,又两次打败他们。第二年又攻破敌军旧寨。方政中埋伏战死,官军溃败。沐晟带兵返回,惭愧恐惧而发病,行军到楚雄去世。赠封定远王,谥号忠敬。沐晟继承父兄功业,用兵不是他的特长,征战多次失利。朝廷因为他处地最为偏远,并且世代为将,宽容了他。而滇人害怕沐晟父子的威信,如对朝廷一般庄重事奉他。

押题3

【答案】

10C

11A

12A

13(1)题写其中一份为副本,掌领尚书省事务的官员先开阅副本,如果奏书的内容不当,就搁置起来不上报皇帝。

(2)宣帝才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励精图治,选择贤臣,考核其名称和实际。

14担心大将军霍光会认为自己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礼遇丞相的儿子;②担忧那些当朝权贵责备自己。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不久,御史大夫桑弘羊的宾客诈称桑弘羊要到客舍来了。县丞没有按时去谒见这个宾客,他就把县丞绑了起来。魏相怀疑宾客有奸诈,就把他逮捕拘押,审讯他了解到了他的罪行,判决这个宾客在街头处死,因此茂陵治理得非常好。

御史止传”是“诈称”的宾语,其中“传”是“客舍”,是“止”的宾语,应在“传”后断开;排除AB;“丞”是“缚”的宾语;而“相”指“魏相”,是下个句子的主语,应在“相”前断开,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四书’之一”错。应为“五经”之一。“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因得罪了前丞相之子”错误。结合原文“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雏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魏相是因为治郡严峻,以致担任武库令的前丞相之子因害怕受罚而辞职,魏相并没有得罪前丞相之子。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署”,意为“签名,题写”;“领”,意为“兼任较低的官职”;“屏”,意为“除去,排除”。

2)“始”,意为“才”;“万机”,意为“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练”,意为“选择”。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相关语句是“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可见武库令辞官而去让魏相紧张的原因,一是担心大将军霍光会认为自己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礼遇丞相的儿子;二是担忧那些当朝权贵责备自己。

参考译文: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后来迁徙到平陵。魏相年轻时学习《易》,做郡里的卒史,被举为贤良,因为对答策问名次在前,做了茂陵县令。不久,御史大夫桑弘羊的宾客诈称桑弘羊要到客舍来了。县丞没有按时去谒见这个宾客,他就把县丞绑了起来。魏相怀疑宾客有奸诈,就把他逮捕拘押,审讯他了解到了他的罪行,判决这个宾客在街头处死,因此茂陵治理得非常好。后来魏相迁升为河南太守,禁止坏人恶事,地方豪强十分畏服。正巧这时丞相车千秋死了,此前车千秋的儿子做雒阳兵器库的长官,他自己看到父亲死了,而魏相治理郡事十分严峻,恐怕时间长了会受罪责,于是就自己辞了官。魏相派佐助自己的掾属追去喊他回来,终于没有回来。魏相自己遗憾地叹道:“大将军听到这个武库令辞了官,一定会以为我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礼遇他的儿子。假使那些当世的权贵责备我,危险啊!”车千秋这个做武库令的儿子到了长安,大将军霍光果然因此责备魏相。后来又有人状告魏相杀戮无罪的人,这事下到了主管的官署。于是就把魏相交给廷尉治罪。魏相被关在监狱里很久,过了冬天,正巧碰上朝廷赦免犯人而被释放。几年后,宣帝即位,征召魏相进入朝廷做大司农,后来又升迁为御史大夫。四年后,大将军霍光死了,皇帝思念他的功劳与德行,让他的儿子霍禹做右将军,让霍光的侄子乐平侯霍山又掌领尚书省事务。魏相通过平恩侯许伯向皇帝上书,认为应该想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根据过去的做法,凡是进上密信的,都要写成二封,题写其中一份为副本,掌领尚书省事务的官员先开阅副本,如果奏书的内容不当,就搁置起来不上报皇帝。魏相又因为许伯而专门告诉这些人要去掉副封,以防止密信被他们阻塞或隐藏。宣帝看过密信后十分称赞,分别下诏给能够参与内朝之议的大臣知道,一切都按照魏相所说的办理。这样,霍氏让人毒杀许皇后这件事才被宣帝知道。于是,罢免了霍氏家族中霍光之子、霍光兄霍去病的两个孙子的侯爵爵位,令他们回家闲居,霍家别的亲属也都出朝廷到郡县去做官了。在这个时候韦贤因为年老有病免去丞相职务,魏相于是代替韦贤做了丞相。到后来霍氏的人怨恨魏相,又畏惧他,打算假称太后有诏令,先把丞相魏相召来杀了,然后废黜天子。事情被发觉,霍氏的人被杀了。宣帝才开始亲自处理朝廷政事,励精图治,选择贤臣,考核名实,魏相作为丞相,总管各官署的事务,很得皇上的欢心。魏相通晓《易经》,有学习的想法喜欢研究汉朝旧事和大臣奏章,认为古今体制不同,如今重要的在于奉行旧例罢了。多次列举汉朝以来国家方便处理事务的方法措施,以及贤臣贾谊、晃错、董仲舒等所说的话,上奏请求施行它们,皇上施行这些策略。魏相下令给橡史,他们去访各地以及休假回来,从家里回到府中,就要说说各处的奇闻异事。有时有反叛或者风雨天灾等,郡里没有上报,魏相总是上奏这些事。管理政事九年,神爵三年去世,谥号叫做宪侯。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