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姚老师讲逻辑(29):矛盾律

发布于 2021-08-10 20:21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姚为洲,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高中语文教参特约撰稿人,《新作文》特约编委


矛 盾 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所以,也有人称它为不矛盾律。


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一个。


矛盾律的公式:A不是非A。A表示一个判断,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


水是物质。/ 水不是物质。(矛盾关系) 教学大楼漆黑一片。/ 有一间教室还亮着灯。(矛盾关系) 这盘棋甲胜了。/ 这盘棋乙胜了。(反对关系)——每一组里的两个判断,只能有一真,不能同时肯定。



(二)矛盾律的作用


1.运用矛盾律,可以保证思维的首尾一贯,避免自相矛盾。

写一篇描写某个夜晚景色的文章,不可以既说“繁星闪烁”,又说“明月高悬”。写一篇阐述“近墨者黑”的文章,不可以既说“近墨者黑”,又说“近墨者不黑”。


2.对于任何概括一切的判断,只要能举出一个例外,就可以证明它是假的。

有人说“兔子都是白的”“乌鸦都是黑的”,我们只要发现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发现一只非黑色的乌鸦,就可以推翻这样的说法。


(三)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同时肯定两个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造成自相矛盾。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曾经提出一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这是著名的“理发师悖论”。只有两种可能:①不给自己刮胡子;②给自己刮胡子。先看①,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因为他规定要为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再看②,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只给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可见自相矛盾。



教材《逻辑的力量》有关内容解读

第一节“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学习任务——

任务1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

案例① 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耍戏法的人违反矛盾律。“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等于说“这是拿破仑的头骨”;而“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等于说“这不是拿破仑的头骨”,因为拿破仑去世的时候是52岁。两个矛盾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因而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案例② 《儒林外史》第三回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说:“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胡屠户的话违反矛盾律。范进中举前,骂他“尖嘴猴腮”;中举以后,夸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有“一个体面的相貌”。胡屠户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任务2 :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你过日常话语中的逻辑错误吗?例如“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这是自相矛盾。

——违反矛盾律。“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也就是说,因为雨下得太大,我没赶去排练。这句话与“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自相矛盾



(四)运用矛盾律必须注意的问题


1.矛盾律是对同一思维过程的要求,如果时间、条件变了,考虑的角度不同,作出的判断不同,这不是违反矛盾律。


201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这两句铭文是一对矛盾关系判断;但从不同角度看,则不矛盾。比如,人犯了错误,若及时承认并改正,则一切都会过去;若不肯承认不肯改正,则一切都不会过去。


2.矛盾律不允许人们的思维自相矛盾,但不否认客观世界存在矛盾和人的辩证思维。

说“近墨者黑”,又说“近墨者不会黑”,这是逻辑矛盾。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若能提高警惕,加强修炼,避免被墨者污染,则也“未必黑”,这是辩证思维。


3.有时可以采用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艺术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教材《逻辑的力量》中有一则案例——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反复在“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还能有什么言语”“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的肯定和否定之间往复徘徊,看似矛盾,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的悲愤,赋予了文章以深沉的内蕴。表面上对逻辑的违背,正如一道缝隙,使读者得以进入作者复杂的心灵世界。



课 后 练 习

分析下面案例,说说它们是否违反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1.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过的人也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2.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经过修建工人的抢修,南山路下水道的淤塞现象终于彻底解决了。现在,这条路除了有一小段还在加紧施工外,其余地段的排水系统已经畅通无阻。


4.一位物理老师出了一道题: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1/34。后来,铁块又溶化成铁水,体积要增加多少?学生甲回答:“溶化后的铁水体积比铁块增加1/33。”学生乙针对甲的回答,说:“不对。同是一决铁,缩小的是1/34,增加的是1/33,不是自相矛盾吗?”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概念。”请评论一下,甲乙两人谁是谁非?


附:课后练习答案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滚动查看完整答案

1.同时肯定“没有人上去过”和有“上去过的人”两个矛盾关系判断,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2.前者说的是有的人躯体活着,但是灵魂已经死了;后者说的是有的人躯体死了,但精神长存。这是从不同角度说的,不违反矛盾律。3.断定“南山路下水道的淤塞现象终于彻底解决了”,又断定南山路有“一小段还在加紧施工”,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4.甲的说法对,乙的说法错。先用数学验证。假定铁水的体积是34m³。如果铁水凝结成铁块要缩小1/34,根据计算,铁块体积为33m³。当再由铁块溶化为铁水时,其体积增加1/33,即铁水体积仍为34m³。再作逻辑分析。(1)甲非自相矛盾。“增加”和“缩小”是相对的概念。缩小1/34,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1/33,是相对于铁块溶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物理老师所作的命题和学生甲所作的回答就没有逻辑矛盾。因为,它们不是就同一对象作出的两个矛盾关系判断。(2)乙是混淆概念。因为当他指责甲的回答自相矛盾时,正好反映了他把“增加”和“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在他看来,当铁水凝结成铁块体积缩小了1/34,后来铁块又溶化为铁水体积也要增加1/34。他不懂得缩小1/34是相对于铁水凝结为铁块而说的,增加l/33是相对于铁块溶化为铁水而说的,把相对的不同状况当作同一状况,也就是把不同的概念看成是同一概念,即混淆概念。



相关链接:

“听姚老师讲逻辑”系列盛大开启!第一讲:谈谈学点逻辑

听姚老师讲逻辑(2):概念与语词

听姚老师讲逻辑(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听姚老师讲逻辑(4):概念的种类

听姚老师讲逻辑(5):概念之间的关系

听姚老师讲逻辑(6):概念的定义和划分

听姚老师讲逻辑(7):判断的语言形式、构成和种类

听姚老师讲逻辑(8):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听姚老师讲逻辑(9):联言判断和选言判断

听姚老师讲逻辑(10):假言判断

听姚老师讲逻辑(11):判断的模态和负判断

听姚老师讲逻辑(12):推理的语言形式、构成和种类

听姚老师讲逻辑(13):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14):性质判断的间接推理——三段论

听姚老师讲逻辑(15):性质判断的间接推理——三段论(续)

听姚老师讲逻辑(16):关系判断的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17):联言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18):选言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19):假言推理(一)

听姚老师讲逻辑(20):假言推理(二)

听姚老师讲逻辑(21):假言推理(三)

听姚老师讲逻辑(22):假言联言推理和假言选言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23):推理的模态

听姚老师讲逻辑(24):负判断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25):归纳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26):归纳推理(续)

听姚老师讲逻辑(27):类比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28):同一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