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发布于 2021-07-05 21:50 ,所属分类:中考语文学习资料大全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01-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引:拉
17.顾:回头看

三、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02-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三、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四、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03-
《诫子书》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成”

2、古今异义

“险”“穷”“去”

3、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04-
《狼》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

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③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盖以诱敌:敌方。
(3)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相关链接:

小学语文】1—6年级学习重点总结

小学语文小学语文阅读重难点: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小学语文】小学有意义的暑假作业单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初中语文】作文精彩片段【平凡名言】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读读写写及注音

初中语文】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

初中语文】期末作文预测:值得______(范文+附解析+点评)

初中语文古诗文默写

初中语文】《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识要点

初中语文】25位古今历史人物精彩评论,初中三年不愁写作素材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100句经典名著精华句子

初中语文】20本名著导读大汇总!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答题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名著《海底两万里》练习题汇总

高中语文】2020北京丰台十二中高二(下)期末语文

高中语文】《迢迢牵牛星》古诗鉴赏汇编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六国论》期末复习要点

高中语文】2019-2020北京高一(下)学期期末名著阅读汇编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