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 坚持下去,教师资格证离你并不遥远
发布于 2021-08-16 09:36 ,所属分类:教师资格考试学习资料
过程或许枯燥乏味,但结果却是值得且充满惊喜
2016年下半年案例分析
材料:
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物质的量”教学的导入情景:分别取20g黄豆、绿豆和大米,请同学(2人或4人一组)数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要求:最短时间内准确地数出来。颗粒越小,数目越多,数起来越困难,同学们为了快而准确地数,就自然的会将它们分成堆,一堆一堆的来计量。
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比豆子、米小得多的粒子,当我们要对它们计量时,更需要一堆一堆的进行,这样一个“堆量”就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问题:
(1)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为什么需要精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请分析该情境创设的特点。

先不要着急找答案,思考一下

到公布答案的时候了
(1)《化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物质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情境导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同时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最为熟悉,因此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①该情境创设具有真实性: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具体事实情景,豆子和大米都是生活中的物品。选取学生熟悉的情境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②该情境创设具有针对性:这些物品以个数计量较为困难,与本节课相关化学知识一原子、分子等这些微小粒子具有相似的性质。要统计物品的量,需要分堆处理,那么要统计微观粒子的量同样可以考虑使用类似的处理方法,于是引出了“堆量”一物质的量。
③该情境创设具有情感性:真实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意义,学生由心理和情感上“贴切”感到学习情境的“真实”,由“真实”而容易“理解”情景中蕴含的知识观点。
点点滴滴的藏,集成了一大仓
加油,陌生人
主编:马浩然
责编:马浩然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