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考研重点二

发布于 2021-11-15 11:45 ,所属分类:考研学习资料大全

第二章 血液

第一节 概 述

一、血液的组成

1.血细胞与血浆

2.血液与体液

二、内环境

1.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血液的功能

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2.运输作用

​3.调节作用

4.防御和保护作用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1. 颜色和比重2.粘滞性 3.渗透压 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 4.酸碱度

第二节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一、成年人总血量:体重的7%——8%。约每公斤体重70——80毫升。

二、失血:

三、运动项目:

第三节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2.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运动中红细胞数量的暂时性增加,在运动停止后便开始恢复,1-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2)长期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

原因:红细胞工作性溶解加强刺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

生理意义:安静状态下降低血黏度,减少循环阻力,减少心脏负荷;

运动状态下血液相对浓缩,保证血红蛋白量相应提高 为优秀运动员有氧工作机能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4.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1.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正常值:4000——10000/立方毫米

2.运动时白细胞变化的三个时相

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生理机能:在止血、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保持毛细血管的完整性。

血小板数量的增加与负荷强度高度正相关。 2.运动处于机能应激状态,

第四节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一、血红蛋白的功能

结构:珠蛋白(96%)、亚铁血红素(4% 部位:完整的红细胞膜内。如膜破裂(溶血),血红蛋白逸出,则功能丧失。

功能:

1.携带氧(亚铁离子氧合作用、氧离作用)和二氧化碳(氨基,二氧化碳的结合和解离)

2.缓冲对,缓冲血液酸碱度

3运动能力评定指标:机能状态、训练水平、预测有氧运动能力等

影响因素:同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与红细胞一致。

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的评定 正常值:14%(血黏度4单位)——小于20%(血黏度6单位)

过高:血流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机能紊乱;

过低:贫血,供氧不足,机能能力下降。

血红蛋白半定量分析法进行个体具体分析,可了解个体正常范围,通过正常范围的观察,可掌握机能状况,调整身体机能,预测运动成绩。 注意点:

1.冬季、女性月经期正常值可稍低。

2.注意季节和生物周期的个体差异。

3.一般标准:男﹤17%,女﹤16%;最低值>本人全年平均值的80%。(12月值/12*80%)注意个体相差较大的平均值。

4.身体机能最佳期:大运动量的调整期,血红蛋白值由低向高恢复时,运动成绩最好。

5.为训练周期和阶段的评定指标,不能用于评定每次训练课的情况。

6.应结合无氧阈、尿蛋白、心率、自我感觉等分析血红蛋白指标变化。

7.针对有氧项目的评定指标。 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血红蛋白值分类:

理论分型:偏高型、偏低型、正常型——波动大、波动小之分。

实际分型:偏高波动小型、偏低波动小型、正常波动大型、正常波动小型。

最佳(差)类型:偏高波动小型佳,偏低波动小型差。前者可耐受大运动量训练,适宜从事耐力型或速度耐力型项目。

检测:每周或每隔一周测定一次血红蛋白,1-2个月左右可判定类型。结合运动训练实际情况,队员之间横向比较 。

第三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机能

一、心脏结构

主要机能:实现泵血功能的肌肉器官、内分泌器官(心钠素、生物活性多肽)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前三种特性都是以肌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固又称为电生理特性。心肌的收缩形式指心肌能够在肌膜动作电位触发下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

1.自动节律性

概念:心肌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产生兴奋、冲动的特性。

起搏点:窦房结,

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窦房结每分钟自动兴奋频率正常值:

60/分(低于此过缓)→100/分(高于此值过速),平均75/

2.传导性

概念:心肌细胞自身传导兴奋的能力。

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 房室交界传导延搁,使心房、心室兴奋不同步。

3.兴奋性

概念: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性分期:有效不应期(钠通道失活,绝对不接受刺激)相对不应期(阈上刺激可接受,产生动作电位小,传导慢)超常期(兴奋性高易受刺激)

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300毫秒),保证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而以单收缩的形式完成容血、射血功能

期前收缩: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称期前收缩,又称额外收缩。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4.收缩性

概念:心肌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收缩偶联,完成肌丝滑行的特性。

特点:

1、 对细胞外液的钙的浓度又明显的依赖性。 心肌细胞的肌质网终池很不发达,容积很小,贮存钙量比骨骼肌少。因此,心肌兴奋收缩藕联所需的钙除终池释放外,需要依赖于细胞外液中的钙通过肌膜和横管内流。

2、 全或无同步收缩 由于存在同步收缩,心脏要么不收缩,如果一旦发生收缩,其收缩就达到一定强度,称为全或无式收缩。

3、 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发生一次兴奋后,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因此,心脏不会产生强直收缩而始终保持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活动,从而保证了心脏的充溢与射血。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动周期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率愈快心动周期愈短,尤其是舒张期明显缩短。

心率概念: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60——100/

2.掌握运动强度和生理负荷。

3.运动员自我监督和医务监督。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音

第一心音:代表心室收缩期的开始

第二心音:代表心室舒张期的开始

(四)、心泵功能的评定

1.心输出量

概念: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舒末容积-缩末容积即余血(145-75=70毫升)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3)心输出量的测定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肺循环所吸收的氧量/每毫升动脉血含氧量-每毫升静脉血含氧量

4)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a心率和每搏输出量 b心肌收缩力 c静脉回流量

2.心脏做功

3.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心脏的泵血功能可以随着机体代谢率的增长而增加。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四、心电图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二.血压

(1)概念: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单位面积的侧压力。

五、微循环

(一)概念: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循环。其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一、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一)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 肌肉运动时循环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就是提高心输出量以增加血流供应,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与运动量或耗氧量成正比。运动时,肌肉的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在回心血量增多的基础上,由于运动时心交感中枢兴奋和心迷走中枢抑制,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因此心输出量增加。交感中枢兴奋还能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也进一步加强心肌的兴奋作用。

(二)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 运动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运动时血流量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还在于维持一定的动脉血压。

(三)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有较多肌肉参与运动的情况下,肌肉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大于其他不活动器官血管收缩的代偿作用,故总的外周阻力仍有降低,表现为动脉舒张压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心输出量显著增加,故收缩压升高。

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长期性影响

1.窦性心动徐缓 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的结果。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逆的,即便安静心率已降到40/分的优秀运动员,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也可恢复接近到正常值。一般认为,运动员的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

2.运动性心脏增大 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动性心脏增大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性心脏增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一性反应。例如,以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的投掷、摔跤和举重运动员心脏的运动性增大是以心肌增厚为主;而游泳和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员的心脏增大却以心室腔增大为主。

3.心血管机能改善 一般人和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及从事最大运动时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的变化可用下列数据说明:

安静时 一般人: 5000ml/min=71ml/*70/min 运动员: 5000ml/min=l00ml*5O/min

最大运动时

一般人: 22000ml/min=113mml*l95/min 运动员: 35000ml/min=l79ml*l95/min

运动员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练的适应。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产生良好适应,而且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改善。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运动活动的需要。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

三、测定脉搏(心率)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 脉搏(心率)

1.基础心率及安静心率 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为基础心率。身体健康、机能状况良好时,基础心率稳定并随训练水平及健康状况的提高而趋平稳下降。如身体状况不良或感染疾病等,基础脉搏则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在运动训练期间,运动量适宜时,基础心率平稳,如果在没有其他影响心率因素(如疾病、强烈的精神刺激、失眠等)存在的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内基础心率波动幅度增大,可能是运动量过大,身体疲劳积累所致。

安静心率是空腹不运动状态下的心率。运动员的安静心率低于非运动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安静心率也有差别,一般来说,耐力项目运动员的安静心率低于其他项目运动员,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安静心率较低。评定运动员安静心率时,应采用运动训练前后自身安静心率进行比较,运动后心率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也可衡量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水平。

2.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 通过定量负荷或最大强度负荷试验,比较负荷前后心率的变化及运动后心率恢复过程,可以对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作出恰当的判断。心率的测定还可以检查运动员的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对判断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一定的意义。

3.控制运动强度 运动中的吸氧量是运动负荷对机体刺激的综合反应,目前在运动生理学中广泛使用吸氧量来表示运动强度。

心率和吸氧量及最大吸氧量呈线性相关,最大心率百分比和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比也呈线性相关,这就为使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耐力训练中,使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最为普遍,常用的公式为:(最大心率-运动前安静心率)/2+运动前心率。所测定的心率可为教学、训练及健身锻炼提供生理学依据。耐力负荷的适宜强度也可以用安静时心率修正最大心率百分比的方法来确定,运动时心率=安静时心率+60%(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

在涉及游泳等运动的间歇训练中,一般多将心率控制在120-150/分的最佳范围内。一般学生在早操跑步中的强度,可控制在130-150/分之间。成年人健身跑可用170减去年龄所得的心率数值来控制运动强度。

五、测定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1.清晨卧床时血压和一般安静时血压较为稳定,测定清晨卧床血压和一般安静时血压对训练程度和运动疲劳的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随着训练程度的提高,运动员安静时的血压可略有降低,如果清晨卧床血压比同年龄组血压高15%-20%,持续一段时间不复原,又无引起血压升高的其他诱因,就可能是运动负荷过大所致。如果清晨卧床血压比平时高20%左右且持续二天,往往是机能下降或过度疲劳的表现。

2测定定量负荷前后血压及心率的升降幅度及恢复状况可检查心血管系统机能并区别其机能反应类型,从而对心血管机能做出恰当的判断。

3.运动训练时,可根据血压变化了解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由于收缩压主要反映心肌收缩力量和每搏输出量,舒张压主要反映动脉血管的弹性及外周小血管的阻力,因此运动后理想的反应应当是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适当下降或保持不变。一般而言,收缩压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而上升。大强度负荷时,收缩压可高达19OmmHg或更高,舒张压一般不变或轻度波动。根据运动训练时血压的变化可判断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是否适应。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