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翻25年前的笔记,那年1996

发布于 2021-04-26 02:35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因为新冠疫情,我已连续两年没有回湖北老家过年。纵然,在上海已安下了自己的小家,但对老家的思念还是时常萦绕心头。趁国内疫情好转,今年清明回了一趟老家。老房子有太多儿时的记忆,现在已是残垣断壁,片片斑驳。二楼上还有一件这样的农具。

这家伙应该叫“风扇”,用来干什么用的呢?圈里的朋友们可以猜一猜。

在中学时代,我有一个小木箱子,里面存放了中学时的笔记本(不是电脑,是纸质的)、毕业照和日记本等,收藏了所有的初高中记忆。每当在朋友圈里看到别人晒学生时代的照片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口小木箱。老房子好多年都没有人住了,也不知道它还在不在。或许已经被老鼠咬的稀烂,或许因漏雨腐化了,或者已被当废纸扔掉了。我满怀期待地在老房子里找寻。突然,我翻开一堆杂物,在那里我发现了它。小木箱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一直在等着我回来找它。我心底一阵窃喜,快速拂去上面的一堆尘土,小心翼翼地打开已严重破损的盖子。“哇,什么都在。毕业照片、奖状、日记本、书,习题集,考试卷……”。我喜出望外,准备把它们一件一件地请出来,逐一翻阅。其中,一本橘红色的日记本首先映入眼帘。

它是颇具年代感的日记本,橘红色封皮,上面印刷的应是当时的明星照。看她的衣着,就是妥妥的90年代风情。女儿好奇地问:“老爸,你们那个年代的明星怎么这么老土”。细看,的确如此,烫头、V字领、大长裙,早已OUT 了

翻开笔记本的第一页,我发现了它和一张夹在其中的纸条。

这页记录下了1996年秋,初二我班的几个实习老师的姓名。其实,我早已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也忘记了他们的模样,但我依稀记得他们的阳光,他们的认真讲课。短短两个月实习结束后,他们就走了。数学实习老师给我留下了如下的一张纸条,当时我感动了,就十分用心地把这张纸条收藏了起来

我记得数学实习老师,瘦瘦的,高高的,带着一副黑框眼镜。实习结束,临走前,他还把大学里带过来实习用的一张棉絮抱过来送给我,“冬天快来了,你被子薄,这样可以暖和一些。”和实习老师告别,我们都流过依依不舍的眼泪。谢谢老师们的爱,也请原谅我曾忘记你们的名字。

在笔记本的第二页,我记下了25年前的科研理想,准确地说,应该是遐想。

第一个遐想在现在看来应该是超声武器。初二刚上物理,也刚知道声音传播和声波。可真是初生牛犊,真敢异想天开。25年前就想突破传统炸药,臆想用声波能量来实现武器攻击。关于超声的应用,我知道在医学上,高能超声已应用于肿瘤消融治疗,有超声刀可以用于手术止血。至于超声武器有没有,还得请教圈里的懂军事的朋友。

第二个遐想是反季节种植,现在看来应该是大棚种植技术,目前已实现。25年前自己还在农村念初二,在老家那片红土地上,种植基本靠天,自己却敢瞎想逆天而为,让桃树冬天开花。估计那时家里太穷,想吃水果想疯了。

第三个遐想应该是废弃混泥土的再利用问题。25年前,老家可没有见到多少混泥土,最多的是学校里4层教楼。也不知道当时的自己怎么就着急上混泥土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了。现在城市的高楼林立,老混泥土建筑年限到了,这些废弃的混泥土该怎么办呢,除了埋掉,还能不能再生利用呢?这还真是个问题。

都说少年痴,少年狂。看了这个,我信了。

这张应该是政治课笔记。看到这书写工整程度,我自己都吃惊。现在从医12年,书写早已是龙飞凤舞。前段时间老婆老是严厉批评女儿书写不工整,把女儿批得可怜巴巴的。我说女儿写的还不错,比自己当年写的好多了,不要过分要求了。这不,翻开这笔记,老婆高兴地叫来女儿,“看你爸小时候的笔记,是不是应该学一学。”我当时无语了。记得初中时,我想把字练练好,当时可没有字帖临摹,觉得书上的印刷字写的不错,就一笔一划地学印刷体书写,这也导致我认真书写时,字体就有印刷风。

这应该是初二的物理笔记。我从小是一典型理工男,喜欢捣鼓,一直爱好物理。大学第一志愿是机械设计与制造,没有被录取,而那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扩招,我是被调剂到这一专业。大一医学课程全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曾想换专业,可是交不起3000元的费用。不想委屈父母,就得委屈自己,就这样半推半就地走上了从医路。到了大二,医学课程里实践的内容越来越多,慢慢地也就喜欢上这个专业。到临床实习时,觉得医学越来越有意思,越能学以致用。现在为止,已从医工作13年,每一台手术圆满完成,每一次治病救人,都能获得满满成就感,也因此而十分钟爱这份职业。能解他人之急,为人所需,才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如果当初换了专业,今天我可能在造轮船、造飞机或造汽车。有时,事与愿违,不见得是坏事。就像塞翁失了马,鬼知道是祸还是福?

这是英语笔记。记录的全是语法、词汇、例句等。典型的中国式English学习。那时候口语和听力训练机会少,英语老师的发音还带我们那里的方言口音呢。不过读写能力还是不错的。我的哑巴英语也就是这样学出来的。

打开尘封了25年的记忆,谁还不是曾经的那个少年。继续珍藏这本日记本,让它慢慢地陪自己老去,让感动常伴,感恩常在……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