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0-2021学年高一、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发布于 2021-05-10 14:50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高一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2021.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由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摘编自《血缘和地缘》)

(二)事实上,社会学家按同一标准分类的血缘、地缘、业缘这三大群体,分别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前后相继的历史阶段。最初人类属于血缘群体,建立在血缘群体之上的庞大而复杂的氏族组织是它的高级形式。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新制度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逐渐打破了氏族组织的生活空间,开始脱离血缘群体的束缚而相互杂居,从而使氏族组织解体,代之以按地域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国家组织。随着工业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生产部门之间的分工日益充分发展起来,居民于是逐渐依其职业分成了相当稳定的集团,于是业缘群体成为现代社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中国的大村落,大体上是由婚姻血缘关系构成的社会群体,据此,我们有理由把它们称为血缘群体,这对那些单姓村尤其确切。在明清二代,在浙江中南部、安徽南部、湖南、福建及两广地区,一族所聚,动辄数百、数十里,并无异姓杂处。直至现在,安徽、江西、浙江山区及闽广一带,单姓的数百户村所在多有。当然,在现今的杭嘉湖、苏锡常以及更北的黄淮流域,单姓村虽有,但普遍存在的是那些以一二大姓为主、间以若干小姓的村落。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当然在于人口的村际流动。而推动人口流动的原因,在北方主要是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而杭嘉湖和苏锡常是由于近百年来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

中国乡村村落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是地缘群体与血缘群体或准血缘群体几乎是同一个群体。自战国秦汉以来,村落内部的土地实际上是各家庭私有,并通过买卖或典押而转让。只有在宗教势力强大的村落内,数量有限的族田中依稀保存着村社的痕迹,村落内各个二代或三代同堂家庭,乃是私有财产的真正主体。各家庭在村落内的地位,主要地不是决定于它在血缘亲属网络中的亲疏远近,而是它拥有财富——主要是土地的多寡。顺此,家庭之间的财产差别仍是中国村落的更为重要、更为真实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把中国的村落——无论是单姓村、主姓村,还是杂姓村——看成是一个典型的地缘群体。

(摘编自《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血缘社会是稳定的,它的稳定是指社会结构的静止,不是指社会结构中个人的静止。

B.血缘社会中,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一些社会活动,冲突和竞争在血缘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C.在乡土社会中,长幼之间是有差次的,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D.亲密的血缘社会中也会发生交易,但这种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商业。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血缘社会中以血缘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等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

B.血缘继替维持着社会结构的稳定,而社会结构若发生变化,就将会影响到血缘继替。

C.从血缘转变到地缘是社会性质的转变,血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地缘却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D.血缘社会发展为地缘社会,进而为业缘社会,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下列不是血缘群体发展为地缘群体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家族人情往来馈赠

B.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C.频繁战争和自然灾害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

4.根据两则材料,概括中国乡土社会血缘群体的特点。(4分)

5.材料一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穿出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文章却从悠长悠长的小巷写起,小巷的忧伤冲淡了快乐,也暗示了后文的情节的走向。

B.文章第④段对“门庭”“朱漆”“门环”“对联”的描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的描写相似,但并不同样,意在渲染伤感气氛。

C.作者与合欢树的相遇很早,但“合欢”树与名在意识中的统一事隔多年,这使得作者对于合欢既感亲切又一度保持距离。

D.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小城、广州、长沙;也从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标题醒目,“合欢,合欢”,以反复的手法赋予单纯的树名以浓厚的抒情色彩,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③段对阳光的景物描写,既有助于塑造母亲美丽的形象,也烘托出母子相伴 的温暖幸福的氛围。

C.史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穿插全文,与作者母女之情相互映衬,一虚一实,使史铁生的形象更鲜明。

D.文章以“合欢”这一意象为线索,同时以时间为轴,写出作者母女生命的轨迹,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8.文中画横线部分语句使用了多种修辞,请找出其中两种加以赏析。(4分)

9.第⑥段和第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义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1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者,古代男子在20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字”。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称“及笄”,指已到结婚年龄。

B.元杂剧,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剧本由曲词、宾白、宫调三部分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C.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代乘车,一般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共20篇,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担当天下的能力。

C.文天祥守节不屈。崖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派遣使者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D.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4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齐桓晋文之事》)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烛之武退秦师》)

14.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野 色

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注】①野色,野外的景色。②幂幂,形容浓密状。③山公,指山简,西晋名士,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虽然难以辨清野色,却能感受到掩映笼罩着楼台的野色很浓密。

B.白鸟飞来,斜阳低照,打破野色的沉寂。颔联以动衬静,描绘野色。

C.野色虽美,但它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减少乃至消失,就像远行的帆船。

D.这首诗把难以名状的野色描绘得活灵活现,表现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16.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2)《谏逐客书》中泰山、海河两个比喻是起陪衬作用,接下去“_________,_________”才是李斯的本意所在。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时时系念国家,在岳阳楼上感慨万千、涕泪交流的情状。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2分)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 )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摘编自王佐良《上图书馆》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好香的菜——你们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说道。

B.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C.24小时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中太阳会升起15次。

D.你不能如此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的人 。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B.给我教益极多的清华,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C.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D.清华给了我极多的教益,这当中我的一大恩师是它的图书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一片灿烂的新世界。”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文物是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②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传播、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公共文化机构,③承担着重大责任。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⑤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物的呈现形式层面,还要深入到价值层面。⑥通过我们在引导人们欣赏文物器型之美的同时,⑦要培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等放在突出位置,注意推介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

2021年是农历牛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提出了“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的殷切期望,“三牛精神”也由此而来。

每一种精神带给我们的,或是一种震撼,或是一种感动,或是一种警醒。三种精神中哪一种精神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1.04

1.B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冲突和竞争,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和竞争)

2.C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3.A (人情往来的馈赠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乡土社会、血缘群体的特点)

4.①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②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其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③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④亲密的血缘群体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⑤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4分。每点1分,答出4点、意思对即可)

5.①举例论证,说明“父死子继”时,分别举农人之子、贵人之子、富人之子来说明职业、身份、财富的血缘继替,论证血缘对社会结构的稳定作用。

②比喻论证,如将“亲属”比作“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来说明亲属原则上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道理。

③对比论证,论证血缘社会和地缘社会的区别,如“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6分。每点2分,方法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6.D(“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不对,在广州邂逅的合欢,是傲慢、居高临下的)

7.C(“相互映衬”“使史铁生的形象更鲜明”不对,应当是用史铁生的文章及母子之情衬托作者的母女之情,塑造作者母亲的形象)

8.① 采用比喻手法,把合欢树的花比作“棉絮”“雾”,写出合欢花的轻盈柔美和芳香;

②运用了反复手法,写出了合欢花香的魅力,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

③运用通感手法,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富有韵味。

(4分。每点2分,任选两种手法、意思对即可)

9.①第一次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2分)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2分)②结构上呼应前文,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主题。或:这种重复行文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烘托了内心的情感。(2分)(6分。意思对即可)

10.A(“郡中豪杰”是指郡中的豪杰,作“发”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诸豪杰”作“皆应”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

11.B(“由曲词、宾白、宫调三部分组成”错,当为“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12.D(D项,“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错误,是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他拒绝了,而不是拒绝张世杰的劝降)

13.(1)你凭借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4分。重点词语“乌合”“是”“何异”“搏”各1分)

(2)重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4分。重点词语“谨”“申”“颁白”各1分,“以孝悌之义”句式1分)

(3)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4分。重点词语“封”“肆”“阙”“焉”各1分)

14.①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②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15.C (理解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它怎么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寂灭远去?我真怀疑,它正追随着那远远的白帆,渐渐到来”)

16.①含意:有谁能体会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望远,沉湎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2分)

②情感:诗人以“山公”自比,写出了生活的情趣,(2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体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2分)(6分。意思对即可)

17.(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3)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6分。每空1分,错一处该空不得分)

18.D(都是补充说明。A项,语义的跳跃;B项,语音的延长;C项,解释说明)

19.C(A项,主体为教益,后面“它的图书馆”衔接不当。B项,主体为清华,后面“这当中”衔接不当。D项,主体为清华,“这当中”后面“我的一大恩师”衔接不当)

20.①原文采用感叹句式,表达情感更为强烈。②原文使用倒装,突出强调“灿烂”。

③原句为复句,节奏鲜明,便于情感的抒发。(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21.①搭配不当:“推动”改为“增强”

②语序不当:改为“收藏、研究、展示、传播”

⑥主语被掩盖:删去“通过”

⑦ 缺乏介词,增加“把”,要(把)培育形成

22.参照202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文天祥以“遵守天道,勤奋不息”为题作答,他的对策文章有一万多字,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份答卷中存在的古代典籍之义理犹如明镜(可以起借鉴作用),这个人忠诚之心如同铁石,所以臣斗胆为陛下得到人才而庆贺。”不久父亲去世服丧而归家。咸淳九年,被起用为湖南提刑,因而见到前任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看重文天祥的志气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忧伤地说:“我已经老了,纵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祐初年,江上告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郡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名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多人的军队。事情报告朝廷后,(朝廷)命令文天祥以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京。他的好友劝阻他,说:“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凭借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这样。只是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痛心。所以不自量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的忠臣义士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以义而胜者谋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功,这样国家还能保住。”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府尹,不久又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军军营请求讲和,跟大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趁夜色逃到真州,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前往南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到来,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就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文天祥,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向他索要劝降信,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崖山被攻破,张弘范派遣使者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做了宰相,怎能侍奉别的皇帝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向南方叩拜而死,终年四十七岁。


高二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2021.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一致。

D.《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8题。

寒夜生花

迟子建

①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摄氏三十七八度之间。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过年。

②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③是霜花!

④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摄氏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⑤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⑥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⑦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也是最黑暗的时节。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⑧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就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⑨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梦似幻。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⑩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新的一年到来的那一刻,我凑近霜花,仔细地闻。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身后说,你还能闻出香味来?是啊,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吗?我把这话说与身后发问的人,回首处,却看不见人影,只有门楣处的红灯笼,在寒夜里一闪一闪的,像是在跟我搭话。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霜花!”这一句单独成段,并用感叹号加以突出强调,点出全文描写的核心意象,作者的惊喜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B.结尾由上文看霜花而及闻霜花,文意又深入一层。红灯笼“像是在跟我搭话”的描写魔幻空灵,给了读者更多遐想。

C.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既摹写霜花图景,更让我们窥见作者的一颗纯洁真挚的心灵,全文在整体上由虚入实。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霜花之美,进入生活情境。

7.本文的⑦~⑩段多次写到太阳,这样写凸显出霜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8.作者用“寒夜生花”来喻指窗上霜花,别致之外,更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其丰富意蕴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契丹入中原,仁浦随众北迁。会契丹主殂于真定,仁浦得脱归。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谨厚,善书计,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重威遣骑追之,不及。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乾佑末,隐帝用武德使李邺等谋,诛大臣杨邠、史弘肇等,密诏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周祖惧,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曰:“朝廷将杀我,我死不惧,独不念麾下将士乎?”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图害忠良,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事将奈何。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非徒自免,亦可为杨、史雪冤。”周祖纳其言,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令检簿视之。仁浦曰:“臣能记之。”遂手疏于纸,校簿无差,周祖尤倚重焉。周祖大渐,谓世宗曰:“李洪义长兴节镇,魏仁浦无遣违禁密。”世宗即位,欲命仁浦为相,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曰:“古人为宰相者,尽由科第耶?”遂决意用之。宋初,进位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宴,太祖密谓仁浦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惟陛下慎之。”从征太原,中途遇疾。还,至梁侯驿卒,年五十九,赠侍中。仁浦性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汉隐帝宠作坊使贾延徽,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选自《宋史•魏仁浦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B.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C.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D.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缣,谓双丝织的微带黄色的细绢;古人用黄缣缝制夏衣。

B.诏,是指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太祖为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D.长者,指年纪大、辈分高的人,也指有德行、恭谨厚道的人,文中指前者。

1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仁浦家境贫苦,早熟懂事。母亲为他借贷制衣,他深受感动,外出立下重誓,如不能富贵显达,就不渡河回家乡。

B.魏仁浦临危不惧,施计解困。面对后周太祖的恐惧,他设谋伪造诏书,激发军中将士怒气,帮助后周太祖化解危机。

C.魏仁浦深受倚重,获有特权。他谙熟所辖各州军中事务,获得后周太祖信任,将魏仁浦留宫中重用,不外遣离开宫中官署。

D.魏仁浦以德报怨,保全他人。他为官不公报私仇,还能尽力保全仇人;曾向后周世宗进言,善待战俘,不滥杀无辜。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4分)

(2)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4分)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3分)

13. 魏仁浦因何事流泪?有结果吗?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 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①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苦”“羞”两字更翻出新意。

C.“路难悠悠常傍人”写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

D.本诗写诗人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5.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3)《蜀相》中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日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华丽的金面具、精美的牙雕、双手合拢的顶尊铜人像,人们在一张张文物图片、一段段发掘视频中,领略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通过一个个考古发现,既揭露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丝绸遗迹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蚕丛及鱼凫”的认知; 象牙残片上的云雷纹和羽毛纹微雕,印证着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流;青铜神树、鸟形金饰片等,丰富着人们对古蜀文明的想象。()。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仅在于文物之精美,还在于三星堆等考古遗址。

B.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仅在于三星堆等考古遗址,还在于文物之精美。

C.人们三星堆,不仅在于文物之精美,还在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D.人们三星堆,不仅在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还在于文物之精美。

18.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老北京有“九坛八庙”的说法。所谓“九坛”是指天、地、祈谷、朝日、夕阳、太岁、先农、先蚕和社稷诸坛。

B.作家见闻的深切、感受的深刻,使其行文自有一种纯朴之美,此所谓“入之愈深,则其言愈质”也。

C.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D.通过认真学习总结,我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四个自信”的认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3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血液中90%的成分是水,在一定程度上,“ ,血质决定体质”。有些人会通过喝大量的饮料来补充水分,然而,并不是所有饮料,对身体都是有益的。

大部分饮料是将饮用水、糖分、果汁或添加剂混合成一定比例进行勾兑的,一方面能够丰富水的口感和味道,起到解渴作用;另一方面,颜色亮丽的饮料更能吸引顾客的注意。

,容易导致糖分摄入过多,加重身体消化负担。人们容易产生饱腹感,从而降低食欲,导致营养失衡,影响身体发育,诱发超重、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碳酸饮料中含有磷酸盐和大量二氧化碳成分,长期饮用会影响人体钙元素的吸收,不利于人体骨骼发育,诱发缺铁性贫血等症状。此外,健康的人体多呈弱碱性,若血液中的酸性物质过多则不利于血液循环,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5分)

21.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1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如抗战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探月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在班级内交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A项,曲解文意。“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错误。B项,张冠李戴。材料一第4段“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D项,说法过于绝对)

2.C(由材料一第5段“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可见两者并不一致)

3.D(D项材料属于“法”,不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4.①举例论证。以“缅甸有些地方通过杀人来完成成人礼”“旧小说中的杀人祭旗”等为例,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②对比论证。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②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6.C(“由虚入实”错,注意关键词“全文在整体上”,文章在整体上先摹写霜花图景,第⑩段到文末,则深入一层,挖掘出霜花意象的丰富内涵,赋予霜花以人格化的气质、精神、情感)

7.①短暂易逝;②瑰丽多彩;③千姿百态;④生生不息。(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8.①“寒夜生花”指礼赞自然。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在冰天雪地开放的霜花图,其中包孕着作者对自然之美、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礼赞。

②“寒夜生花”指爱与思念。亲人逝去的现实世界是“冷酷的”,然而作者“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感受到温柔的回馈与慰藉,表达了对亲人悠长的爱与思念。

③“寒夜生花”指作者的追求。霜花“涤荡肺腑”的“清新之气”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寄托了作者对高洁精神的坚守,对诗意人生的渴慕。

(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9.A(原文标点: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10.D(文中指后者)

11.B(“伪造诏书”错误,是巧改诏书)

12.(1)后汉高祖在太原起兵,驻扎巩县,仁浦在道旁迎接,后汉高祖当即补授他原职。(4分。重点词语“起”“次”“迎谒”“补”各1分) (2)贾延徽与仁浦比邻而居,想要吞并他的宅第,多次诬陷仁浦,仁浦差点遭到意外不幸。(4分。重点词语“并居”“第”“谮”“几”各1分) (3)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事没有一样不做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这样。(3分。重点词语“三岁”“靡”“夙兴夜寐”各1分)

13.因母亲为他告贷制衣而流泪,(1分)结果是实现了富贵显达的誓言。(2分)(3分。意思对即可)

14.C(C项“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

15.①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何。②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长傍人,倍觉悠悠之远。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1)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6分。每空1分,错一处该空不得分)

17.C(根据语境,陈述的主语应是“人们”,再根据语意的递进关系判断)

18.B(都是引用)

19.(1)删去“通过” (1分)(2)“揭露”改为“展示”等可以与“成就”搭配的动词。(2分)

20.①水质决定血质(2分) ②但是长期饮用此类饮料(3分) (5分。意思对即可)

21.①不是所有饮料对身体都有益。②长期饮用含糖、添加剂饮料的影响。③长期饮用碳酸饮料的影响。(6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2.参照202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县人。幼年丧父家贫。母亲为他借来黄缣缝制夏衣,当时仁浦十三岁,感叹说:“为人子不能够供养母亲,反让慈母求告借贷来给我衣穿,我能安心吗?”因而情绪激动流下眼泪。告别母亲前往洛阳,渡过黄河时把衣服沉入河水,发誓说:“如果不能富贵显达,不再渡过此河!”后晋(出帝石重贵)末年,隶属枢密院做小礼官,任职正直谨慎,同辈中人比不上他。契丹入侵中原,仁浦随众人往北迁徙。适逢契丹君主死在真定(殂cú死亡),仁浦得以脱身归来。北魏统帅杜重威平素知道仁浦谨慎厚道,擅长文书和筹算,想留他补任帐前职务。仁浦因为杜重威是降将,不愿事奉他,就逃脱了。杜重威派骑兵追赶他,没追上。后汉高祖(刘)在太原起兵,驻扎巩县,仁浦在道旁迎接,后汉高祖当即补授他原职。乾佑末年,后汉隐帝(刘承)行使武德让李邺等人密谋,诛杀大臣杨bīn)、史弘肇等人,密令澶州元帅李洪义杀掉骑将王殷,命令郭崇杀害后周太祖(郭威)。李洪义明知事情不能成功,与王殷谋划,派遣副使陈光穗携带诏书给后周太祖看。后周太祖害怕,召仁浦入府计议,并且把诏书给他看,说:“朝廷要杀我,我死不怕,只是不为部下将士着想吗?”仁浦说:“侍中您掌握强大军队统辖重要藩镇,对朝廷有功,君上听信谗言,图谋杀害忠良,即使想要袒心表明忠诚,怎么能做到呢,事情又将如何办。现在诏书刚发下,外面没有人知晓,不如拿将杀尽将士为名义修改诏书,激起将士的愤怒之心,不只是免去自己的灾祸,还可以为杨、史弘肇洗雪冤屈。”后周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改动诏书给诸将看。大家又害怕又愤怒,于是向远方挺进渡过黄河。到后周太祖即位,任用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后周太祖曾问仁浦各州屯兵的数量和将校姓名,命令翻阅名册查看。仁浦说:“我能够记得。”于是手书奏疏在纸上,审核名册没有差漏,后周太祖特别倚重他。后周太祖病危,对后周世宗说:“李洪义久任节度使,魏仁浦则不要外遣离开宫中官署。”后周世宗即位,想要任命仁浦为宰相,议者认为他不是出自科第,后周世宗(郭威养子郭荣,即郭威之妻柴氏之侄柴荣)说:“古人中做宰相的,都是出自科第吗?”于是决意任用他。北宋(赵匡胤)初年,升官位为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天宴会,宋太祖悄悄对仁浦说:“我想亲自出征太原,怎么样?”仁浦说:“想要快速则不及,请陛下慎重。”魏仁浦跟从出征太原,中途患病。返回,到达梁侯驿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赠侍中。魏仁浦性情宽厚,接纳士大夫颇有礼节,一定以仁德回报仇怨。汉隐帝宠信作坊使贾延徽,贾延徽与仁浦比邻而居,想要吞并他的宅第,多次诬陷仁浦,仁浦差点遭到意外不幸。等到后周太祖进入汴京,有人擒拿贾延徽交给仁浦,仁浦推辞说:“趁战乱来报私怨,不忍心这样做啊。”尽力保全了贾延徽。当时舆论称他是长者。后周世宗朝中有触犯皇上定了死罪的近侍,仁浦尽力救助他们,(被他)保全性命的人很多。征伐淮南的战役,俘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向皇上进言,使(俾bǐ)他们隶属各军,军队里没有滥杀无辜的情形。


文章整编自网络,分享旨在服务教学,侵删。如有好的资料,可发至zcsz1956@126.com

~一个有态度、有价值的gongzhong号,值得!~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