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新 教文育人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小学语文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二)

发布于 2021-06-14 23:15 ,所属分类:高中学习资料大全

2021年6月9日上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第五期小学语文组全体成员汇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开启了“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系列课堂教学研讨的第二场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院副教授张燕玲和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北京师大一附中的特级教师邓虹现场指导。小学语文组导师、学员、研究团队教师、人大附小部分语文教师,还有大兴区语文教师代表,共计60余人参加了现场观摩和研讨,人大附小各校区(包括雄安校区)的语文教师在线上进行了观摩学习。

本次活动开始,由人大附小郑瑞芳校长致欢迎辞,郑校长首先欢迎名师工作站小学语文组导师学员来到人大附小指导教学,同时作为导师希望两个学员呈现精彩的语文课堂。

接下来由小学语文组导师组长陈延军老师主持。陈延军老师强调名师工作站是海淀区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是优秀教师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小学语文组由水准高的11名导师和22名精心挑选的学员组成的积极向上的群体;本阶段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是每一个学员在导师带领下团队语文教学智慧的亮相。

展示活动意在通过团队研究,帮助每位学员建构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让每一位学员不仅学科本质,更要注重课程育人。同时陈老师用“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明确邀请高校教师和中学语文专家听课指导的意义,希望老师们能用更宽、更高的视角,打通中小学的围墙,开放性地思考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01

研究课展示

本次活动展示的是两节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童话《青蛙卖泥塘》和《蜘蛛开店》教学,均由郑瑞芳校长和陈延军老师共同指导。

首先展示的是唐甜甜老师,唐老师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关键词语完成故事情节线索图,通过线索图的提示落实讲故事的要素目标。

以讲故事为支架,由说到品、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品味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语言特点,有针对性地建构口头语言。尤其抓住最后青蛙“不卖泥塘”的情节,舍得下功夫,在充分的语言实践基础上,让学生感悟本文的主旨“改变”的内涵。

待理解课文内容后,顺着情景线索开始故事的续编。最后一个环节引入“二娃摔跤”的图片,借助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书写生字“搬”和“倒”。整节课,每一个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发言踊跃,全程体现了学生积极探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互动的学习过程。

课后,唐老师以《品童话语言,明“改变”真谛”》为主题进行了说课。

说课围绕单元整体内容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者分析展开。在说课中,唐老师着重对单元内容进行了解析,体现了单元整体设计的基础以及重点课时实施的落点,汇报结束之际借助照片展现了整个团队的研究历程,同时也表达了学校领导的感谢,尤其是导师陈延军老师的耐心、精心指导对整个研究的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袁媛老师执教《蜘蛛开店》。

本节课立足故事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充分质疑,以质疑为主线设计学习活动,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进行情节的画批、梳理,为落实语文要素“根据提示讲故事”提供支架。

教学中以“买口罩”为例,在活动中转换角色,体会蜘蛛的心理,进而探究解疑,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自学后两个故事,积累相关语言,为整体讲好故事打好基础,也为续编故事提供支架。

整节课中设计了三次对于小蜘蛛的评价,使学生对蜘蛛的认识逐步立体化。袁老师借助评价既体现了学法的梳理、提炼,同时在渐进中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课后说课中,袁老师以《走进童话故事,提升语言表达》为主题进行了说课。

在说课中介绍了本单元的整体分析以及本课的实施路径,特别介绍了以本课为抓手的团队研课的心路历程,袁老师以一课为纽带带动全校教师跟进研究,通过五个阶段的协同推进,让一节课在学校掀起教研的“波澜”,更好地将工作站的引领作用落到学校。同时,他感动导师陈延军老师对她的耐心细致的无私帮助。

02

专家点评

讲课说课结束后,张宝萍、柏春庆、梁华三位导师代表针对两节课及整体表现做了评价。他们认为:教师执教过程中做到了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着眼研究主题,体现学生成长;在单元整体实施中做到了设计有系统、学习有空间、成长有声音,使得优秀的附小学生更加优秀。

作为本次活动的特邀专家,张燕玲和邓虹老师分别针对两节课做了精彩点评。

张教授肯定了教师的有水准的授课以及精心设计的教案,尤其是教案中对于单元整体意识的关照,体现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对接当下的前沿理论。两节课均做到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同时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呈现了对于学情的分析和把握,明确了教学的起点和重点,做到了教学的有的放矢。

张燕玲教授还着重强调了两节课对于文体童话的,对于想象的关照,对于续编故事的设计让学生都对童话这体裁有了体验和感悟。同时张教授还着重提出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低中年级对于记忆力的应该加强,重视学生在学文中的积累,而不是硬性拔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等待和成长的空间;对于教材中一些非经典的学习内容的处理方式,可以选择更为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习,用好教材的例子功能。

邓虹老师作为连续两场的特邀专家,针对陈延军老师的“如何不把童话讲成记叙文”的问题,以“三重”为主线对两节课进行了肯定:以童心和童智为核心的“重童”,体现了教师对于儿童的;以尊重学生为理念的“重习”体现了低年级学习的重点;以情感为根基的“重情”体现了教师的情怀。

同时,邓老师还开诚布公地对于两节课中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了合理的建议。邓老师认为两节课需要加强对于童话的内核品味,即语言的品读。尤其是“谁的语言做重点”,引起所有参与活动老师的共鸣和深思,也以此提供了教学结构调整的依据,同时邓老师也强调了教学中“过于理性,而少了情感”的问题,同时邓老师还就两课中的具体环节给出了建设性的策略:《青蛙卖泥塘》中一个“烂”字的语意对比和青蛙不同吆喝声的情感基调把握的提示和点拨,直击本课重点;《蜘蛛开店》首段中对“寂寞”一词的深度品读和内涵挖掘,使得本课中重点更为突出,着力点也更为贴近学生思维提升的关键之处。

两位专家精彩的评课,令参会的老师们受益良多,大家都被专家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独特的语文教学视角所折服。专家对于两课教学的引领,让参会的老师对于语文的价值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度思考,高位的专家引领再一次充分体现出陈延军老师“取法乎上”的理念和初心。

最后,导师组长陈延军老师引导全体人员思考: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抓什么?破解文本的端口在哪里?等等问题,需要导师和学员琢磨。陈老师希望后续的课堂展示在专家的引领下,守住语文人的初心,加大对语文本质的深刻思考研究, 守正求真,固本务实。同时强调要重视研究过程,在扎实的研究中提升自身素养,不盲目跟风,不炫彩过场,做一个明明白白教语文的人。名师工作站小学语文第二次课堂研讨活动圆满成功!大家收获满满,带着思考期待下一次活动!

撰稿:陈延军 于明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