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教师资格每日习题-8.4打卡

发布于 2021-08-10 18:19 ,所属分类:教师资格考试学习资料

点击上方蓝字我们



后台回复“公告”,可查看近期教招公告

后台回复“课程”,查看近期开课课程

后台回复“图书”,微店购买备考图书

后台回复“人工”,就可以和客服小姐姐沟通

(服务时间:9:00-17:00)


教资

每日一练

01

初三(1)班在“每周一星”评比活动中,将本周乐于助人的同学照片张贴在光荣栏上。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

A.说服教育法

B.实践指导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方法。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奖励有赞许、表扬、奖赏。题干中将本周乐于助人的同学照片张贴在光荣栏上属于赞许、表扬。故此题选D。A选项,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B选项,实践指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C选项,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D。



02

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情感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因此,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是道德行为。A选项,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B选项,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D选项,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媒介,是促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强大推动力。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C。

03

小明知道偷东西不对,但又很喜欢同桌新买的玩具,最终还是将玩具偷回了家,造成小明品德不良的原因是( )。

A.存在性格缺陷

B.缺少正确的道德认知

C.缺乏坚定的道德意志

D.缺失理性的道德情感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基本规律。个体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四个部分构成。选项A,性格缺陷是指不健康的特殊性格,如好猜疑、不合群、易发怒、情绪忽冷忽热、不好社交、爱生气、多愁善感等。选项B,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选项C,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选项D,道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题干中,小明知道“偷东西不对”但是最终还是将玩具偷回了家,说明小明意志薄弱,无法克服诱惑,缺乏道德意志。选项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C。

04

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应该受到惩罚,而不是考虑是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该情境显示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

A.自律阶段

B.前习俗阶段

C.他律阶段

D.公正阶段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共有4个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A选项,自律阶段(8~11、12岁),该阶段是道德自律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题干未体现公正,故排除。B选项,前习俗阶段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中的第一水平,属干扰项。故排除。C选项,他律道德阶段(2~8岁),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界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题干中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应该受到惩罚,依据数量的多少去判断行为的道德与否。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题干中,儿童并没有从公平、平等角度考虑打碎杯子应得的处罚。故排除。故此题应选C。

05

下列情形中,运用了德育方法中的品德评价法的是( )。

A.组织学生进行论辩

B.奖励助人为乐的学生,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

C.鼓励学生向“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学习

D.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奖励有赞许、表扬、奖赏。B项奖励助人为乐的学生,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有明显的关键词“奖励”和“惩罚”,体现的是品德评价法,故选B。选项A,价值辨析是指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选项A组织学生进行论辩属于价值辨析的方法,不符合题干品德评价法的要求,故错误。选项C,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C选项鼓励学生向“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学习的描述,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用的是榜样示范法的方法,不符合题干品德评价法的要求,故错误。选项D,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D选项带领学生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属于事实说服法,不符合题干品德评价法的要求,故错误。A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故此题选B。

06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发展顺序。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也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BC选项,德育过程的实施顺序根据不同受教育者所处的阶段不同,开端也不同。因此,德育过程的实施顺序并不是固定的。因此,排除ABC选项。综上分析,本题选择D选项。

07

下面属于德育内容的一项是( )。

A.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B.学习必要的语言表达能力

C.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

D.丰富学生学科知识储备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于德育内容的理解。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法制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思想素质主要指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以及现代公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信息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是属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C选项与题干相符,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教学观中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属于德育内容。因此,A选项与题干不符。B选项,学习必要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教师的教学方法——谈话法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谈话法的优点是能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德育内容。因此,B选项与题干不符。D选项,丰富学生学科知识储备是学科教师授课所要传授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素养,并不是德育内容。因此,D选项与题干不符。AB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

08

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效果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陶冶情操法

D.修养指导法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方法。陶冶情操法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从而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题干中的诗句意为: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这种悄然无声体现在德育方法中,正是陶冶情操法要达到的效果。故C选项正确。A选项,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B选项,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即事实说服和言语说服两部分,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D选项,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09

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题干中抵抗外界诱惑即克服困难,坚定地实现道德目标的表现。故C项符合题意。A选项,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的内容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选项,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D选项,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C选项。

10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B.品德认识与品德情感的矛盾

C.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其中,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故本题选择D。A选项,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属于德育过程的矛盾之一,但并非是基本矛盾。B选项,品德认识和品德情感并非是德育过程的成分,所以品德认识与品德情感的矛盾不属于德育过程的矛盾。C选项,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主要阐述的是政治的矛盾,并非属于德育过程的矛盾。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为D。

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习题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