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边详解版)2022届高三十月底百校联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发布于 2021-11-08 00:27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明天推文:本次联考文言知识点梳理。请持续。
2022届高三10月份百校联考语文试题


2022届高三十月底百校联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大海边详解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个人化叙事注重从微观角度和个人体验来看待历史事件因而会形成差异化的状况B.在当代美术创作中,以《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为代表的宏大叙事模式已极为普遍C.宏大叙事的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叙事选择,叙述者把自己的相关理念渗透在文本中D宏大叙事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总体观察,而个人化叙事侧重于创作者的视角和认识

1.D【解析】A.“因而会形成差异化的状况”强加因果。据材料可知,个人化叙事形成差异化,是“因不同的创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手法、风格取向和创作观念”。B“以《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为代表的宏大事模式”错。《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属于个人化叙事C.“宏大叙事的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叙事选择”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中“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宏大叙事的模式是最为常见的选择”限制语!语句可知,宏大叙事模式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主题性美术作中是最为常见的选择。故选D

大海边提醒: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递进、并列、因果尤其是因果等是常见常出的逻辑关系,对此,要有阅读的敏感。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列举《启航一中共一大会议》,主要是为了说明“启航更像是一个精神象征B.材料第二段指出新时期之后的宏大叙事模式更加重视历史图像的“现实感”和精神性C.材料中对马德生点的引用,主要是为了说明宏大叙事这一叙事模式的特点D材料第四、五两段说明了新媒体技术对当代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的影响

2.【解析】A.“主要是为了说明‘启航’像是一个精神象征”错误,列举《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这一事例主要是为了证明“新时期之后的宏大叙事模式已经更加注意历史图像的‘现实感’和精神性”的论证主题。故选A

大海边提醒:全文及每一段的思路都要理清,这里考查的是段落的思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个人化叙事以小见大的特点,有利于注入创作者个人的情感、视角和叙事特点,还能在画面结构和风格形态造成丰富多元的格局。

B由于缺乏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图像资料,画家创作《共和国的将帅们》时,只能依靠对同时期的人物照片对照研究,再进行重组C新媒体技术影响愈加明显,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不得不需要面对图式语言乃至观念D新媒体时代的红色美术创作要注重图像利用与形象建构间的关系,将图像与精神形象密关联在一起

3.B【解析】B.“画家在创作《共和国的将们》时”错误,根据材料第二段可知,“一历史事件发生时并无一张图像资料可供利用特指《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的创作背景,并未涉及《共和国的将帅们》。故选B

提醒:遇到代词“这”,要格外敏感,要反复看上下文,确定其所指代的范围。

论述类需要快速、用心地梳理思路。

论述类文本《当代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思路解读:

1.要锁定标题中的关键词“美术创作”、“图像叙事”,“当代红色”也适当。

2.注意,很多文章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要利用好该结构方式。

3.三问三答法,要养成一种思维习惯。

1段:美术创作中的两种叙事模式。(是什么)

2段:新时期之后美术创作所用的宏大叙事模式更加注重历史图像叙事。(是什么)

3段:当代美术创作所用的个人化叙事模式,极为普遍。(是什么)

4段:21世纪以后美术创作在图像叙事上有了新变化。(是什么)

5段:当代红色美术创作需要新发展。(怎么做)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年周发岐便把“富国强民”的志向刻在心里,“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B.抗战期间,周发岐等中法大学的教师们不退让、不妥协因而被迫将学校南迁,并为国家保住了宝贵的科研力量和科技人才。

C.周发岐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转向培养火炸药人才建设新的学科方向,为新中国火炸药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D.周发岐全身心投入北京工业学院各项工作的建设,对“育人”尤为看重,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师风学风建设

4.【解析】B.“因而被迫将学校南迁”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学校南迁的原因“时局更紧”。故选B。提醒:又是因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发岐少年起便奋发求学,积极参与爱国运动矢志科技报国“富国强民”的追求贯穿了其生命的始终

B.作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娓妮道来,为们叙述了新中国炸药制造工艺学科的奠基人——周发歧先生的一生。

C.格利雅教授对周发岐的挽留,体现了对有机化学领域这位“新星”的青睐,同时也说明了周发岐“放弃自己前半生的积累”,进行火炸药领域研说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5.B【解析】B.“作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错。作者按照周发岐人生的四个阶段为顺序组织材料,在介绍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对新中国火炸药领域的突出贡献时,已经叙述了他80年代的事情。而在他人生的第四个阶段—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时叙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所以,并不是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故选B。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选择题里都是敏感点,注意抠字眼。

6.请结合材料内容,参照材料中第一处的小标题,在文中所标注的其他三个横线处,分别拟一个小标题,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示例:②游子归来,祖国永远是第一选择;③调转航向,做中国自己的炸药;④立德树人,校园中的“大先生”。(评分参考:每答出点给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作者按照周发岐人生的四个阶段为顺序组织材料:第一阶段,留学法国,寻找富国强民之路;第二阶段,心系祖国,学成归来;第三阶段,调转研究方向,进军火炸药领域;第四阶段,立德树人,投入学校工作设。四个标题要围绕几个阶段的核心事件来拟定。拟题时,一要注意标题格式的统一性,二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提醒:这个考查的实际上是概括能力。一是形式上的照应:4字句+多字句。二是内容上的照应:传主的四个阶段,同时注意出处显示的标题中的关键词《祖国永远是他的第一选择》。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右侧海面上出现了三艘外军军舰,为小说的情节增添了波澜,它们是来伴随中国舰队航行看热闹的

B.在刻画林之江这一人物形象时,小说多次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他内心的几次变化,塑造了位见习航海长形象。

C小说中写外军军舰“依然睡着似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外军军舰貌似对我方漠不关心实则暗中观察。

D.林之江结结巴巴地说完“首长。....不能。...”后,肖远对林之江所犯的错误感到失望,因此没有理他。

答案:D【解析】“肖远对林之江所犯的错误感到失望,因此没有理他”错,肖远没有理会林之江,是因为事发突然,他要赶快处理遇到的问题。从后文肖远推荐林之江留任一事,也能看出他对林之江的包容,并没有失望。故选D。

提醒:又是因果!


8.小说多次提到“外军军舰”,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答案:情节上:作为小说的线索,小说中四次提到的“外军军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了小说情节的连贯性人物上:突出了人物形象。肖远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轻松化解;面对林之江的道歉,予以勉励,心胸宽阔见习航海长林之江积极上进,为顺利升旗尽心尽力;错误面前,勇于担责,光明磊落。主题上:彰显了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中国军人在外军军舰面前顺利化解因测算升旗时间失误的危机这事件,突出了中国军人的自信包容、精益求精的精神、家国责任意识和军人荣誉感效果上:为作品增添了波澜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任意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提醒:1.牢记五个角度及对应常用短语,该类型题出现频率过高!

2.紧扣标题和主旨句来推测主题:标题“航海长”是“人”,主题可能是赞颂该人或这一类人;主旨句在结尾“致敬,精确的中国海军!”说明赞美的对象是个人,更是一个群体,以及群体身上折射出来的某种精神。

【解析】首先要在文中找出“外军军舰”出现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体会其作用。第一处,“右侧海面上出现了三艘军舰”,属于文本的开头部分,渲染紧张氛围,为故事增添了波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反衬中国军人的自信;第二处,“海面上依然有那几艘外舰在伴随”,呼应开篇,衬托林之江内心的平静;第三处,“林之江无助地看了一下右舷边不远处的海上,那三艘外军的军舰依然在伴航,依然睡着似的,似乎丝毫没有关这边的反应”,反衬林之江的紧张和慌乱,继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肖远轻松化解危机作引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第四处,“这时,昨天发来信号的外军军舰,又发来了信号。肖远和林之江都看得懂:致敬,精确的中国海军!”照应前面三处,为故事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9.有人认为小说标题“航海长”不如“海上升旗”更具代表性,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示例一:标题“航海长”更具代表性。①人物上:“航海长”更能直接突出小说中林之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身份。②主题上:“航海长”更能凸显小说的主题,体现中国军人的责任意识和军人荣誉感,在外军面前不卑不亢的自信姿态。③人物上(某一个角度复杂了,可分为两个点)“航海长”更能凸显中国军队中上级对下级的信任、关怀的优良传统,刻画了中军人的群像。④情节上:“航海长”更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若以“海上升旗”为标题,则达不到这些效果这一句可习惯性捎带上。

示例二:标题“海上升旗”更具代表性。①情节上:“海上升旗”使故事的事件更加清晰明了,突出了主体事件。②情节上:“海上升旗”是小说的行文线索,使小说的前后具有连贯性。③人物上:“海上升旗”照应了外军军舰伴随航行这一事件,体现了中国军人在外军军舰面前不卑不亢、从容应对危机的自信洒脱形象。④效果上:“海上升旗”使读者的视野具有前瞻性,引发读者阅读兴趣。若以“航海长”为标题,则达不到这些效果这一句可习惯性捎带上。

大海边提醒:1.尽量选择同意原来的标题!2.均是五个角度分析,示例二中缺失了主题上,请务必加上,主题同示例一。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梳理文本,由浅入深地思考。学生首先要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根据文本具体分析选择的理由。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选择哪个标题,都有必要与另外一个标题进行对比分析。

小说《航海长》行文思路:

一(1-8)见习航海长林之江策划升旗。

二(9-16)见习航海长林之江发现失误。

三(17-45)见习航海长林之江直面失误,首长肖远从容救场。

四(46-49)见习航海长林之江有望成为正式航海长。

主题归纳:

小说通过中国军人在外军军舰面前顺利化解因测算升旗时间失误的危机这件事,突出了中国军人的良好素养,赞美了中国军人自信包容、精益求精的精神、家国责任意识和军人荣誉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太祖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

B.初/太祖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玉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

C.初/太祖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

D.初/太祖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

答案:B【解析】“初,太祖建都金陵”是说当,太祖在金陵建都,“建都”与“金陵”中间不能断开,又因“去边塞六七千里”是说国都距边塞较远,与前面应断开。所以排除A、C;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是说因为这个缘故沿边的诸王都能在自己封国内享有独立治权。“专制国中”是倒装句式,不能断开,排除A、D。整句话翻译为:当初,太祖在金陵建都,那儿距离边塞六七千里,元的后裔时常在塞下出没,捕杀官吏士卒,因此命令沿边诸王在自己封国之中拥有独立治理的权力,拥有三护卫的重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常卿,一般指太常寺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属于宗族祭祀的长官

B.爵,原指一种酒器,后引申指爵位。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C.高皇帝,开国皇帝的庙号之一,简称“高帝”。如,汉高祖高皇帝刘邦。

D.中涓,一般指涓人,是指古代宫中担任洒扫清洁的人,后世一般指宦官,亲近的内侍

答案:C【解析】C.“高皇帝,开国皇帝的庙号之一”错误。“高皇帝”,是古代中国皇帝谥号之一,不是庙号。故选C

提醒:庙号必有“祖或宗”。中涓,宦官。太监是一个独特的群体,称谓特别多:公公、寺人、阉宦、内侍、中官、中涓、内竖、中贵人、黄门、近习、近侍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文帝即位后,召黄子澄询问制衡诸叔的策略,黄子澄拿汉平定七国的事作为回应

B.金陵距离边塞太远,元的后裔又时常寻衅,因此太祖命令沿边诸王在自己封国之中拥有独立治理的权力。

C.太祖去世时,留下遗诏,诸王都只在封国内哀悼,不要到京城,封王在封国之内只能节制护卫官军

D.谷应泰认为,建文时期的削藩举动太多操切,为靖难兵变制造了借口。

答案:A【解析】A.“建文帝即位后,召侍读太常卿黄子澄询问制衡诸叔的策略错误。文本开头一句,先介绍了建文帝登基;接着文笔转,介绍建文帝即位前,做皇太孙时的往事。所以,他向黄子澄询问制衡诸叔的策略,发生在他做皇太孙的时候。故选A

提醒:所有选择题,都要特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常常张冠李戴,错综复杂!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六月,户部侍郎卓敬密奏裁抑宗藩,疏入,不报。

(2)又以人告齐王榑阴事,诏至京,废为庶人,拘系之

答案:13.(1)当年六月,户部侍郎卓敬秘密上奏裁撒抑制宗藩,奏疏被呈之后,没有得到皇帝的回复。(5分

(2)又因为有人状告齐王朱博的秘密的事情,下诏让他来到京城,废除王位贬为平民,把他拘禁起来。(5分

[解析]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密奏”,秘密上奏:“裁抑”,栽撇抑制:“人”,被呈人:“报”、回复。(各1分,句意通顺1分。)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以”,因为:“阴事”,秘密的事:“廉人”,平民百姓:“拘系”,拘拿囚禁。(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提醒:牢记词条,多多益善!

大海边提醒:看点史书,便于文言。

补充资料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 。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杀戮曾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先后被杀,方孝孺更是被诛十族,造成空前的惨案。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带来不小的破坏,尤其是战争剧烈的地区,所受的破坏更大,形成"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情况。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流落四方,羁旅途中无处可居,只寄居在封建地主家里,借绳床略作安顿。B.与朝中旧友的复起形成对比,诗人尚在羁旅。远地的他借陆氏集验方以自嘲。

C.诗人感慨身世国事之悲,整夜都能听到不息的叶声,难以成眠,可见其愁思之深。

D.诗人想超脱尘世而不可得,只能洁身自好,寻找洁净之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答案:A[解析]A"只能寄居在封建地主家里借绳床略作安顿”错误。诗句“哪从地主借绳床"中“地主”的意思是诗人所到之地的主人,A项误将"地主”解作”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故选A

提醒:多积累词条!


15.前人评论陈与义的诗“语意超绝,笔力横空”,该诗是如何体现“语意超绝”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提醒:首先要读懂评论。本题可改为基础题:该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注意抒情方式(已讲过)+诗句分析+落到情感上。

答案:“语意超绝”是指诗歌言简意赅,语意丰富,超乎寻常。四诗歌既有对个人流离困顿的艰辛生活的感慨,也有对国家战乱的担忧,/V7RFD2


[分享]2021-2022《作文合唱团·五星备考》全学年征订【2021.7月~2022.6月】共12本https://j.youzan.com/YviFD2


想看作文实战,请点击左下角“”。

想提升高考语文,请名片: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