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备考 | 新高考语言运用之修辞手法专题练习

发布于 2021-05-10 17:24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2021届高考新题速递-------------------
河北省超级联考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广州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广二模)语文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深二模)语文试题
福建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诊断性练习语文试题
湖南省2021届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广东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毕业班综合测试(省一模)语文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2021届高三一模(3月)语文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毕业班综合测试(深一模)语文试题(附作文精析)
广东省广州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广一模)语文试题(附作文例文)
-------------小满语文专题------------------

2021备考资料 |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

2021届高考备考 | 文言文断句专项训练

新高考语言运用之修辞手法专练

【命题趋势】

新高考中把修辞手法考察放到语言运用具体语境中,考察修辞手法的特性或相通性,相较以往,新颖、具体、直观。八省联考模拟更是直接与古代诗歌联系起来,难度有所增加。虽然只考查了修辞手法的辨认,但是,我们复习仍需要高度重视,不仅要准确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辨清易混、易错的修辞手法,更要在文学鉴赏及写作中强化运用。这样,既可以扮靓我们的语言,又强化了语言运用这一核心语文素养,提高了我们的审美素养。

【方法提示】

1.主要考查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等。

2.立足于修辞手法的综合辨识,可能涉及修辞效果的理解。

3.明晓语境,搞清楚语境与哪个修辞手法匹配。

【技法点拨】

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考生在运用时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比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述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来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此句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

2.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喻本体,重点在“喻”。在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对偶与排比的区别。对偶一般有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而排比经常使用同一词语,使句子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之感。对偶以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4.比喻与象征的辨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

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便是这样,比喻与象征也是有区别的。

5.设问与反问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

在这一段话中,前一问用了设问,后一问又用了反问。

【限时检测】

一、(2021年1月八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 )围棋棋形变化无穷,棋理深奥幽玄,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围棋的胜负也和其他棋类不同。其他棋类大多是斩尽杀绝或把帝后抓走才算胜。但围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B. 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C. 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D. 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根据前语境“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中的分号可知,所写内容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且都在围绕“棋盘”“棋子”展开,因此,所填内容也应该是描述“棋盘”“棋子”是叙述对象,由此可排除AB两项。再看CD两项的第二句,D项第二句将“阴阳”作为主语了,错误,可排除D项。故选C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修辞手法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棋形”,喻体为“水墨画”,相似点为黑白交融。A.借代修辞,“丝竹”代指乐器、音乐,“案牍”代指文件公务。B.比喻修辞,梨花喻指雪花。C.拟人修辞,把“风”比拟为人,“怒号”“卷”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D.借代修辞,“汗青”借代指书卷、史册。故选B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将“距离今天”删掉,在“已经”后面加上“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熟悉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划线句子: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距离今天”和“四千年的历史”语义重复,将“距离今天”删掉;句子“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缺少谓语动词,应在“已经”后面加上“有”。

二、(山东省实验中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自然是江南日暮的景况。“”,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摘编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1. 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想象、夸张、反问B. 拟人、引用、反问、想象

C. 排比、反问、想象、引用D. 引用、排比、夸张、反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节选文字运用了拟人、引用、反问、想象的修辞手法。两段中均有引用诗句,如“暮雨潇潇江上村”;第一段“你试想想”后的内容为想象;结尾“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是拟人的手法。没有运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故选B

2. 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A. ①③④②B. ④③①②

C. ③②④①D. 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的能力。作者善用诗句,表现江南冬景意趣。第一空,结合“江南日暮的景况”可知应填“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第二空,结合“雪月梅”“酒姑娘”可知应选“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第三空,结合“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可知应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第四空,结合“村童来报告村景”可知应选“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故选C

3. 文中画线句子可改写成:“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①原文把江南冬日农村图景比作一幅画,并且着以细雨点染,想象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②原句结尾第二人称的使用体现了对话意识,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易触发读者对江南冬景悠闲的感受。③原文使用反问句,加强了语气,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悠闲、迷人之处,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原句是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改句是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原句运用了比喻和想象,将冬日的农村比喻成一幅,然后发挥想象,仿佛是画家在挥笔作画,洒上”“加上,如同画家精心制作图画,想象新奇有趣。其次,原句结尾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运用反问,且用了第二人称的,仿佛是同读者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仿佛在跟老朋友一起欣赏这江南的冬景,更易触发读者对江南冬景悠闲的感受。反问句的使用加强了语气,不仅突出了江南冬景的迷人,更表达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乃至于产生一种喜悦之情,要急于跟读者分享。

三、广州市实验中学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的四姑娘山下,盘山公路有些湿滑。恰逢雨季,因川西特殊的地质原因,不时有翻滚而下的山石挡在路中,不过马上就有清障车与公路维护人员来清理干净,不多时就恢复了通畅。车轮滚滚,奔驰着的大小车辆载着的旅客、各式各样的货物驶向川西大地的深处。

公路边是川流不息的岷江,承载着川西的悠久历史,奔腾而过。两侧的山岭壁立千仞,如劈如削,山上奇峰突起,危岩耸立。岭间很是疏宽,四围合壁,托举起一个平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平原上又扬起一个个山、水、村、田、路的单元组合。眼前是散落在川西高原阿坝州上多如繁星的古老村寨之一,一个曾经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水磨镇。12年前那场大地震之后,一地有难,八方支援,再建重生的水磨古镇,不仅保留和恢复了她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更被赋予了全新的

而今,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水磨古镇更成为川西高原雪山脚下一只重生的金色凤凰

一栋栋新建的四层楼房从车窗外快速闪过。间,不时可以看到建筑风格独特的羌家山寨依水而居。那一座座纯泥夯筑的房子,裸露着高原的纯色,展现着凝重而悠远的风景,诉说着水磨镇动人的故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林林总总浩浩汤汤风姿绰约浮光掠影

B.形形色色浩浩汤汤风姿雅韵浮光掠影

C.形形色色莽莽苍苍风姿雅韵走马观花

D.林林总总莽莽苍苍风姿绰约走马观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第一组,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种类很多。此空陈述对象是旅客,指人很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所以应选形形色色。第二组,浩浩汤汤: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莽莽苍苍:指原野辽阔,无边无际。此空陈述对象是岷江,所以应选浩浩汤汤。第三组,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风姿雅韵:形容文雅而有礼貌。此空陈述对象是再建重生的水磨古镇,不是女子,所以应选风姿雅韵

第四组,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走马观花: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此空说一栋栋新建的四层楼房从车窗外快速闪过,侧重强调观察不细致,所以应选浮光掠影。故选B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二段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她——她希望有一天能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B.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篇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解释说明,具体解释这个平原是一个自治州。A项,声音延长,指说话人的一种迟缓;B项,引出下文,引出书写的内容;C项,语义转折,委婉的说马克思去世了;D项,解释说明 ,解释了中年人具体是谁。故选D

3.比喻具有相似性,能使句子更有表现力。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①句中把旧貌换新颜的水磨古镇比作重生的金色凤凰,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凤凰变成金色,需要经过重生,水磨古镇面貌的改变,是经过国家扶贫政策的推动,二者都经过质的变化。③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水磨古镇的巨变,富有表现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的水磨古镇”,喻体是“重生的金色凤凰”,二者的相似性都是“都是旧貌换新颜”。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水磨古镇,在国家的精准扶贫下变得一片欣欣向荣,就像凤凰涅槃,获得新生一样,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水磨古镇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人的风姿雅韵的感觉,歌颂了党的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江苏苏州八校联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春天叩响了园子的竹门,将去年熄灭的火把,一束一束点燃。孤独的冬天像一匹凄厉的狼,火焰使它无所适从,大地的花裙子让它迷路。它夹着枯槁的尾巴,一步一步退缩,终于,在骤然而来的火焰里弃阵而逃。

春风猛烈地漫涌进来,园子犹如藏着红热的火塘,星子四溅。桃红柳绿,蔬菜拱土,以前的诺言,再一次发芽;满园的春讯,喜上眉梢。一颗发白的草籽,它怎样落在土里,又以怎样的勇气挽住了季节的臂膀?

不消几天,这里就会再变一个样∶那鲜嫩的豆角,像诗歌的月牙,在小河淌水的尽头搁浅;茴香的根围着地埂成长,菱瓜在水中诞生它们的婴儿,马齿苋菜蓄满稠密的奶汁,蝴蝶的翅膀迷惑着鸟的眼睛; 而四围燃烧的花朵会一点一点成为彩色的灰烬,飘荡着,垂落着,挡住虫子们回家的路。如果一只蜜蜂飞进园子里来,它肯定会被醉倒,春天的园子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蜜糖啊!而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沿沟剖开,亲手把生活的根栽在这里,把自己的心托付给明天。

只要再来一阵春风,希望就将挂果,那是并不通远的布望啊,但我们目前还二无所知。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记者∶您一向关心中学语文教学,请谈一谈中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B.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C.同学们∶今年七月,恰值我们中学毕业20周年,有人建议搞一个同学聚会。

D.行动,要靠思想指导;思想,要靠行动证明∶ 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

【答案】B

【解析】文中的和B项的冒号,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 A项的冒号,用在采访、辩论、座淡、法庭审讯等言谈的记录中;C项的冒号,用于称呼语之后,以引出说话内容;D项的冒号,表示总结上文。

2.比拟富于情味,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把冬天当作孤独的狼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慢慢离开而后突然不见的特点;"夹着枯槁的尾巴"写出作者对冬天的嫌恶,说它"退缩""弃阵而逃"又表达了对它突然离开的高兴情绪。(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没有谁注意到,春风再次吹来,果树很快将挂果。"但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强调春风吹来、果树瓜果的变化;原句侧重表现我们对希望的一无所知。感情的强弱程度不同∶ 改句用一般句式,情感弱化了;原句以充分条件复句、感叹句、转折句突出了内心情感。文句的意蕴不同∶ 改句偏重客观介绍;原句借春风吹来、果树瓜果的想象表达了对希望的期待和 确信、对我们看不到希望的遗憾。(任选两条作答,答对一条给2分,意思对即可)

五、广东省佛山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来临之际,许多树木的叶子在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原本接收光照的的叶子,会让树木变得不耐寒;同时,叶子上密布的气孔会随着树木的呼吸而损耗大量的水分。树木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会全面舍弃叶子。

那为何落叶之前,树木要赠还给大地最美的秋色呢?这场盛大的秋色可能只是树木的缓兵之计——在感受到长期低温后,树木开始准备落叶,叶子中的营养物质从树叶中被回收,尤其是叶片中的叶绿素含有的丰富的氮。随着叶绿素的降解,原本被遮挡住颜色的辅助光合色素类胡萝卜素开始充当起这个调色盘的主角,叶片体现出从橙色到金黄色的变化。

但实际上,我们观赏到的秋叶只有一部分是黄色,其余的则主要是红色,以致红色才是许多人对秋叶最直观的印象。这类红色的秋叶是因为叶子中还含有第二类色素物质——花青素。这也是有诗歌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原因,红叶与花本质上制造和使用了同样的色素。秋叶中花青素与类胡萝卜素两类色素搭配起来,使得秋叶有着三三两两的变化。

1. 下列各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缓兵之计B. 体现C. 三三两两D. 以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缓兵之计,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这里是说面对寒冷的进攻,树木在落叶之前叶子的颜色先发生变化,这是落叶的前奏,使用正确。体现,指某一事物具体地表现出某种现象、某种性质或精神,这里是说叶子的颜色表现出变化,应当用“呈现”。三三两两,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这里指花青素与类胡萝卜素两类色素搭配起来,使得秋叶的变化多种多样,应用“五光十色”。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而这里是说秋叶有很多是红色的,因此人们以为秋叶应当是红色的,这里的“结果”并非坏的结果,应当用“以至”。故选A

2. 下列各项分号与划线句子中分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

B. 在长江上,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C. 而于狗,却不能以此为例,与对等的敌人齐观,因为无论它怎样狂嗥,其实并不解什么“道义”;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跑了。

D. 散文比较短,既能够敏捷地反应迅速变动的事物,又方便报纸杂志及时刊登;因此,散文创作风气的浓厚与否,和我们社会各方面的风貌能否被充分地生动地反映到文学里面来,大有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线句说的是秋天叶子不落的话对树木的损害,分号前后呈递近关系。A.表示转折;B.表示并列;C.表示递进;D.表示因果。故选C

3. 比拟讲求本体和拟体的某些特征存在可拟性,请简析划波浪线句子中比拟手法的具体运用。

【答案】1)将秋叶的凋落比拟成“谢幕”,二者在走完一生,即将告别这一点上有可拟性;将秋叶的颜色变得绚丽拟写成“唱起了欢歌”,二者在让人感觉愉悦这一点上有可拟性。画线句运用这两个比拟,生动地写出秋叶凋落前最后的绚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比拟的手法,考生先找出运用了比拟的句子,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然后根据题干提示的本体和拟体的某些特征存在可拟性,来具体分析画线句中比拟的运用,并分析其效果。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句中有两个比拟,一是将叶子的凋落写成落幕,二是将树叶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写成欢歌。秋天的叶子走完了它的一生,就像演员演完了剧本,即将告别舞台,二者的这一点有可拟性;叶子在凋落前颜色变得很绚丽,给人欢心愉悦之感,就像人在高兴时唱起欢歌,二者在让人感觉愉悦这一点上有可拟性。画线句运用这两个比拟,生动地写出秋叶凋落前最后的绚丽。

六、福建省莆田市高三第一次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没有一把尺子,能够量出夜的厚度。鸟倦了,归巢后叽叽喳喳地吵闹一阵,在枝丫中慢慢安静下来。大山和森林站在村庄外面,一下子变得远远的,在黑夜中显得更加突兀和肃穆。百虫的歌声越来越力不从心,唱到后来见无人理会,声音越去越远,最后悄然钻进大地中去了。仿佛谁在晚归的路上一跺脚,()一粒星子掉在了大地上,幽蓝的光焰划过长空,把夜色撕开了一个口子,又迅疾合上——到底撕不开如此厚重的夜。

捉迷藏的孩子,在夜色中越走越远,慢慢消失于无处不在的夜的缝隙。有的走着走着就迷迷糊糊地走到了自家的楼屋,头一歪倒在床铺上,掉进了另一个更加深沉的黑夜,把自己丢失在伙伴们的游戏里。有的走着走着便走到别的村庄或是鬼魅出没的森林中去了,从此深陷在这个梦境中,再也没有出来。还有的走着走着,倚在一堆苞谷蓬或是稻草垛中就睡着了。夜凉如水,也不知过了多久,一滴巨大的露珠把他喊醒,他才恍恍惚惚地回到屋里,兄弟姐妹们横七竖八地躺了一排,月光已经晒白了整个大地。他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众人皆睡唯我独醒的恐惧和孤独,赶紧掀开一角棉絮钻进去,把自己裹得紧紧的。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地一片静寂,满地虫鸣顿时被踩灭了。B.顿时被踩灭的是满地虫鸣,大地一片静寂。

C.顿时踩灭了满地虫鸣,大地一片静寂。D.大地一片静寂,顿时踩灭了满地虫鸣。

【答案】C

【解析】根据句子的陈述对象要一致的原则,排除B项。根据语意逻辑关系应排除A、D项。

2.反衬重在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反衬手法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一粒星子”反衬整个长空的浩瀚无垠;②“一粒星子带来的幽蓝的光焰”反衬了夜色的浓黑与厚重;③“夜色撕开了一个口子,又迅疾合上”反衬了夜的漫长。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主干成分为:“捉迷藏的孩子消失于夜的缝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①“在夜色中越走越远”照应下文,表现孩子在夜色中进行娱乐活动,童真未泯。②“慢慢消失”写出了孩子在夜色中随性自然而眠的自在美好。③“无处不在”写出了夜色的无边无际。④原句节奏舒缓,与原文风格更贴近。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