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2篇:《马说》

发布于 2021-05-10 17:36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点击上方蓝字我们

往期内容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篇:《论语》十二章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2篇:曹刿论战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则1.鱼我所欲也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章》2.富贵不能淫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章》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4篇:《北冥有鱼》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5篇:《虽有嘉肴》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6.伯牙善鼓琴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7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8篇:出师表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9篇:桃花源记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0篇:《答谢中书书》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1篇:《三峡》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9篇:《送东阳马生序》

推荐背诵的篇目主要有:



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但是。②故:所以。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②辱:(受)屈辱。③于:在。④奴隶人:奴仆。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⑥槽枥:马槽。⑦以……称:以……著称。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时。④尽:吃尽。⑤石:容量单位。⑥食(sì):同“饲”,喂。⑦其:指千里马。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不可得,

①是:这。②虽:虽然。③能:才能。④食:吃。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⑥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⑦且:犹,尚且。⑧欲:想要。⑨常马:普通的马。⑩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做不到。

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③尽:竭尽。④材:同“才”,才能、才干。⑤鸣:马叫。之: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名词,马鞭。②而:连词。③临:面对。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⑦其:代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三)课文分析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一)。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理解性默写(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 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三、内容理解


(一)【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

【译文】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根,嘶鸣啼叫互相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它的马是没有的啊。到了它牵引着沉重的车子,走不平坦的道路,不需要多次鞭打它,也不需要繁多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一起赶路,那么(那劣马)即使倾覆了车的轮子,断了线绳,损坏了筋骨,日夜追赶,遥远得已经赶不上了,这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于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语。

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方法

2.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

A.策之不以其道 不屡策,不烦御

B.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所以饮水食刍

C.而伯乐不常有 不舍昼夜而追之

D.其真不知马也 在当其所能而已

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

4.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二)【乙】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②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③。诏④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⑤诮⑥大司马⑦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图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章:奏章。③谢:谢罪。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qiào,责备。⑦大司马:官名。

【参考译文】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威势权利很大,百姓归心,称他为“咸阳王”,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辞职,光武帝下诏说:“将军对于国家,恩情好象子对父,有什么嫌隙和疑虑,使你产生害怕之意?”等到冯异大破敌军,诸位将军想瓜分他的功劳,皇帝下诏书责备大司马以下的官员,说冯异的功劳像山一样。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如果不是皇帝的英明,必定遭到谗言的陷害。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C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称也 称异功若丘山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诸将欲分其功

D.然后有千里马 然非君之明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

3.【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

有人提醒光武帝冯异有谋反之心,冯异大败敌军后,诸将要分他的功劳。

4.【甲】【乙】两段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甲】文:埋没、摧残人才;【乙】文:信任、保护人才。


(三)【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注释】选自《毛遂自荐》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译文】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1.解释下列加线字或短语

1)胜不敢复相士 鉴选人才

2)使遂蚤得处囊中 通“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3.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于危难之中。应该像《陋室铭》中刘禹锡那样安贫乐道、志趣高雅……

5.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2分)

,方显 ;无 ,岂有

有伯乐(慧眼),方显千里之能;无勇气(自荐),岂有自荐(历史)佳话。


(四)【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译文】越王勾践大宴群臣。宴会之上,他向群臣说,吴王夫差之所以国灭身亡,主要原因是他杀死了识见卓越的伍子胥。大臣们听后,没有一个人发表意见,沉默了一会儿,大夫子余起身说道:我曾经到过东海,正赶上东海之神在岛屿之间出游,随从的鱼鳖等水族,都按一定的次序前来拜见。有一种名叫夔的单尽水兽,也采朝见海神,一只老鳖却伸长脖子对着夔发笑。夔问它为什么发笑,鳖说:“我笑你走起路来一跳一跳的,而且担心你会跌倒。”夔说:“我一跳一跳地走,难道不如你一瘸一拐地爬吗?再说,我是用一条腿,你是用四条腿;四条腿走路还这样不稳当,还要来讥笑我吗? 对你来说,如果一直踮起脚尖走,就会累坏你的腿骨;如果拖着走,又会磨坏你的肚皮;如果像现在这样在地上慢腾腾地爬,一天才能走多少路?如今你自己尚且不知忧愁,反而为我忧愁起来!”现在大王逼死了大夫文种,又迫使范蠡出走,天下的贤士都转过头去不敢向南看,越国已经没有治国的贤才了。我担心诸侯们讥笑大王的时日就在不久的将来了。越王勾践听了,沉默不语。

1.解释下列短语。

1)介鳞之属 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2)所行几许(能)走多远。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答案不外乎“要辩证分析”、“属于”、“不属于”三类,只要明确表态的,

示例:这要辩证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不属于同一类。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错误的。


(五)【乙】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译文】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为卞和有意欺骗,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是一块石头。”武王也以为卞和是故意欺骗,又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后来,武王死去,文王登位。于是,卞和便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到这件事后,派人前去查询,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独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之璧”。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厉王使玉人相之 鉴别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

4.《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4分)

《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六)【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1.翻译句子。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2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3.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七)【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译文: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置,翻译时应注意下文“人莫与言”)这人就去见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还,通“环”;去,离开,顾,回头看)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愿子还而视之 2 去而顾之 回头看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A.执策而临之 去而顾之

B.策之不以其道 臣有骏马欲卖之

C.其真不知马也 其中往来种作

D.策之不以其道 以其境过清

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4.用文段中原话填空。

乙文中介绍这匹骏马“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这个故事印证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八)【乙】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物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①。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注释】(选自《新唐书·马周传》) ①趣:通“促”,催促。

[译文]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D

A.才/美不外见B.不以千里/称也C.周/为条二十余事D.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1) 周为条二十余事 条列、列举 (2) 太宗怪问何 感到奇怪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3)

A.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或王命急宣

B.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既出,得其船

C.①逆旅主人不之顾②顾野有麦场

D.①舍中郎将常何家 ②便舍船,从口入

A.间或,有时;B.①能够,可以②得到,找到;C.①照顾②回头看,往旁边看;D.①住②舍弃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

5.对比【甲】【乙】两文,你认为马周被重用的原因有哪些?(2分)

1)有识别人才的明君(2)自己有真才实学(3)善于等待,抓住时机

(九)【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参考译文】我听说以前有个国君,想用一千两黄金求购一世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没得到。有位宫人对他说:“请让我去替您找吧。”于是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得到了一匹千里马,马已经死了,那人用五百两黄金买了马的头,拿回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所想找的,是活的马,怎么会是死马呢?还花了五百两黄金!”那人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了五百两来买,更何况活马?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真的想买马,一定会来献马的!”果然,不出一年,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同“返”(返回)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4.《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中考真题


2019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真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也(这)

B.之不能尽其材(吃)

C.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

1.C

2.B

3.B

4.(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019年辽宁营口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龙嘘气成云,云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注释)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②嘘气:吐气,呼气。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④感:通“撼”,摇动,震动。⑤汩():淹没。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

③云弗灵于龙也

其所自为也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使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4)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

5)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①有时 ②面对 ③本来 ④竟然。

2)则/非 云 之 所 能/使 为 灵 也。

3)①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②但龙如果没有云,它的神妙神通就无法展现出来了。

4)借物寓意。乙文,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

5)①主观条件:要具备千里马的能力; ②客观条件:还要得到赏识,有施展才能的平台。

现实中,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各种知识能力,随时都能施展才能,还应该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推荐表现自己,得到赏识。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②其真无马邪其:()

③臣闻古之君人闻:()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

【答案】①鞭打;②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③听说;④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这里注意“策”的解释。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案】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骈死、以、且、况的解释。

3、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3分

【答案】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阅读《马说》,从“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可知,“千里马”没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阅读《千里之马》,从“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中可知,“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往期回顾


1.快乐语文天地2020知识汇总

2.快乐语文天地2020中考语文复习知汇总

3.快乐语文天地2020年中考名著阅读知识汇总

4.部编版初中语文各年级上册教学资料汇总

5.部编版语文七至九年级下册 教学视频+图文讲解+知识点汇总
6.2020央视开学第一课视频高清回看

7.初中语文表现手法知识点汇编

8.写好初一语文作文5个步骤详解,附全书(1~6单元)范文,作文不愁了!

9.学会了初中散文阅读知识与技巧,答题轻松分还高!
10.初中课本全部文学常识总结,开学必备知识点!

11.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答题模板!收藏!

12.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

1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答题技巧与模板

14.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总复习阅读理解解题策略梳理

15.写作手法39讲汇总

16.九下‖《蒲柳人家》合集(12章节)

17.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知识点+图文解读 汇总

18.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视频 汇总

19.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合集

20.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每日一练中考真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合集一(共二十六)

21.河北省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40首

22.河北省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21篇

23.九下‖《简爱》 原文阅读合集

24.2021部编版七——九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

25.名著导读丨七至九年级12本名著常考知识点梳理汇总

26.中考语文答题知识点及模块汇总

27.下‖《苏菲的世界》全集

28.八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集目录+复习

29.部编初中语文七至九年级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30.部编初中语文七至九年级单元写作指导与优秀习作汇总

31.2021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40首)梳理

32.九下‖《儒林外史》全集(共第五十六回)

33.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汇总+思维导图(66例)

34.作文指导合集(共十七篇)





读书三境界:

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山有路勤为径

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