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学刊2021年第3期论文摘要(二)

发布于 2021-05-11 23:20 ,所属分类:论文学习资料大全

【经济学观察】

发达地区商业模式创新的条件、方式与

引领作用——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摘要]长三角地区作为当今中国经济现代化程度最高、承接能力最强和参与国际竞争最多的地区,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活跃的商业模式创新。而其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有基于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价值获取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基于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对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带动产品优化升级、助力平台构建,引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孙宁华(1968—),男,河南固始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衍生产品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戴嘉(1995—),女,江西赣州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生,主攻宏观经济学、金融学。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如何影响教育和消费公平


[摘要]中国经济正面临向人力资本驱动模式转化,必须直视教育差距和消费差距问题,而劳动收入份额可能通过收入差距对二者产生影响。研究发现:(1)劳动收入份额通过收入差距对城镇、农村教育差距产生正面影响,且部分传导路径为资本深化负面影响;对城镇消费差距存在负面影响,对农村消费差距存在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且整个传导路径为资本深化正面影响。(2)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恶化城镇、农村消费公平的原因可能在于两者在资本获取上的差异,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扩大城镇、农村教育差距的原因可能在于公立教育体系、劳资分配与教育市场变动以及个体意愿转变差异。(3)劳动收入份额对城镇教育差距、消费差距的直接影响随收入差距扩大逐渐为其替代,呈现阶段性变化。未来随着经济改革深入,中国需要在完善劳资分配制度、教育体系建设和深化供需两端改革等方面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协同并进。

[作者简介]柏培文(1967—),男,安徽合肥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劳动经济、收入分配等研究。

焦音学(1991—),男,新疆克拉玛依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生,主攻收入分配。



中国县域财政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摘要]县域治理是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县域财政是县域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中国各县域类型差距显著且同类型县域内部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县域财政治理现代化面临地方财政制度体系与县域财政能力等多重困境,驱动县域财政治理现代化路径包括“外驱动力”与“内驱动力”两方面。

[作者简介]张冬梅(1973—),女,山东青州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区域角色定位方向、维度与实现机理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为例


[摘要]纵览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史,无论是世界大国的崛起,还是国内发达省份的繁荣,都塑造形成了独特的角色,塑造角色不仅涉及某个方面、单一维度,而且涉及整个国家或区域的系统性变革。在国际竞争加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国内区域竞争激烈环境下,明确一个区域在大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中的角色定位,是谋求未来竞争优势、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本文对区域角色定位内涵进行解读分析,探讨其塑造机理,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并总结其特点,以河北为例对区域角色转换历史演进、新时期区域特质对角色定位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区域角色定位的方向、维度与实现机理。

[作者简介]颜廷标(1959—),男,河北大城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政策、服务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时期京津冀地区内河水运与

沿岸市镇经济发展


[摘要]海河水系是勾织京津冀地区市镇网络的重要纽带。水系与水运加强了村庄、码头、市镇及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沿岸市镇的经济发展。内河水运促进了沿岸市镇的物产输出、转运业的发展,为市镇特色经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运输便利。内河水系及其勾织的市镇网络揭示出乡村、市镇、城市之间地理区域的一体性,内河水运推动下市镇经济的发展揭示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作者简介]谢庐明(1966—),女,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大学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蔡禹龙(1979—),男,吉林洮南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城镇社会变迁史研究。


社会学透视



制度变迁视角下社会养老服务发展

的困境与超越


[摘要]目前,中国倡导多元主体与多元服务的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不断推进,但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却始终面临供需不对应的现实困境。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这一困境是由其发展过程中制度内部结构失衡所致。正式制度变迁虽易于实现,但非正式制度的演进具有时滞性且更为深刻地约束个体的行为选择。因此,对当前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困境的超越,在于建立能够有效形塑社会养老服务非正式制度的正式制度安排,制定养老文化领域相关政策,构建并倡导社会养老的新型养老价值理念。同时,完善社会养老服务的激励与福利政策,促使服务主体有效供给具有家庭亲情属性的社会养老服务,并立足于感性服务推动构建社会养老服务新理念。

[作者简介]李文祥(1971—),男,辽宁铁岭人,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

赵紫薇(199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在读博士生,主攻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摘要]旅游真实性是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迄今学术界已形成大量理论观点。从认识论和研究者的角色立场来看,旅游真实性理论发展存在后现代转向的趋势:在认识论方面,从客体真实性转向消解客体真实性或主体及主体间性,从单向的真实性转向互动的真实性;研究者的角色,经历了从批评旅游者行为正当性的“立法者”立场向承认和解释旅游行动者多元化选择正当性的“阐释者”立场的转变。当然,此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并不是总体性的后现代理论定位,而是呈现为理论的多元并存。同时,这种转向并不是理论自身的运动,而是学者对旅游者选择多样性进行回应的结果。

[作者简介]郑中玉(1977—),男,山东安丘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都市政治与旅游社会学研究。

李鹏超(1990—),男,河南汝南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生,主攻旅游社会学。



“去家庭化”与“商品化”

——老年失智群体长期照护服务体制的供给侧治理


[摘要]长期照护服务体制的构建过程中,老年失智群体作为护理需求级数最高、且渐失(或近乎无)自主选择意识的风险人群,在其供给范围可及的照护服务是否从属于一种“失智照护需求导向下的体制安排”将会是中国老年公共健康服务转型的一个关键点,同时也是一个政策创新难点。随着传统家庭主义为中心的照护藩篱逐渐淡化、内嵌竞争意识的市场性照护行为日益炽盛,“去家庭化”与“商品化”作为西方福利理论中的指标型概念被适时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老年失智群体的需求层次时常处于照护产品结构顶端的现实需要。“去家庭化”,去除的是家庭主要照护者力不能及的专业照护负担,在有效分离的过程中还原家庭角色于长期照护服务体制中的精准定位;“商品化”,意指照护产品的市场化购买程度很高、产品供应端口的“容纳机制”带有严苛的资格审查性、产品因目标人群的定向瞄准而不具备普惠性或公共性,旨在突破目前“中低端照护产品过剩、高端照护产品供给不足”的供给结构瓶颈和“需求搁置”现象。总的来说,提升长期照护服务“去家庭化”的程度可通过增量公部门提供的正式照护服务以及在市场或第三部门中对私人照护服务的购买,以助推“商品化”进程的方式来达成,希冀搭建中国“元治理”情境主义背景下由“命令型”主导、有“自组织型”元素的渐进式参与、趋向于“半交易型”供给侧协同治理的长期照护服务体制。

[作者简介]陈伟(1983—),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福利治理与政策分析、老年照顾服务等研究。


杨堃: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另类铺陈

[摘要]社会学及民族学是西方“泊来”的产物,在早期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中离不开留洋学生开拓式的贡献。与在早期中国社会学发展中占主体的留美社会学人相比,作为“旁门”的留学欧洲尤其是英法的社会学人一样为这门学科的“东渡”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以留学法国里昂中法大学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杨堃为个案,通过查证杨堃在法求学时留存于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法大学档案库的相关史料,追溯其留法生活,探寻其学术轨迹,并结合其早期的翻译及研究成果,从语言能力、学术旨趣、学科积淀、批评意识等方面揭示了留法经历对于杨堃学术之路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陈濮君(1990—),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在读博士生,主攻翻译理论与实践。

周晓虹(1957—),男,黑龙江尚志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与中国研究。

学人论坛



新时代中国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构建


[摘要]学术共同体是由志同道合、具有推动学术事业发展良好意愿的学者群体所构成的。他们基于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研究兴趣,遵守共同的学术及行为规范,在相互交流和影响中推动学术共同体的良性发展。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具有相互依存的紧密关联。学术共同体以学术期刊为平台,在交流、探讨及争鸣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从“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规范学术评价”“推动学风建设”“促进学术资源合理分配”等方面出发,探讨新时代中国学术期刊对学术共同体构建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冯琳(1975—),女,陕西汉中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文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


秦汉“盗械”考论


[摘要]传世文献关于“盗械”一词的含义存在争议且未有定论,根据新出简牍材料可明确其本义为“为了防止犯人逃亡而著械”。“盗械”所用械具一般为桎梏,因而文献中用作动词含义的“桎梏”“械”以及“械系”可与“盗械”同义。木质桎梏和铁质钳钛作为两类功能不同的刑具,前者可以用于抓捕、羁押和传送犯人的各个环节,后者只适用于判决后服劳役的城旦舂类刑徒。

[作者简介]刘自稳(1989—),男,河南信阳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师资博士后,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


众源合流:明代宣德画院中的闽浙画风


[摘要]宣德画院是明宣宗时期的宫廷绘画机构,其画家系由全国各地征召而来,因受原生地域特征的深刻影响而画风迥异,一般统称明代院体绘画,以区别于明代中晚期的文人画。这些画家来源以浙、闽两地为主,因地域相连,两地画家的绘画风格又有很多融通之处。明代宣德画院的院体风格来源于四种绘画样式和因素的并存交混:一是李成、郭熙的绘画样式及笔墨法;二是马远、夏圭的南宋院体山水画范式;三是元末吴镇的绘画风格;四是具有闽浙地域特征的绘画因素。院体风格在明宣德画院的发展,促成了其后一个特殊的绘画流派“明代浙派”的产生。

[作者简介]董双叶(1970—),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明代浙派绘画研究。

董家琪(1995—),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

地域传统与文化融合:北朝伎乐天边饰背屏式佛教造像

之考察——以河北定州和邺城地区为中心


[摘要]伎乐天边饰背屏式造像是北朝背屏式佛教造像的代表。本文通过梳理河北定州与邺城地区北朝伎乐天边饰背屏式佛教造像的时代风格,考证了数件时代不明的佛教造像,力图揭示北魏后期至北齐定州与邺城地区背屏式造像的复杂关系。河北北朝伎乐天边饰背屏式造像风格的演变,既与南朝文化的影响、定州与邺城传统地域特色有关,又与当时汉化与胡化的思潮此消彼长关联密切。另外,通过对比伎乐天在佛教文本中的表现,可知背屏边饰伎乐天像是为法音供养,表现闻法成佛的信仰主旨,这也为其艺术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创造表现空间。

[作者简介]刘洪彩(1977—),女,山东临沂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佛教造像研究。

崔雨萌(1995—),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生,主攻设计史论。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