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学刊2021年第3期论文摘要(一)

发布于 2021-05-12 10:39 ,所属分类:论文学习资料大全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体系” 建设研究】



新红学问世百年之反思与研究前景展望



[摘 要]新红学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其对旧红学的突破主要体现在《红楼梦》作者和版本两个方面。以今日红学所取得的进展作百年学术检视,感觉新红学对曹雪芹及其家世的考证还比较粗疏,研究方法上的“大胆假设”也存在着主观臆测之嫌,这是《红楼梦》作者问题探讨始终不休的主要原因。笔者曾撰文提出《红楼梦》著作权的新命题“家族累积说”,故本文侧重于探讨新红学关于《红楼梦》版本问题的讨论,考察从残钞脂本到完整程本的演变轨迹。面对具有200多年接受史并在各个社会阶层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作品,我们应正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版本的整体客观存在,深入考察其折射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集体无意识”。面对百年红学所存在的“经学化”倾向,“回归文本”才是正确的研究方向选择。反思新红学问世后的百年历程,其目的在于展望新时代红学的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赵建忠(1963—),男,天津人,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红楼梦》研究。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之检讨与反思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文化史在学科建设、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暴露出理论讨论不足等问题。分阶段看,1980年代比较重视学科建设,通过创建专门性研究机构、编纂丛书、召开会议等形式,奠定了学科基础;1990年代,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学科建设的速度明显放缓;21世纪前20年,文化史研究蓬勃发展,但整体性研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40多年来,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所涉问题相当广泛,其中关于改良与革命、激进与保守的关系问题以及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探讨较具代表性。从学科理论看,如何深化文化史与唯物史观关系的研究,如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提出本土问题,以及重新理解文化、文化史及其与其他专史关系的研究,均有待加强。

[作者简介]张昭军(1970—),男,山东淄博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研究


中共建党纪念话语的百年变迁

——以“七一”建党纪念文本为分析重点



[摘 要]抗日战争以来每年“七一”尤其是逢十、逢五周年建党纪念日前后发表的建党纪念文本,相继推出“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革命话语、“进行三大改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建设话语与“实现三大飞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改革话语,建构了“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作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实现三次“伟大飞跃” 的宏大叙事;相继推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话语,建构“两个先锋队”“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的自身形象,推进从整风整党到“全面从严治党”的自我革命,展示了“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方位转换;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作者简介]俞祖华(1964—),男,浙江永康人,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1951—1966)

——以农村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实践为分析主线


[摘 要]从农村政治工作干部实践出发探讨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般认为,中国农村政治工作干部始设于1960年代的学习解放军运动。考诸历史,并非如此。新中国一经成立,中共就已着手建立相关制度以适应乡村社会治理新形势,并将设立农村基层政治工作干部提上议事日程。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设立政治工作干部是农业集体化的体制性需求,并经历了地方提出、中央推广的阶段,具有地区和发展程度的不平衡性,后又与人民军队政工制度相结合。开展农村基层政治工作形成了两个路径:一是依靠并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二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成立自上而下专门的农村政治工作系统,但最根本的仍然是党的基层组织。农村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思想认识、组织制度、人员素质等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等现象。

[作者简介]行龙(1958—),男,山西新绛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梁锐(1986—),女,山西榆社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主攻中国社会史。


【哲学天地】


“批判”到“被批判”:分析哲学

的发展历程



[摘 要]分析哲学兴起之初,弗雷格、摩尔、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主要代表人物对心理主义、唯心主义和整个形而上学传统发起了猛烈批判,并在批判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其方法论的新颖与活力。不过,在这场哲学运动的推进过程中,它也受到来自其他哲学思潮的强力批判。詹姆士、杜威、蒯因、塞拉斯和罗蒂等新老实用主义者均从不同角度对分析哲学发起了攻击。然而,除了外部批判之外,最终导致分析哲学走向衰落的还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

[作者简介]李国山(1965—),男,安徽寿县人,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及西方认识论研究。



论传统儒家的生存之“思”


[摘 要]思近似于思维,是心的活动。心主要为气质之心,能够思或思维。这种气质之心的活动便是一种气质活动。这种思之活动的功能是通,即思通。思通本义是指气质感应、扩充善气。到了理学时期,思通包含着气质感应和心理会通两层内涵。其中,心理会通是相对的气质之心与绝对的天理的统一,这种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便是超越。在这个超越过程中,气质人心转变为超越性道心。道心是成人的基础。思是人类的本质功能,使人从生物人走向真正的人类。

[作者简介]沈顺福(1967—),男,安徽安庆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李腾飞(1990—),男,山西太原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在读博士生,主攻儒家哲学。


“迂回”何以提供“进入”?


[摘 要]跨文化研究受制于研究者对异族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掌握程度、思维方式的熟悉程度等因素,而给其跨文化研究带来语义解释的偏颇、文献掌握的误差和深度理解的困惑。于连试图以在上下文中寻求“意义的迂回”的视角来寻求对中国文化的解释、“进入”的路径,是有其限度的。对那些并不同于“意义的迂回”的非对象性意象的审美感知,于连尚缺乏认知。要把“意义的迂回”的“迂回策略”延伸至非关联性的意象聚合的审美视域,审美意义上的“迂回”就一定要经过非对象化意象的中介才能提供诗意的“进入”——“文见于此,意生于彼”。这个“意生于彼”的“意”并不是“意义”,而是“意象”。而“意象”作为“精神形象概念”并不是像于连所言是中国文化所缺乏的,“意象”思维恰恰是贯串于中国传统美学艺术始终的具有超越性的“精神的世界”。

[作者简介]邹元江(1957—),男,山东泰安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美学与艺术美学研究。


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双重

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摘 要]作为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双重内涵,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都是与人相关的,这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概念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也是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是马克思的自在自然区别于抽象自然概念的重要方面。人化自然作为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核心,既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也透显着对人的约束和限制,这是马克思自然概念区别于其他自然概念的关键之处。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归宿,二者共同构成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完整内涵,并积极促成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现。

[作者简介]王伟(1980—),女,山东蒙阴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读博士生,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刘陆鹏(1955—),男,山东荣成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史学纵横】



陆路港口:清代张家口“港口”功能与

草原腹地市场的构建


[摘 要]有清一代,张家口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商贸城市。从陆路“港口”形成的区位条件、城市的港口功能和草原腹地市场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当时之张家口居于内地与草原市场的转口贸易中心地位,并与蒙地形成了相互依存的草原腹地市场,是具有“港口—腹地”模式特征的陆路港口型城市,并切实凸显了清代华北地区陆路型港口城市的主要特点。

[作者简介]肖红松(1971—),男,河北安平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经济史研究。

刘建哲(1986—),男,河北清苑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生,主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国有正统”:汉末地方大族废立皇帝

图谋之破产及其影响


[摘 要]东汉末,多次出现地方大族废立皇帝的图谋,如汉阳大族阎忠劝皇甫嵩废汉自立、冀州刺史王芬联合豪杰谋废汉灵帝和汝南袁绍谋废汉少帝等。其时废立皇帝图谋之出现,彰显了地方势力的崛起、中央威权的丧失和君臣关系的恶化,而图谋之屡屡破产,又反映出当时汉天子仍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国有正统”的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汉末地方大族废立皇帝图谋之破产,成为制约东汉帝国分裂的重要因素,并对曹操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一定影响。

[作者简介]王东洋(1977—),男,河南鹿邑人,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晚清国人自办报刊舆论功能的发轫与嬗变


[摘 要]综观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国人自办报刊的舆论功能并不是天然具备的,它产生并发展于晚清时期。晚清进步人士积极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推动实现新闻立法是中国近代国人办报办刊的基础,也是国人自办报刊舆论功能出现与完善的前提。晚清国人自办报刊舆论功能的实践与发展,则集中体现在其对报刊舆论功能的认识和研究当中。以上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晚清国人自办报刊舆论功能的演进轨迹。

[作者简介]董大伟(1986—),男,山西河津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新闻舆论史、媒体融合发展等研究。



【文学评论】


《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审美主体性

及其现代启示


[摘 要]在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长河中,《文心雕龙》闪耀着明亮而深刻的思想光辉,其创作论部分中的“神思”“物色”和“风骨”等范畴,涉及审美主客体关系、艺术构思、艺术风格等重要的理论问题,体现出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作者如何才能创造出“铸造灵魂”的优秀文学作品,如何真正成为“灵魂的工程师”,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中国古代虽无“审美主体性”的现代美学概念,但刘勰其实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到了审美主体性的重要作用。《文心雕龙》是一部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化宝库,探究其创作论中的审美主体性,对当今现实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意味着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视,乃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作者简介]张晶(1955—),男,吉林四平人,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研究。

韦丽斯(1995—),女,广西南宁人,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生,主攻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


令狐楚纂进《御览诗》“微旨”考


[摘 要]在唐代的唐诗选本中,唯《御览诗》系令狐楚奉诏编选,这一点与其他选本具有明显的不同。《御览诗》的编选宗旨,令狐楚未在选本的前言中加以说明,史书也无片言记载,故而后世评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万历年间的赵均针对《御览诗》选诗多情至之语不应纂进的观点,强调了采诗的社会功能;清初的何焯讥讽令狐楚所选诗歌鄙浅,且未选讥切时政的诗歌,殊为不当;明末清初的毛晋称令狐楚选诗“间易原题”,隐含“引嫌避讳之微旨”。本文结合唐代的诗风演变、唐宪宗的诗歌雅好、牛李党争以及令狐楚所处之环境等因素,分析令狐楚选诗“引嫌避讳”而又委婉寄托的审慎心态。

[作者简介]任文京(1955—),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编辑出版研究。


论金圣叹小说评点中“奇”的美学内涵

——以《水浒传》评点为例


[摘 要]在金圣叹对《水浒传》快意称奇的恣性评点中,反映出他对“奇”的审美追求。金圣叹对“奇”的论述体现在小说文字、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读者接受以及对作者才思笔力的体认等方面。他系统总结了小说“文法”理论,体现出叙事文体意识的自觉。他还对“奇”与“常”作了辩证分析,从读者接受上将“奇”从感官快慰提升到审美心理的层次,并通过“才子书”的定位沟通了文人与大众的审美趣味。在金圣叹的评点文字中,“奇”作为美学范畴得到了提升与雅化。

[作者简介]李晓彤(1987—),女,山东临清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编辑,主要从事学术评价、文艺学研究。



句式、构词、巧体:元曲文体本质性的三个层面

——《红楼梦十四支曲》的经验与启示


[摘 要]词曲之辨,自王骥德始。词与曲具有文体差异,曲之为曲首先归因于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历代词曲理论家多从意境、审美、风格等角度区分词曲文体,这种视角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从本质上看,不同文体即为不同的语言系统,有文体差别的诗、词、曲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差别。在由文体构成的各个语言系统中,独特的句式结构、用词特点、语言逻辑、篇章布局等规律组合出了具有显著差异的文体,这些词法、句法、章法是语言学语法研究的内容。本文受曹雪芹“自创北曲”启示,从句式、构词、巧体三个层面考辨元曲语言,分析曲文体内在的语法规则与结构规律,借此探求曲文体语法的叙事功能及其文体表演特性与舞台属性。元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元曲,主要反映元代语言实际。元曲语法与文体研究对汉语断代史、现代汉语语法发展以及北方方言的研究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徐霄(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主攻元明清文学与曲学。

杨栋(1954—),男,河北南宫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与中国古代曲学研究。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