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亲述:我是如何在职快速拿下三师资格的(司考、CPA、税务师)

发布于 2021-05-21 09:49 ,所属分类:司法考试学习资料

图一榕树扎根

在折腾几段实习后,自己明确了扎根于专业、深耕产业的发展方向。2016年12月,因机缘巧合来到深圳一家上市公司从事投资并购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涉及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等)、法律(民法、公司法、经济法等)及业务(行业研究、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工作很快就上手了。投资并购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在明确“理论+实操的发展方向下,对于工作与学习方面初步规划如下:业务方面的知识通过系统学习行业研究以及项目经验进行积累,法律跟财务知识最好能擅长一块,才能在专业领域有安身立命之本。

在评估过工作量及实际需求后(有投资或者并购项目时会比较忙),决定先考司法考试(18年后改革为法考),以法律作为专业基础打底,后面再补上财务知识。

主要考试经历:2017年在职通过司法考试、CPA的经济法及战略;2018年滑铁卢,仅通过CPA审计;2019年低分飘过CPA会计及税法,税务师的税一、税二及财务与会计;2020年通过CPA财管,税务师的涉税实务及涉税法律。2021年3月通过上交所董秘考试,目前正在准备CPA综合阶段。

下面将结合个人的经历,分别从司法考试、CPA与税务师谈谈考试特点、培训机构及老师推荐、复习建议等。

二、我的备考经历

1、司法考试

备考时间2017年4月~9月,有项目需要加班时就加班,平常工作日从20:00复习到23:30,周末复习8个小时左右。司考压力大,全身心备考很最重要。

培训机构:以瑞达为主,辅以厚大,视频课程都是官网免费的,课程就是强化讲义+精粹+真题

老师推荐:民法(钟秀勇)、刑法(刘凤科)、民诉(郭翔)、刑诉(左宁)、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徐金桂)、三国法(杨帆)、商经(鄢梦萱)、理论法(白斌)。个人比较推荐的有:实体法三巨头钟秀勇、刘凤科、徐金桂,以及三国法女神杨帆,其他课程及老师感觉差异不是特别明显。

考试成绩390(卷一至卷三299分,卷四主观题91分,360分为A证分数线)。个人感觉主观题还是要难很多,潜意识能做对与把理由能够系统阐述出来的难度完成不一样。法考改革后,还是能减轻不少考生的复习压力。

司法考试与CPA对比从考试难度来看,司法考试相当于一次性通过三门CPA的难度(经济+税法+会计/审计/财管),CPA好在可以分年备考(用时间来换空间),各有各的难度。

拿证时间(性价比)角度,如果不是从事审计、财务或者会计等方面工作的,但也想拥有高含量的证书,建议直接上法考,做好4-5个月的充分复习准备,快的话能在一年内拿到证书(慢的话,也能在两年内拿下,时间远短于CPA)。

备考建议:法考内容繁多,短期内大脑会泵入大量知识,备考压力相当大!建议零基础跟着瑞达、厚大这种老牌培训机构充分准备(4-5个月)以尽可能提高通过率。

少看一些网上大神说的非法本零基础三个月在职过法考的经验贴,真实案例肯定是有的,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就属于在过于不过的边缘疯狂试探,何苦呢!复习尽可能充分一点,确保能通过才是最稳妥的方式。

2、CPA考试

图三CPA专业阶段合格证

备考时间

(1)2017年9月下旬~10月中旬,考完司法考试后,离CPA考试就3个星期时间。工作日从20:00复习到24:00,周末及国庆4天每天复习9个小时左右,主要复习CPA的经济法与战略两门,最后都以接近70分的成绩通过了(当时觉得CPA难度也不过如此)。

(2)2018年4月-10月,准备CPA剩余四科(会计、审计、税法、财管),会计在4月之前也学习过一段时间。复习时间工作日从20:00复习到24:00,周末每天复习8个小时左右(临近考试前两个月的复习效率比较高,之前的备考效率低)。最后好几门都是55分以上,只过了一门审计(中注协爸爸分分钟教做人)。

(3)2019年5月-10月,因忙于子公司融资,经常需要出去路演以及与投资人沟通,只准备了CPA的会计与税法。优先保证工作,最后两门都是低分飘过(复习的状态也远不如前两年)。

(4)2020年6-10月,准备CPA最后一门财管(永远的神)。复习时间肯定是充足的,按照75分的标准去准备的,轻一刷了差不多两遍。考试之前还抱着虐下财管的心态,考试过程中被众多现金流题目给整蒙逼了,考完就觉得除非前面选择题得分40以上,否则就凉凉了……最后成绩出来惊险通过,现在想想都觉得心有余悸(怕的不是这次没通过,而是在这么充分的备考时间及复习程度下还考不过,明年该咋办?)。对于很多人来说,财管才是CPA考试中永远的神,难度出乎你想象,19年及20年的财管让很多考生都轮回了,复习压力不亚于司考。

培训机构及老师推荐:以东奥为主,主要选择老师。

专业阶段会计(东奥-张敬富)、审计(斯尔教育-金鑫松、东奥-凌紫琦)、税法(东奥-凌紫琦(20年讲,21年不讲了),张泉春-东奥)、财管(郑晓博)、经济法(郭守杰)、战略(征鸿)。

个人强烈推荐的是审计双雄-金鑫松和凌紫琦,财管郑晓博及税法凌紫琦,其他老师可根据推荐的进行对比,选择适合自己的。

综合阶段:卷一(会计、审计、税法)基础差推荐金鑫松-斯尔教育(直播方式,进度比较慢,但押题很厉害),基础好的推荐张松-东奥;卷二(财管、经济法、战略),推荐杭建平-中华。复习资料主要就是网课及配套讲义+彩云笔记(有四本纸质版及社群答疑服务)。

复习资料:培训机构的课程及讲义(纸质打印或者iPad看都行)+东奥的轻松过关一+历年真题(分章节及分年的,BT学院整理的资料还可以)+椰子笔记(会计、税法)+机考模拟系统。财管郑晓博整理的令狐笔记串讲班(讲义中也有配套练习题)的资料特别好,3天左右可以复习一轮。

条件允许的,可以报考培训机构。此外,脆皮熊论坛上也有很多免费的资源,但不要过多沉迷于资料。

备考建议

首先是要决定到底要不要考的问题。

CPA考试的备考周期长、淘汰率相当之高,考试实施了近30年,通过综合阶段的人数仍然不足30万人。在校学生如果想考的话,就争取在校期间通过大部分科目;在职备考CPA的机会成本较高,尤其是成家立业之后需要承担更大的家庭责任,需要慎重作出报考的决定(最好也能取得家庭的支持)。

每个人的时间跟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不太建议盲目考证。如果是从事审计工作的,CPA是很难绕过去的证书;如果是从事财务或者会计、投资等工作的,可以考虑中级会计+税务师+CPA(时间跟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对于非从事这块且工作也不怎么能用到的,建议慎重作出决定。

其次才是怎么能快速通过CPA考试的问题。

要客观认识到CPA考试的难度。CPA专业阶段有6门,根据中注协公开披露的数据进行估算,平均每科通过率为8%左右(通过科目人次/报考科目人次),其难度是客观存在的(2019年专业阶段报考人数169.12万人,一次性通过CPA的仅为217人,万里挑一;要尊重客观事实与统计数据,建议看下中注协发布的2018年度及2019年度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分析报告》)。

CPA备考周期远比司法考试要长,专业阶段通常需要3-5年时间。不要高估自己的实力,更不要低估CPA的难度,尤其会计、财管、审计等科目,实际通过率更低,现在想起自己专业阶段财管的经历还心有余悸,中注协分分钟教做人。

CPA单科学习难度大、通过率低,通过CPA最快的方式不是一次性报考六科(通过率为万分之一左右),而是曾国藩湘军的策略“结硬寨、打呆仗”,“报一科、过一科”。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全职/在职,事务所工作、学历、专业等)报考2-3门比较稳妥(如会计、财管、审计这几科难度较大之一,搭配1-2门税法、战略、经济法等)。同样是每科充分复习,以尽可能提高通过的概率。

此外,如果时间实在不够,又想冲刺多科,建议快速过一遍课程+多刷真题+冲刺或者串讲讲义多记忆,也是有一定概率通过的。

3、税务师

图四税务师合格证

税务师分税法一、税法二(这两科与CPA税法的重合度很高)、涉税服务实务、涉税服务相关法律及财务与会计五科。如果没有CPA税法、会计等科目或者中级会计的基础,学习难度并不低,只是考试形式与计分规则比较友好(除涉税实务外,其他科目全部为选择题,且多选题少选也得分),因此通过率相对要高很多。

复习时间2019年11月,在职复习一个星期,通过税务师的税一、税二以及财务与会计三科;2020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在职复习三个星期,通过税务师的涉税实务、涉税法律(飘过)。

报考建议

报考了CPA税法的可以同时报考税务师的税一、税二与涉税实务,熟悉下税务师的真题及知识点,是比较容易通过考试的。

税务师中的财务与会计与中级会计以及CPA的会计、财务管理有关联,因此可以在上述考试的基础上再复习税务师

税务师中的涉税法律与CPA及中级会计的经济法有关关联,但还是需要花多一点时间复习,知识量也挺大的,考得也很杂。

培训机构及老师推荐:以东奥为主,辅以中华,BT学院的资料还可以;主要就是老师的讲义+真题

税一、税二(凌紫琦-东奥,通俗易懂加各种计算套路图总结,给身边的朋友推荐后反馈都不错;有CPA税法基础的话,可以不再听税务师的课程)、涉税实务(奚卫华-中华)、涉税法律(陈小球-东奥),没有特别推荐的科目可以下东奥的老师。

BT学院在税务师方面的资料整理得不错,尤其是分章节跟知识点的真题。

三师(法考、CPA、税务师)内容繁多、考试压力大,在职备考坚持下来很不容易,真是人生的一场修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复习环境(如争取家庭的支持,少承担点家务;住在公司附近;临近考试前2-3个月尽可能减少社交活动;考试前一周最好能请几天假等)。

三师并不一定能短期内直接带来经济价值(如升职加薪、奖金等)。但凡职业高手,始学于知识,悟道于实践。通过三师的学习,有利于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结合工作中的项目实践,在理解事务的本质上能更有穿透力,底蕴的厚度决定了事业的高度。

以上就是我在职备考三师的感悟,希望能与各位考友共勉。
以上经验分享为真人真事,作者目前供职于某上市公司投资部。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