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世界外国语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发布于 2021-11-07 22:47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政策|阅读|作文|方法|资料

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外国语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默写。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___,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3)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5)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

二、对比阅读

2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甲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姓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下列对两段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初极狭”暗示了桃花源的位置隐秘。

B乙文中“太守醉”的原因是“饮少辄醉”。

C乙文中“众宾欢”是陶醉于太守宴上的美食美酒和雅乐游戏。

D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表达出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5两篇文章的时间跨度从晋到宋,从两段选文中我们看到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社会状态却有着共性,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已。”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注]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術州路总管。②縣(yáo):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谓二三子曰_____________

②白侯之贤_____________

2对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白侯观察其中的奸诈,用田地来平定赋税之事,全州百姓都服从他的治理。

B白侯明察其中的奸诈,用田地来平定赋税之事,全州百姓都佩服他做事公平

C白侯观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决定赋税,全州百姓都服从他的治理。

D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决定赋税,全州百姓都佩服他做事公平。

3请在下面的横线处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概括白侯之贤。

察奸明,定赋平,衢人____________之;律己_______________”,驭吏_______________,天子嘉之。

四、现代文阅读

不动笔不读书

张明

①谈到读书,人们总结有不少重要经验,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动口不如勤动手”等。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机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结,皆如雨珠落大海矣!”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环节;_______________读书不做笔记,书籍中许许多多的妙处和闪光点,_______________如同而珠落入大海般,在没有被人吸收、滋润就瞬间消失得无踪无了。

②读书动笔能加深记忆。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晋朝的左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地方都挂上纸笔,边读边想,看到或想到好的思想、语句就随时记下来。日积月累,这些笔记便成为他创作中取之不竭的财富。后来,他写出了轰动洛阳的名著《三都赋》,人们竟相传抄,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大多人都认为钱钟书是过目不忘的天オ,他的夫人杨绛解释说:“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多,也不易遗忘。”

③读书动笔促熟读精思。读书学习不做笔记,拿孔子的话说,就是“罔”——“学而不思则罔”,用现在的话说,就叫“白搭”。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时常只是简单翻阅的“浅读”,没看两页书就要翻看手机一两次,何谈深学细思?通过记笔记这种方式可以强行将注意力集中到读书上,逼着我们聚精会神、埋头读书,边写边思索。古今中外,凡是学问上乘之士,凡有功载千秋之人,大多留下一些笔记实录,以供后人参考学习、借鉴提高。

④读书动笔助学以致用。其实,随手记录是一种“藏往以蓄知”的主要手段,培养概括和叙述原文精神的能力,把随时产生的创造性思想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日有积焉,月有汇焉,久之又久,充满流动,然后,发为文辞,浩乎沛然,将有不自识其所以者矣”。在不经意间,便会发现自己犹如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提起笔来便能左右逢源。读书笔记还能在实际中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放果,让每一个人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

⑤阅读就像是在人们心灵深处装了一部发动机,那些对书籍不感兴趣的人,或“忙得没有功夫看书”的人,终会被时代所淘汰。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当“不动笔墨不读书”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积小成大,积少成多,人生便多了一条迈向成功的捷径。

(节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4填入第①段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因为……所以……

B即使……也……

C不但……而且……

D如果……就……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④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提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接着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又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②③④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以下这段文字适合放在文章哪一段中?请阐述理由。

像毛主席的读书笔记,就成为我们共产党人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献,人们可以从中体悟到伟人的深邃思想和高远视角。

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背影

吴钓尧

①孩子,我想起你的“四脚兽”时代。你十个多月时,你妈妈出公差,我把你托给楼下的余妈妈照看。我把你送到她家,看到余妈妈摆弄满桌子的玩具,吸引你注意。你看到五颜六色的玩具,咿呀呀地扭着小腰、伸出小手去抓。余妈妈偷偷转身,努起嘴、皱着双眉,那表情任谁看了,都知道她正努力调动脸部所有肌肉,催促我“走、走,赶快走”。孩子,我走得急,仿佛余妈妈的表情真的挤出声音了。

②我回到七楼家里,望了眼楼下庭院。你一定不知道,你跟我的距离只有短短半分钟,我却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把思绪转回写作计划。傍晚,我到余妈妈家接你,余妈妈正在厨房忙碌,上午吸引你注意的玩具散落一地,已无法提起你的兴趣。你坐在客厅深处,灯光稀微。你四处张望,欲哭的表情里满是孤独、失望。你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飞驰的豹朝我奔过来。两只手掌,一前一后,嗒嗒嗒地,声势与速度同等威猛。

③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

④孩子,我离开你之前,当然偷偷瞄你。你当时被玩具吸引,没有回头。我很好奇若你玩腻之后,会怎样搜寻我的背影。这让我想到我母亲。

⑤孩子,我很少与你说,小时候我也曾跟你一样,搜寻爸爸妈妈的背影。有一次妈妈带我进城,我们到了堂姐的冰果店。我喜欢冰果店中陈列在玻璃后形形色色的冰品。我贪吃刨冰,沉迷在甜香中,压根忘了妈妈什么时候不在了。堂姐促狭地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我慌慌张张,四处搜寻不到妈妈,竟相信了堂姐的话,凶猛地哭了。孩子当时我相信妈妈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你相信,我的胸膛是你永远的操场。孩子,你年岁渐长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

⑥下回,凝望妈妈的背影时,我已经是“男人”了。

⑦高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军人。

⑧新兵训练中,“五百米障碍”是最大的考验。它的项目有快跑、爬竿、跳壕沟爬矮墙、持枪創匐前进、通过低矮的铁丝网。一次操练,看见身高一米九的大个子,攀爬两公尺高的“矮墙”,竟蹬不过去,一米六多的矮个,反而飞跃而过。我和战友不禁窃笑。等轮到自己上阵,正式戴上钢盔、系上腰带、背上枪,通过“五百米障碍”时却在“矮墙”前手软脚重过不了关。

⑨当时,每逢假日,妈妈会不顾舟车劳顿来看我,她带来零食,看着我狼吞虎咽。我常想,当时妈妈的心中,必定是两难,__________________。

⑩每次分别,我都目送妈妈走上交通车,凝望微胖的妈妈蹒跚上车的背彩。车子开动了,我看见妈妈频频挥手,好像在说,别送了,回去吧。

⑪孩子,交通车离开以后,我没有回到营舍,而是来到五百米障碍场苦练。先持装备爬竿,再战矮墙,我一次一次地挑战它。几天后,测验成绩出色,我望着妈妈上车的地方,喘着粗气说:“妈妈,我做到了!”

⑫孩子,那一刻我的心情,多么像你,豹一般的四脚兽,快速奔向我。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选自《读者》2017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煨(wēi):用微火慢慢地煮。

9①段中“四脚兽”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小时候,被堂姐捉弄,以为妈妈不要“我”了而大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请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⑨段横线处补写出妈妈“两难”的心理。

13结合全文,分析第⑫段的作用。

五、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谣言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这些谣言加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甚至引起民众恐慌。为此,某班开展“舌尖上的谣言,止于你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材料二:

上周,赵硕同学看到她小姨又转发了一篇文章,说什么“拉面里添加了强碱性的蓬灰,用以增加面的弹性,具有致癌性”。她就对小姨说:“蓬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面团的酸度,比食用碱的效果还好,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她还劝说小姨要辨明真假再转发,但小姨坚持说:“宁可相信‘蓬灰致癌’是真的,不就是少吃几碗面嘛!”赵硕发现,像小姨这样轻信谣言的大有人在。

材料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近日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班上同学特别搜集了这样5个:

①柿子和酸奶同吃致死

②打针西瓜致人中毒

③笔直黄瓜不正常

④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

⑤猪肉、樱桃、大盘鸡等感染H7N9

14研读以上材料,请从食品谣言的传播途径、语言特点、食品门类等方面写出两点探究结果。

15以下哪一句俗语能体现“小姨”这样的人转发此类信息时的心理( )

A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B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C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D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16怎样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人们吃得放心?请你提出两点建议。

六、作文

17题目:我想唱给你听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直挂云帆济沧海寄书长不达东风无力百花残万钟于我何加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详解】

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帆、济沧海、寄、达、残、焉、悲”等字词的书写。

2

1桃花源记欧阳修

2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宾客们有时站立有时坐下,大声喧闹的场景是宾客们在尽情欢乐。

3A

4世外桃源与民同乐

5安居乐业,民风淳朴。

【分析】

1

本题考查作品文学常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甲文节选自《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由“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和“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乙文节选自《醉翁亭记》,《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2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坐:有时站立有时坐下;喧哗:大声喧闹;欢:欢乐。

3

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理解。

A.“初极狭”是形容桃花源入口最开始非常狭窄,这正是桃花源位置隐蔽的体现,所以本项正确;

B.联系选文“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知,太守与民同乐,他是为这众宾客欢乐的情景而陶醉,所以本项表述有误;

C.联系选文“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和“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可知,“众宾欢”并不仅仅是因为这美食美酒和雅乐游戏,还因为这是太守设宴,与众宾客们同赏这山林美景,同享这自然的美酒美食,可以酣畅尽兴的与太守同乐。所以本项表述有误;

D.《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归隐田园时所作,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醉翁亭记》是欧阳修遭遇贬谪时所写的山水游记,作者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所以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A

4

本题考查成语填空。

分析甲文,《桃花源记》一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陶渊明心中的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几句通过对桃花源的和平安宁、自由平等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所以,“陶渊明志寄”指的是陶渊明将他的人生志向和追求,应当是寄托在“世外桃源”;分析乙文,由“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欧阳修与众宾客酣畅玩乐,同醉于这山林景色,也同醉于尽兴的宴会场面,所以可填空“与民同乐”。

5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品读文章,由甲文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乙文的“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可知,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社会理想确实都有着共性,他们都希望百姓们能够生活幸福和乐、安居乐业;由甲文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的“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知,百姓们生活怡然自得、民风淳朴自然也是文人士大夫心中的社会理想追求。

【点睛】

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节选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3

1回头看确实

2D

3服(赞)

【分析】

1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回头对几个儿子说。顾,回头看。

②句意:白侯的确很有德行才能啊。信,确实。

2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察,明察;其,代词,指富豪;奸,奸诈;以,根据;服,佩服;其,他;平,公平。故译为: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决定赋税,全州百姓都佩服他做事公平。故选D

3

考查筛选信息。

第一空:根据“盛称其守白侯之贤”可得:称,即“赞”。或根据“一州服其平”可得:服。

第二空:根据“侯清约甚”可得:清。意为“清廉”。

第三空:根据“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可得:严。他手下的官吏们只听白侯的判断,不敢私自做决断。

【点睛】

译文:

三衢的沈持正,赞美他们的太守白侯有德行有才能。我问他:“白侯定的赋税徭役怎么样?”他回答说:“富豪擅长逃避徭役,徭役大多摊在贫民身上。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的人都佩服他做事公平。”“白侯要求自己如何呢?”他说:“白侯非常清廉节俭,除了喝衢水外,不烦劳衢州百姓任何东西。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白侯管理胥吏怎么样?”他说:“胥吏抱着案卷站在他身边,只听白侯的裁决,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思上报下达案件。上一年的春天,皇上嘉奖了他,衢州人都为白侯感到光荣。”我问完,回头对几个儿子说:“以前我听兰溪的吴德基就这么说,现在持正又赞美白侯的德行才能。白侯的确很有德行才能啊。”

4D

5读书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环节。

6读书动笔助学以致用随手记录是一种“藏往以蓄知”的主要手段读书笔记还能在实际中起到去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7②段论证了读书动笔能加深记忆,第③段论证了读书动笔促熟读精思,第④段论证了读书动笔助学以致用,②③④段从加深记忆到学以致用,运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所以不能调换。

8适合放在第③段,论证了毛主席的读书笔记,让后人体悟到思想的视角,这段可以作为第三段的事实论据,具体有力论证第三段读书动笔促熟读精思这一论点。照应了古今中外凡是学问上乘之士,大多留下一些笔记实录。

【解析】

4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

“读书不做笔记,书籍中许许多多的妙处和闪光点”此句体现书籍中的妙处很多,需要做笔记;“如同而珠落入大海般,在没有被人吸收、滋润就瞬间消失得无踪无了”假如不做笔记,就会出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现象;联系前文“机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结,皆如雨珠落大海矣”可知前后句为假设关系,应用关联词“如果……就……”;故选D

5

本题考查文段中心论点的判断。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段落开头、段落中间、段落结尾,或是需要通读全文,自己总结概括。

根据题目“不动笔不读书”可知本文围绕“读书”这一论题展开;第①段通过引用《文史通义》中的“机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结,皆如雨珠落大海矣”运用道理论据,道理论证法,论述读书不做笔记容易忘记书中内容这一消极影响,从而阐明自己的观点“读书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环节”,即中心论点。

6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为论点服务,应找到每句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④段首句“读书动笔助学以致用”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接下来,通过引用“日有积焉,月有汇焉,久之又久,充满流动,然后,发为文辞,浩乎沛然,将有不自识其所以者矣”运用道理论据,道理论证法,论述知识通过日积月累,才能融会贯通;而做到此的方法正是随手记录“藏往以蓄知”;通过“在不经意间,便会发现自己犹如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提起笔来便能左右逢源。读书笔记还能在实际中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放果,让每一个人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从实际出发,论述积累量变最后达到质变,论述读书动笔有助于在实际中起到去一反三,触类旁通。

7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结构。

初中阶段议论文的常用结构有:层进式,并列式,正反对比式、总分总式;根据议论文的具体内容论述不能调换的原因。

明确观点:不能调换;第②段首句“读书动笔能加深记忆”点明本段分论点,根据“晋朝的左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地方都挂上纸笔,边读边想……后来,他写出了轰动洛阳的名著《三都赋》”“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他读的书虽然多,也不易遗忘”可知,通过列举左思注重动笔加深记忆,写出洛阳的《三都赋》与钱钟书因常做笔记,读的书多却也不会遗忘的事例论述读书动笔有利于加深记忆;

③段首句“读书动笔促熟读精思”点明本段分论点,根据“学而不思则罔”可知,通过引用孔子名言,运用道理论据,道理论证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动笔有助于思考书中内涵;

④段首句“读书动笔助学以致用”点明本段分论点,根据“随手记录是一种‘藏往以蓄知’的主要手段”“日有积焉,月有汇焉,久之又久,充满流动,然后,发为文辞,浩乎沛然,将有不自识其所以者矣”通过论述,读书动笔不断积累,才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量变达到质变。

读书动笔最基础的作用就是加深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记忆的不断加深促进人的精思,最后才能达到融会贯通,论述的过程是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属于层进式结构,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8

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

本题判断论据放入第几段,首先要明确论据要表达的观点,再放入具体段落。

根据“像毛主席的读书笔记,就成为我们共产党人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献,人们可以从中体悟到伟人的深邃思想和高远视角”事实论据,主要讲的是毛泽东的读书笔记可以作为共产党人的学习文献,从笔记中体会其深邃思想;主要论述的观点是读书动笔促熟读精思;联系第③段“古今中外,凡是学问上乘之士,凡有功载千秋之人,大多留下一些笔记实录,以供后人参考学习、借鉴提高”可知:第③段同样强调前人的笔记实录对后人的重要意义,据此判断将此论据放入第③段。

9年幼还不能站起来行走的年纪。

10“我”把“你”托管在余妈妈家;“我”在新兵训练中苦练过关。

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孩子向我爬来的速度和声势的威猛,写出了孩子渴望回到爸爸身边的急切欣喜之情。

12妈妈既心疼我挨饿受累,又期盼我坚强独立。

13“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跨越人生的障碍,成为一个有担当、坚强独立的男人。以此回报母爱,让母亲感到欣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深爱。也表达了对孩子的期望和祝愿。

【分析】

9

本题考查对文章词语含义的理解。由第①段“你十个多月时”“你看到五颜六色的玩具,咿呀呀地扭着小腰、仲出小手去抓”和第②段“接着就如一头飞驰的豹朝我奔过来。两只手掌,一前一后,嗒嗒嗒地,声势与速度同等威猛”可知,其含义指:年幼还不能站起来行走的年纪。

10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文章第①至③段总结出第一件事,“我”由于工作原因无法照看孩子,送到邻居余妈妈家帮忙照看,去接孩子时,孩子的变化让“我”感触;第⑤段总结出第二件事,“我”年少时和母亲去城里,由于贪吃,被堂姐捉弄,找不到母亲,凶猛的哭了;第⑦至⑫段总结出第三件事,高中毕业后,“我”去当兵,在新兵训练中遇到困难,由于母亲的影响最终克服过关。据此回答即可。

11

本题考查赏析语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孩子”比喻成“一头奔驰的豹”,写出孩子奔向“我”的速度之快,形象地表达出了孩子想见到父亲的着急和兴奋。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完成此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人物和故事情节。上文第⑧段中“新兵训练中,‘五百米障碍’是最大的考验”提到新兵训练,这个时期是非常劳累艰苦的。母亲拿着零食来看“我”,“我”的表现为狼吞虎咽。母亲这个时候一定是非常心疼。但是如果不让“我”继续下去,“我”就不会有前途。据此分析填写出妈妈既心疼“我“又期盼“我”成长的“两难”心情即可。

13

本题考查对句段作用的分析。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已经站起来了”在此处的意思是已经长大了。说的是高中毕业后“我”去当兵,开始的时候有些项目有难度,“我”克服不了,由于母亲的影响,“我”刻苦练习,终于克服,成为一个有担当、坚强独立的人,“我”的成长,让“我”理解了母亲对“我”爱。“煨暖妈妈的背影”意思是成为妈妈的依靠。第⑫段的内容意味深长,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孩子用独立坚强的姿态回报父母的爱,是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看到的,孩子这样的成长让母亲高兴欣慰,作者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的长大,表达美好的期待与祝福。

14食品谣言的传播大多是通过网络;食品谣言涉及的食品门类大都是人们常吃爱吃的食物。

15B

16组织食品安全部门开展食品检查;在网络上进行辟谣。

【分析】

14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了解材料,根据题目的要求从传播途径、语言特点、食品门类等方面概括。结合材料一的图片,以及材料二提到的“赵硕同学看到她小姨又转发了一篇文章”,可知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朋友圈,即食品谣言的传播大多是通过网络;从材料二、三中给出的网络谣言的范例,可以看出其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夸大其辞,引起人们内心的恐慌;谣言涵盖了肉食、水果、饮料、蔬菜等多个食品门类,大都是人们常吃爱吃的食物。

15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俗语的运用。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小姨话语的基础上,小姨坚持说:“宁可相信‘蓬灰致癌’是真的,不就是少吃几碗面嘛!”由此可见小姨宁可相信这是真的,也不能去冒险,很明显表现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与B选项“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意思契合。此外,A选项前半句是说一个人的城府很深,后半句是说他死了之后仍然能对别人产生震慑,余威犹在;C选项是说宁可我对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对不起我;D选项是说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提建议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所提出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针对食品谣言的传播大多是通过网络,所以要及时地在网络上进行辟谣;针对谣言涵盖了肉食、水果、饮料、蔬菜等多个食品门类,大都是人们常吃爱吃的食物这一问题,就需要组织食品安全部门开展食品检查。

示例:①公开群众的事件真实信息;②针对网络谣言蔓延的汹涌势头,有关部门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出重拳、下猛药,大幅提高造谣、传谣者的违法违规成本,从根本上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

17参考作文:

我想唱给你听

每一段诗都是一寸光阴。

——题记

当历史的大门悠悠被叩响,诗人们携着一身傲骨,满腹才情迢迢而来,我想把他们在岁月里的起承转合唱给你听。

  听杜甫那一首长歌当哭,国破山河的悲凄在他的诗中被堆积,遥遥万里铁马的卢飞快的沙场在黄昏中已是尸横遍野,他悲百姓“苦饥寒”,他笑官兵“逐金丸”,他愤慨不平地唱,他抑扬顿挫地唱,他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诘问“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朴淳?”古诗印熨下时代的颠沛流离,古诗临摹下国家的山河岁月。

  听李白那一首荡气回肠,盛世烟花在他笔尖绽放,他的诗中天地浩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叹为观止,下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不羁。他让古诗包罗万象,奔走如脱缰野马,他让古诗浩荡生烟,俊逸如山水清风。古诗漂离出川泽的千变万化,古诗镌刻下一生的枯荣浮沉。

  听陶渊明那一首清新脱俗,古诗是他毅然远离官场时夜间出走的孑然背影,古诗是他处江湖之远念及官场时那洒脱的'手势。一招一势自成韵律,他把自己的寄情山水押韵,他让他的超然脱俗回环复沓。他留下芒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仄。他背上锄头与“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的闲适。古诗承载了一叶扁舟似的高洁操守,古诗也荡漾开来自然超脱的波纹。

  古诗它站在那里,翩翩公子,温润如玉,只待我们走上前侧耳倾听,听它的百转千回,听它的愁肠百结,听它的喜出望外,听它的乐不可支。

  它诉说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它低吟着“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的思量,它叩弦而歌,它拍案惊起。它,变幻莫测,只等我们卒读。

  当听到它的“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你是否泪凝于睫;当听到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是否会感同身受;当听到它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你是否会感慨万千。

  我想唱给你听,你是否领略了其中岁月的起承转合。

古诗,是一个时代的千古绝唱!

【详解】

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本作文题的关键字是“唱”,指歌唱。但这种“歌唱”并不能只理解为狭义的“唱歌曲”,也可以引申为歌颂、赞美。想唱的事物肯定是自己非常有感触的事物,“你”是一个“歌唱”或者“赞美”的对象。想唱的内容,可以是遇见某个人的某段美好回忆,可以是某件物品引起的闲情遐思,也可以是某处风景给我们留下的惊叹,还可以是某些古诗词句给人留下的无穷韵味。命题的主旨是让写作的人在无边辽阔的生活空间中去发现、思考生活中的美好,把这份美好“唱给”重要的人“听”。

第二,立意。写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渲染出“唱的内容或对象”对于自己的意义,或者是让自己欣赏到了某一幕美景,亦或是感受到了某种哲理,还可能是对某人某物有了新的认知等。如果是唱一首赞美之歌,那就要利用细腻的语言,将“想赞美的对象”的温情瞬间或片段生动地描绘出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也使情感抒发更加自然。诗意的语言可以让读者更觉亲切。最后再对这种“歌唱”进行情感升华,写出“你”给“我”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或者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力量,所以“我才会想唱给你听”。

第三,选材。文章的题材应该为记叙散文。不光要有诗意的语言,还要有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才能唱响“赞美”之歌。选材最好从实际生活中去探寻。比如,唱一首亲情的暖心之歌,书写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选择与经典书籍对话,奏响一段与书中人物的认知乐章;选择与风景相伴,将风景的美丽唱给读者听,谱写一曲动听的生命之歌;选择难忘的师生记忆,唱一首难忘师恩的赞歌。这篇作文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多件事。如果写多件事,可采用小标题或者分镜头的形式,能够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上海初中语文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