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如何『深度工作』不内耗?

发布于 2021-12-01 18:12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点击上方蓝字gongzhong号

这是小园的第110篇原创文章

挑战连续日更33/100天


最近在看《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被书中很多观点吸引。特别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了这篇3000字文章,分享给大家!



一、何为深度工作?


1922年,心理学家荣格在靠近苏黎世湖北岸一个名叫伯林根的村庄,建起了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房子,将其称作塔楼。


荣格会在早上7点钟起床,吃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在塔楼的私人办公室中度过两个小时不受打扰的写作时间。下午,他通常会冥想或在周围的乡村长时间漫步。塔楼里没有电,荣格会在晚上10点上床休息。


在《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的作者卡尔·纽波特看来,荣格此举是典型的“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指在没有干扰的专注下进行的工作,它可以把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深度工作的能力。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又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出深度工作的能力呢?今天就来一起聊聊深度工作的话题。




二、为什么要深度工作?


01
每天很忙却感觉到不到成就感?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多人陷入“忙盲茫”的状态中难以自拔,996,007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大家不禁感叹,“工作永远做不完,但不做不行啊,不做就意味着失去工作,失去收入!”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不得不练就一心多用的工作模式,同时处理不同的工作,并在不同工作中来回切换用脑。


一边写报告,一边盯着生怕领导或客户在群里@自己,一边又不时被周围同事的一句聊天所吸引......


02
每天忙碌,能转化为生产力吗?



《深度工作》的作者提到,类似长途商务旅行、会议、回复邮件、参加公关活动等等形式的“工作”,都叫做“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既不要求很高的认知水平,也不要求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它们操作简单,容易被复制和替代,价值有限。


也就是说,长期干这些浮浅工作会让人感觉每天很忙碌,但并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也无法产出有价值的成果。


那么,碎片化时代,究竟要如何训练大脑排除干扰、提高大脑深度思维能力,创造更多价值,不内耗自己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先了解多数人难以深度工作的原因。




三、为什么多数人难以深度工作?


01
人本能的想要选择从简单的开始做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最小阻力原则”,说的是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会本能地选择一个“最小阻力路径”,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


也就是说,当人们在选择工作时,总是从简单的工作开始,因为这些工作阻力最小。


如同,学生时代做题目,总是愿意从简单的题目开始,做作业时,总是愿意从喜欢的那门科目开始。


工作中回复一封电子邮件比准备一份述职报告简单得多,所以我们就会先回复电子邮件。


虽然明明知道,需要拿出一大块时间来准备述职报告,而且述职报告很重要,但是一收到邮件,还是忍不住点开看,马上回复。半天下来,报告可能还是一个字没写。


你可能会责怪自己,为什么明知道述职报告重要,为什么不先把重要的事情先做了,为什么总是不长记性地被看上去更简单的事儿(如回复邮件或回复)打乱节奏,但是第二天还这样。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根据最小阻力原则,回复邮件阻力更小,让人觉得轻松。这样下来,人们会不断重复去做简单的事儿,但是在那些需要花费时间并且产出高价值的事上就压缩了时间,甚至草草了事。时间长了,很多人就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价值。



02
多任务切换极大影响注意力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人们如果长时间在简单、低效、低价值的工作中切换,等到再回到重要工作时,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了。


因为人脑的注意力调控,并不像计算机进程调度那样简单。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 任务切换耗散


一个原因叫做任务切换耗散。就是说当我们同时处理两个任务时,人脑的认知能力会在两个任务的切换时消耗掉。


看上去是同时处理了两件事情,但是对于每件事情所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时要少得多。


也就是一边写方案,一边处理信息,这两件事分配到的注意力,事实上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要少得多。看似一心二用貌似时间上节省了,但其实却是另一种时间的浪费。



  • 任务混淆耗散


另一个原因叫任务混淆耗散。说的是人脑的认知从前一个任务切换到后一个任务之后,头脑中仍然会时不时地出现前一个任务的内容,这就会影响你进行第二个任务。


比如,你刚逛完网店买了件衣服,之后你开始准备加班写方案,当你刚切换任务时,你的头脑中仍然会出现刚才买衣服的记忆画面,而写方案这个事本身还需要你消耗特别多的脑力。


这样一来,因为任务切换,你的脑力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一点点消耗了。所以你就会感觉写方案这件事更难了。甚至可能就此放弃写方案,又回去刷网店了。



03
陷入忙碌证明自己有价值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忙碌代表生产力,只有忙碌才能有产出、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有些公司及上司也认为“不怕你忙,就怕你闲着。”哪个部门天天按时下班,就是部门领导管理无方,部门成员心思不在工作上。加班、开会成了努力工作的象征,每天大会小会成了有价值的表现。


比起留出大块时间全力以赴聚焦有价值的目标的滞后性反馈而言,似乎人们更倾向看得见的忙碌所带来的即时性反馈的成就感。


时间长了,就容易“陷入越忙碌越能干,完成的事越多,效率越高”的误区中。这样的错误理念容易让人们忽视“对事件本身难度以及事件带来的价值”的重视。




四、如何摆脱低效忙碌,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摆脱低效忙碌,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通过刻意练习,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


我总结了三个要点。


01
让自己拥有明确的目标




科学作家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Winifred Gallagher)专注报道注意力相关的话题已经 5年多了,她确认了一些令人不快的真理,其中就有一种理念说到——


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当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失去点时,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所以,始终拥有明确的目标,就可以把我们不断从各种干扰和各种肤浅工作中拖拽出来,提醒我们要盯住目标去行动,并将自己调整到深度工作的状态中,从而训练大脑排除干扰、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输出更多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价值。


(关于如何设定每天的工作目标,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将决定你90%的成功》、《如何让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卓有成效》)



02
通过番茄钟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



《全神贯注》一书中提到,当全神贯注占据了人们的感官器官,使人们可以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


工作中有大量分心之事,如果给了它们足够多的注意力,这些分心之事大多都会从你头脑所构建世界中榨取意义和重要价值。


如果你一直分心下去,你的大脑就会形成固定印象,认为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


有句话说的特别扎心,“你的世界是你所事物的产物,如果你在深度努力的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


所以,当你希望进入全神贯注状态时,不妨可以试试设定一个番茄钟,让自己静心专注25分钟,25分钟 后休息5分钟,至少先做到一个番茄钟。



03
打开五感,多感官协同




如今科技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例如参加一场会议或培训,各式录音笔,语音转文字的工具让人眼花缭乱,更有不少学员从上课第一分钟就拿起手机拍照,所见即所得,寄希望于把老师课堂讲的存下来,后续再慢慢抽出时间专门整理。但往往一回到家就把这个念头抛到脑后了。


我是一位特别喜欢记笔记的人,凡会议必记录,凡课程必笔记,凡读书必书评,我也曾经试过各种录音笔,但最后都放弃了,因为重听一遍录音的时间太久了,加上校对的过程太耗时,而且校对后长篇大论的文字稿仍需要进一步提炼。


科技怎能比人脑好用呢!所以,我的做法都是在会议和听课现场,边听边记录要点。


多数时间我会用把要点记录成思维导图,当场根据会议或课程要点,搭出框架,会议或课程结束,同步输出会议记录或课程笔记。


输出后再全面自己给自己讲一遍,给同事朋友讲一遍,卡壳的地方再去梳理一下。这样运用多感官的方式在我看来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深度工作的方式。



五、写在最后



商业作家埃里克.巴克将深度工作称之为“21世纪的超级力量”。


可见,深度工作非常重要,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必将取得成功。


点个在看,愿你也能够轻松拥有深度工作的能力。


欢迎你转发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也欢迎你留言,写下你与“深度工作”之间的故事。



我是小园,专注亲子时间管理

无论你是希望提升时间管理效能,还是希望探讨亲子教育,亦或者希望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和拖拉磨蹭、注意力不集中说再见,都可以联络我,预约我的1对1个案咨询


针对成人我还推出了60天线上时间管理行动营。带领成员用行动破局,拿结果说话。我的付费社群成员都是非常同频的伙伴们,群体场域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不少成员,已经互相支撑,一步步用行动靠近了自己的目标,并在拿结果的路上乐此不疲的前进着。


1对1个案咨询和60天线上时间管理行动营具体介绍请查看《服务指南 | 致每一位渴望蜕变的人》,欢迎你添加(18890507)联络我!



推荐阅读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行动指南

爱运动的孩子,幸福指数一定很高

父母的每一句话,都会变成孩子未来的模样

咨询手记|应对孩子磨蹭拖拉,根本不是吼盯催

你能拥有怎样的人生,其实早就注定了|职场午休怎么过

五种时间:重建人生秩序,开启高效2022

高效休息法:让你快速恢复精力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