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杂志】《俄罗斯文艺》2021年第2期目录及论文摘要

发布于 2021-05-11 17:24 ,所属分类:论文学习资料大全

期刊简介

《俄罗斯文艺》创刊于1980年,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创刊以来,《俄罗斯文艺》秉承为教育、科研服务的原则,在学术界一直享有较高声誉,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认定的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俄罗斯文艺》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是俄罗斯境外唯一一种以译介研究俄罗斯文学艺术为宗旨的专业学术期刊。历任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都对《俄罗斯文艺》作出高度评价。本刊目前为季刊,主要栏目有:学术前沿、评论、符号学、俄罗斯思想讲座、中俄人文比较研究等。




“俄罗斯理念”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晚期作品中的意义(《少年》《作家日记》)

伊·叶甫兰皮耶夫1张百春2

1. 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2.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根据普希金演说和长篇小说《少年》里韦尔希洛夫的论述可以断定,在"俄罗斯理念"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思考的主要不是宗教内容,而是文化内容。作为俄罗斯在历史上的使命,"俄罗斯理念"的意义就是要保卫一个信念,即相信表达人的自我完善过程的文化和文化创造对人类的无限价值。


关键词:“俄罗斯理念”;真正的基督教;人的自我完善;文化;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俄罗斯哲学研究”(项目号是18ZDA018)的阶段性成果;

对抗沉沦: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永远的丈夫》中的隐性叙事进程

张变革1任晓舜2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2.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永远的丈夫》中存在着显现情节和两条隐性叙事进程。以复仇为主题的显性情节发展背后,并行存在着另外两条贯穿全文的隐性叙事进程,分别指向情夫和丈夫曲折的精神上升运动,成为作家隐蔽的表意轨道。在显性情节中,作为感情受害者的丈夫报复情夫,对后者发起各种心理折磨,成为丑陋凶狠的施虐者;在第一个隐性进程中,情夫因昔日荒淫的生活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而产生强烈的罪感,承受磨难并经受诱惑,显示出拒绝沉沦而不断上升的精神运动;在第二个隐性进程中,受害的丈夫通过对"顺从的人"和"凶狠的人"的拷问,完成了自我认知,回到他憧憬的道德生活中。两个隐性叙事进程相互补充,共同勾勒出主人公对抗沉沦的精神上升运动。三条并行的叙事运动既相互补充,又形成张力,共同揭示出小说的多重主题,指向不同读者,显示出小说文本丰富多层的内涵。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永远的丈夫;隐性叙事进程;


基金资助: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处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小说《永远的丈夫》的叙事学解读”(2019GS14ZD05)成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经费项目资助;




论《少年》中父子错位和“偶合家庭”现象的精神内因

万海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既是一部描述父与子主题的长篇小说,也是一篇关于少年阿尔卡季精神成长的别样《忏悔录》,更是一个书写"宗教与人生"思想的重要文本。从精神伦理的角度来看,小说中父子角色的错位和"偶合家庭"的现象,其产生的内在根源在于缺乏最基本的精神认同,即共同的道德规范和对上帝的敬畏。而且,从成长小说的词源学角度分析和对"宗教与人生"的思想书写的考察可见,《少年》重在彰显俄国东正教精神在失去与复得之间追寻与探求的思想史意义。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父子错位;“偶合家庭”;成长小说;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15ZDB092)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文本研究”(19BWW042)阶段性成果;


“时间的秘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时间分身”

张磊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间艺术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意义。小说中存有的"时间分身"即尘世时间与彼岸时间的并置共存,是作家时间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两种时间共存互补的辩证关系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独特的启示录思维密切相关,显示出作家在并置现象真实与想象真实的同时,更偏重揭示蕴涵理想可能的彼岸时间。这既延续了俄罗斯文化追求终极价值的传统记忆,更令其小说叙事获得了独特性——展现精神的可能性与未完成性。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时间分身;尘世时间;彼岸时间;启示录思维;


基金资助:安徽省2017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陀思妥耶夫斯基‘五经’的记忆书写”(项目号:AHSKY2017D53)的阶段性成果;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

俞航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美国内战之后,在南方兴起的以福克纳、托马斯·沃尔夫、弗兰纳里·奥康纳和卡森·麦卡勒斯为代表的作家群体书写南方共同体、建构南方身份的过程中受到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不同于西欧文明之斯拉夫特性的强调使美国南方作家在取得南方文学话语权过程中产生了共鸣。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宗教领域的洞察也与美国南方作家热衷于探讨形而上的维度相契合。而南方作家在艺术技巧层面的"怪诞"与陀氏审问人类灵魂时的"残酷"均曾受到一定程度的指责。他们共同表现了稳固社会秩序不断崩塌下人性的可塑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美国南方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研究;怪诞;


基金资助: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美斯拉夫学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批评研究”(20BWW029);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现代主体建构研究”(19XJC752001)的阶段性成果;


论《双重人格》中作为叙述策略的“凝视”

王可欣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格》中的"多声部对话",不仅表现为"声音",也体现为最为直观的"凝视"。"凝视"并不仅仅是单向地看,也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方式,它提供了主人公自我意识与外部世界的对话空间。小说中的"凝视",不只是一个对话与交流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构成了主人公主体建构、欲望呈现、社会规训过程的主要标志,主导着揭示主人公主体性的叙述逻辑。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双重人格》;“凝视”;叙述策略;


“一场伟大的争论”:从康·列昂季耶夫论“普希金演说”谈起

李筱逸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19世纪8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著名的"普希金演说",得到了广泛的赞扬与支持,但作家、思想家、政论家康·列昂季耶夫却持有不同意见。列昂季耶夫严格运用东正教的宗教思想体系,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观进行了尖锐的驳斥,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基督教的认识存在着功利、片面、主观等特点,信仰的是充满感伤色彩的"玫瑰色的基督教",讽刺他是"新式的基督教徒"。列昂季耶夫的观点虽有据可循,但显然失之偏颇,在当时的俄国思想界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诸多俄国思想家们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而持续的讨论,成为了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宗教意识"的形成与宗教哲学的复兴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甚至可以被称作是‘一场伟大的争论’。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昂季耶夫;“普希金演说”;基督教;


基金资助:国家留学基金委“201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708110228)资助;


大数据分析视角下的俄罗斯陀学(1844-2020)

刘娜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逐渐成为人文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将数据分析和人文研究结合起来,对研究对象进行数据化的思考和呈现,是学术史研究的新路径。自184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首次发表至今,俄苏陀学呈现出历史悠久、方法多样、成果颇丰的面貌,积累了数万条研究文献。本文尝试使用数据技术对俄苏陀学的发展轨迹、研究热点和代表学者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呈现,以期勾勒俄苏陀学发展的历程和面貌、特点和规律,并对陀学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


关键词:俄罗斯;陀学;大数据;可视化;


基金资助: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阐释研究”(编号:TJWWQN20-002)的阶段性成果;


雅辛娜长篇小说《我的孩子们》中的童话书写

陈方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童话书写是俄罗斯作家雅辛娜长篇新作《我的孩子们》中的一个突出手法,在小说的时空结构、情节线索和人物形象等方面均有体现。本文对《我的孩子们》中的童话书写展开分析,对现实时空和童话时空进行比较,童话文本和小说文本既融合又对抗的特征。童话书写作为这部小说的主要诗学手段,对作品整体风格的营造、作者思想的表达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叙述中,童话书写赋予作品以田园诗般的浪漫气息,大胆的幻想和超现实主义情节又赋予其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使这部作品成为一种"体裁的合成体"。雅辛娜用童话书写对现实进行抵抗,在童话书写中探索诗性精神的深层内核,以博大的悲悯和同情表现出宽泛意义上的普世情怀,呈现出一种超越苦难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我的孩子们》;童话书写;雅辛娜;


战争小说的诗意与严谨——论卡扎凯维奇的《星》

曾思艺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卡扎凯维奇的名作《星》是一部充满诗意的、结构严谨的战争小说,抒情色彩、象征手法、新颖别致、浪漫乐观、简洁生动是其诗意的体现,严谨则表现为精心安排事件和人物,使作品贯穿紧密,前后呼应,甚至还写出了战争局势的改变,或是人的改变。


关键词:战争小说;卡扎凯维奇;《星》;诗意;严谨;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苏联战争小说发展史》的系列论文之一,项目批准号:19FWWB014;


庸人爱国:再论《无望的逃离》主人公巴士马科夫的形象

盖建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摘要:在《无望的逃离》中,尤·波里亚科夫运用小说人物的"命运,情欲,迷误与醒悟"检视历史,通过铺陈"家庭故事",塑造了主人公巴士马科夫这个生动可信、极富特色的"知识分子-庸人"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寄寓着作家对现当代俄罗斯"家国同构"的双关思考与明确的现实关怀,是其通俗而严肃、流畅又深刻的小说艺术的出色例证。


关键词:《无望的逃离》;波里亚科夫;家庭小说;人物形象;


20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俄罗斯人形象

甘露张新木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俄罗斯人形象自19世纪末期开始便在法国文学中涌现,生成之初常常由于遥远的异域想象,而形成许多关于俄罗斯民族的刻板印象。20世纪开始,随着法俄两国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俄罗斯人形象在法国文学中的生成也变得愈发丰富,无论是十月革命前后对革命激情的寄托,还是在战后对人性的挖掘和对俄罗斯民族气质的欣赏,法国作家笔下的俄罗斯人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体现了俄罗斯民族进入法国文学视野后,从被丑化、歪曲和拒绝,到被理解、欣赏与接纳的过程。

关键词:20世纪;法国文学;俄罗斯人形象;演变;


政论或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日记》体裁辨析

马文颖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日记》的体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从《日记》发行开始,关于其政论性和文学性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本文从日记本身的体裁出发,探讨日记在19世纪与政论、文学的关系,并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70年代占据其创作中心地位的杂文的创作特点,结合巴赫金与《日记》的关系来探讨《日记》体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期梳理清楚《日记》体裁的动态变化,对《日记》体裁给出相对客观的判定。


关键词: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家日记;政论性;文学性;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日记》研究”(18CWW011)的阶段性成果;


重思《什么是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疑题

梁世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要:托尔斯泰艺术创作的价值已经成为共识,而他的艺术思想却不无争议。批评界多指责托氏只顾及艺术对道德内容的传达,而莫德等人认为这不过是种误读,在他们看来,《什么是艺术?》不独"内容",亦以"形式"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尺。不过,这一补足式的阐释仍未能忠实展现托氏运思的幽微之处。艺术评判标准在文章表层的论证话语中分属两个独立的维度,但在深层的意义结构中,又相互联结、彼此定义,由此废止这一区隔,此思路应和了托氏"整全"美学观的一贯表述。当思想家与艺术家的分离论及其暗含的褒贬臧否成为"托尔斯泰问题"的某种标准答案时,该美学观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种视角:当二者区分失效之时,才是我们最接近托尔斯泰的瞬间。


关键词:托尔斯泰;艺术论;美学观;自治论与工具论;道德主义;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舞会——以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为视角

郑晔许宏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

摘要:舞会作为俄罗斯贵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成为19世纪作家描绘的对象。文学中的舞会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空间,还具有自身的时间形式,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为研究该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文学作品中,舞会有着独特的功能,它是展现时代风貌的园地,演绎情感纠葛的场所,展示人物"相逢"的场地,呈现"考验"情节的处所,承载着再现社会与生活的重任。


关键词: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巴赫金;时空体;舞会;


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迭戈·里维拉的红色镜像——《人类在十字路口》的文化符号学解读

陈祥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墨西哥艺术家迭戈·里维拉的画作中不乏俄罗斯元素,洋溢着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理想。长期以来,学界对其作品的思想性研究较多,而往往忽视了文本的艺术性。本文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为研究方法,特别是借助"符号域"理论进行阐释,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文本意义的编码与解码、读者阐释的社会语境三方面,分析里维拉代表作《人类在十字路口》的文本意义再生机制。论文试图说明,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彼此相互融合与促进,由此期望学术界对其作品的艺术性投入更多和研究。


关键词:迭戈·里维拉;《人类在十字路口》;文化符号学;艺术性;


基金资助: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迭戈·里维拉与墨西哥共产主义运动研究”(2018SJA0225)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来源:本期摘要汇编摘自《俄罗斯文艺》2021年第2期。仅用于学术分享,原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发表刊物所有,俄罗斯文学研究动态编辑整理,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或修改。


彩蛋



可免费获取雅辛娜《我的孩子们》文原版电子图书


领取方式


1. gongzhong号


2. 后台回复关键字“彩蛋


3. 按提示操作领取。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