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用童话来学习提问策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附策略单元价值思考)

发布于 2021-08-31 10:03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1
文本教学解读
将安徒生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反复读过几遍后,我突然想,如果只讲第五粒豆子的故事,故事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首先,这个故事的开头大概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豆荚裂开了,几粒豌豆射了出来,飞向不同的方向,落到了不同的地方。其中,有一粒豌豆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结尾呢?当然是这样的——
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粉红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一粒豌豆,一位病床上的小女孩,一个生命照亮生命的温暖故事。
对了,故事的题目也要改一下,可以叫做《窗外的一粒豌豆》,或者其他合适的题目。
改了之后,与原文有怎样的区别呢?不仅仅是内容变化了,主题也变化了,不再是安徒生想要表达的了。还有,文体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个写实的故事,不再是一篇童话了。
这样的想法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至少对于我这个读者来说,很有意思。
别忘了,这个单元是用来学习在阅读时如何提问的。提问题,是一种十分常用的阅读策略。我就是在运用这一阅读策略来读这个童话故事。我的提问是富有创造性的,也是个性化的。不过,我的问题,可能不适合于四年级的学生。
回到课堂学习语境中来吧。但仍然不能单刀直入,开篇就谈怎么提问,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提问。日常生活中,阅读对象不同,阅读目的不同,问题产生的契机和产生的问题的指向也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有疑则问。疑问不仅与阅读对象、目的有关,还与阅读主体有关,排除知识背景的差异因素,对文字敏感的人,往往疑问更多——于无疑处生疑,有可能是敏锐,也有可能是想多了。这样看来,提问,可以看成是一种智慧——会用策略就是智慧。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前需要做一件事:针对提问策略了解学情。要让学生聊一聊:平时读书,喜欢提问题吗?会提问题吗?最好,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或者,结合话题,给学生一篇短文,让他们试着提提问题。为什么不直接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来做这件事呢?因为课文后面有四个现成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思路,导致呈现出来的结果不是真实的学情基础。
想象一下,学生阅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呢?针对课题,会有问题吗?针对五粒豆的不同“理想”和命运结果会有问题吗?针对某些词句会有问题吗?读完课文,针对整个故事会有问题吗?
好吧,我不知道,只有当学生将问题提出来了,答案才会明朗。
学生提出问题后,先别追问问题的分类和价值,教师先得判断一下: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这个很重要,这是学生的真实基础,兴趣所在,疑惑所在——给问题分类也好,区别问题的价值也好,都是针对语文学习而言的,并非针对生活阅读而言的——这一点,教师要看清楚。语文课堂上,问题的价值判断,是“功利性”的。
说了这么多,我解读文本本身了吗?基本没有,是在讨论“提问”策略的学习到底意味着什么。下面就直接来说说文本——借用我们学校的年轻老师马琳老师的解读,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对于安徒生,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可以说,他的故事陪伴我们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关于这个故事,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一粒豆。这就是我的开满了花的花园。”这个“花园”为安徒生带来了灵感,这个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在文章的开头,安徒生这样写道: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简单扼要。接下来的故事,便从五粒豆子的经历展开。而整篇文章给我带来最多震撼的,是“生命”的启示。
当五粒豌豆还在豆荚里时,“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这个时候的豌豆,认知是有局限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坐下去吗?”后来,豆荚被摘下,他们开始期待“被打开”,想要知道“谁会走得最远”。谁会走得最远,这其实是豌豆们的生命议题,当豆子爆开的那一刻,他们的生命之旅便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也开始了。当然,他们本身也是有想法的:有一粒想要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有一粒要直接飞进太阳里去,有两粒想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而最后一粒,随遇而安,“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最后,“曾经想飞到广大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而有点满足于现状的两粒豆子“也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但至少,他们还有点实际的用途,成为鸽子的美餐。“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却落到了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他觉得自己“胖得够美了”,“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看到这,不禁觉得这粒豌豆有点自高自大,从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最小的随遇而安的那颗豌豆,却飞进“一个长满了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去”,发芽、开花,更神奇的是,他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这粒豆子长得好极了,我也会好起来的;我能爬起来,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豌豆在向上生长,小女孩比以前愉快得多;豌豆开花了,小女孩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这是多么神奇的,生命的力量啊!安徒生将一粒豌豆的生命与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是如此温暖,使我们相信生命的奇迹并不遥远。这让我想到二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的《丑小鸭》,同样的歌颂善良,同样的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生命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价值,这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带给我的生命启示。
如果将马琳老师的解读与我的思考结合起来,大概可以对文本的学习价值厘得够清了。那就接着说说学习活动设计吧。

2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理解目标,交流学情
1、读懂“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对照导语页说说本单元课文学习的重点目标是什么。
2、交流对话:你读书时有提问题的习惯吗?一般会怎样提出问题?
3、快速阅读短文屠格涅夫的《麻雀》,自主提出问题,然后交流提出了几个问题。教师简单评价,用韩愈的“人生而非知之者,孰能无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板块二 自读课文,自主提问
1、自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一个怎样的故事;自读过程中如果产生了疑问,就将问题写在学习纸上。
初读课文,我提出的问题有:
1.
2.
3.
……
2、检查字词句学习情况。
(1)读一读:按照 僵硬 预感 揭晓 青苔 囚犯 窗框 洋溢(注意“框”的声调。)
(2)快速观察字形后听写“僵硬、预感、揭晓、洋溢”。
(3)出示下列句子,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
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粉红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3、借助课文题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4、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提出了哪些问题。
板块三 整理问题,初步分类
1、小组合作,将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整理成一张清单,注意相同的问题要合并。
2、讨论: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某个词句或段落内容提出的,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的。
3、问题展示分享,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判断一下自己是不是很会提问题。
4、梳理出希望进一步阅读思考、交流讨论的问题。
板块四 选择问题,细读内化
1、围绕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自读思考,然后交流自己的理解,相机练习朗读小豌豆给小女孩带来信心和希望的句段。
问题预设:(1)五粒豌豆中谁最了不起?为什么?(2)“它使女儿对生命产生了愉快的想象”中“愉快的想象”指的是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想象一下,那最后一粒豌豆成长开出的豌豆花,看见小女孩注视着自己,微笑着,心里会怎么想,用一两句话写下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3
提问策略单元价值思考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继三年级预测单元之后的第二个策略单元,安排学习的阅读策略是“提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可以说,编者编写这个单元,是花了一番功夫的。四篇课文,无论是阅读提示,还是课后思考题,不仅都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问方法来设计的,而且,四篇课文在发展学生提问能力上,是有层次地、递进地设计安排课后思考题的。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让学生读完课文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再在小组里一起梳理问题,根据泡泡里的提示整理问题清单。泡泡提示的作用,是在引导学生看看自己是不是既能针对课文局部内容提问,还能针对整篇文章提问,初次拓宽学生提问题的思路。第二篇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先引导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批注问题,在读完课文后再提出问题,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学习从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来提问,进一步拓宽了提问题的思路。第三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思考题引导的重点是甄别问题的价值,提高提问的质量。第四篇课文《蝴蝶的家》是对前面四篇课文学习中学到的提问策略进行综合性自主运用,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应用中养成提问思考的习惯,提高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这样看来,这个单元围绕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课文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编排有系统性,有设计感,应该能够保障学生熟练掌握“提问”策略,促进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和品质。
不可否认,如果按照教材的编写思路,一篇篇课文的学习,都主要围绕重点阅读训练要素——学习提问策略,一定会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提问题的价值,掌握提问题的陈述性知识(什么是问题和提问题)和程序性知识(怎样提问题和甄别、选择问题),同时隐含了相关策略性知识(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习得。但是,在使用教材时,有这样几三点需要教师深入思考——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学生有在阅读时提出问题的经验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既然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教学的起点应该在哪里?是不是应该在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开启目标更加适切的学习活动。至少,教师要针对学生阅读时自己一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进行一个前测,而不是直接进入教材单元第一篇课文的学习。前测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交流,也可以是用一篇短文,让学生自己阅读,读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开始阅读时、阅读过程中、读完后心中产生过哪些问题。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就喜欢不停地提问了;他们自己后来读绘本等故事,也会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一到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习课文,肯定不会都是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照样会有问题。只是,带有元认知性质的提问,学生可能还没有有意识地实践过。这个单元,学习价值的定位,我觉得应该是让学生以前阅读时自然状态的、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提问题”,提升为成为学生有意识的阅读策略。
如何判断“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
有阅读经验的读者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没有明确的、紧要的、功利性的阅读目的时读书,即使即时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意思没有影响,如果自己很感兴趣,仍然会想办法去寻找答案。这样的阅读活动,对于个人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那么,这里“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实针对的是“课堂”语境下的功利性明确的“课文阅读”,而不是社会生活实践中姿态多样的阅读。但是,我们知道,课堂上学习语文,学习阅读,是为生活打基础,最终应服务于生活的,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教师也应当负起责任来。我想,可以跟学生聊一聊这个话题——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课下去找答案——聊明白聊透了,对学习提问策略有好处,不会有坏处。
这个单元的课文只需要用来学习如何提问题和甄别、选择问题吗?
这是学习每一个策略单元都应该要捋清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提问题?为什么要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题?为什么要进行问题甄别和选择?为的是能更好地读懂文章,能从具体文章中学到更加适切的语文知识、表达方法、思维方式和获得启示、智慧等。所以,在学习提问策略的同时,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习得等,也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落实的策略,就是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融为一体。简单地讲,问题不能只止于提出来和进行甄别,一些重要的问题还需要通过进一步阅读文本找到答案,该欣赏、品味、积累的词句段,还是要功夫做到位。
关于统编版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单元的认识和使用,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统编版教材策略单元教学的五点思考和建议》,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我在小学教语文》当当、淘宝、京东均可购买


编辑&审稿| 刀客
合作联系:18514471276
我在小学教语文
谢谢阅读!
请随手点亮“在看”,写下留言!
有您鼓励,我们会更加努力!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