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钟海军 | 家里物事(外两篇)

发布于 2021-08-31 12:43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编者按: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体味烟火气息。开辟《阅读》栏目,选发这些作品,期许我们因文学而相遇,愿文学照亮生活。



作者简介:钟海军,休宁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休宁方言》《汉字趣话》《岁月有痕》和长篇小说《石屋坑》,特别对地方历史文化和方言研究有兴趣。



家里物事


钟海军

我很喜欢潘雨辰唱的那首《我想有个家》,尽管有些凄婉。但对“家”的感觉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家”是我们最想念的地方。家里的所有物事都寄托着我们的感情。
家里物事,最主要的是家具了。古徽州居民家中,家境稍好的一定家具齐全。光说厅堂。桌、椅、几、凳,摆放十分整齐。桌,因能围坐八人叫“八仙桌”。椅因有靠背叫“靠椅”。有的还有扶手,那叫“太师椅”。据说这种椅是秦桧的发明,秦桧是太师,所以有此名。有人家中还有一种或木制或藤绑的可坐可躺的椅,现在都叫“躺椅”,可休宁话都叫“挺椅”,休宁话是不说“躺”的。“几”有“茶几”和“长几”。“长几”位置在正中靠墙。上面中间放钟、左边放瓶、右边放镜,取“终身平静”之意。其实还有一对瓷“帽筒”。清代为官之家少不了,那是用来放官帽的。没人当官的也有样学样,放上一对。但用途就变了,一般用来放“火媒”。就是“火捻”,那是为抽烟准备的。用黄裱纸搓成一根根的,插在筒里。要抽烟了,随手抽出一根,点燃后明火吹灭即可点烟。抽“旱烟筒”、“水烟筒”都是必用的。因之也被叫做“火媒筒”。
“凳”分种类。有“长凳”“方凳”“园凳”;大的凳休宁也叫“板凳”,小的凳休宁叫“榻儿”。“榻”原意是一种床。古诗《孔雀东南飞》就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琉璃榻就是镶嵌琉璃的床。和“榻”有关的词有“下榻”,就是“入住”的意思。这出自一个典故。《后汉书·徐樨传》记载:陈蕃做太守时,一般不接待宾客,只有徐樨例外。而且专门设置了一张榻床,让来访的徐樨留宿。平时榻床都挂在墙上,徐樨来了才下下来。这便是“下榻”的由来。总之,榻还是床。另有一个词叫“榻凳”,这个词只见于《汉语大词典》,指床前踏脚的矮凳。休宁大户人家床前就有这个东西。这就与“凳”有关联了。休宁人把小凳叫“榻儿”应该源于此。但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步也不分大小了,一般的坐凳也有叫“榻儿”的,为有区别,所以特指小板凳就有了“滴滴榻儿”这个方言词。
过去,休宁人家还有一种类似方凳的凳,只是长了许多,3-4尺,小孩可以睡在上面。凳面一般由竹片制作。春天到了,还可以搬到室外,坐看春色满园。故叫“春凳”。《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以后,凤姐就指挥小丫头说:“你们还搀着走呢,都打成这样了,走得了吗?赶紧把带藤屉的春凳抬出来,抬着宝玉走。”可见春凳比较大,能躺下一个人。春凳这东西一般人家难得一见。
旧时,一般人家堂前还会有一个“火桶”,由木板制成,呈一立方体。桶内置一火盆,上有铁廉。用于“焋”一些热饭菜、也可用于熬粥和煨菜。靠近上方有一木栅,可供烘衣用。此物乃城里人家必备。
现在,大城市的人都喜欢吃火锅。有家连锁火锅店叫“海底捞”几乎各地都有,生意特别红火。休宁过去一般人家也有一个“火锅”,也叫“滚锅”。讲究点的都是铜制,非常精致。现在店里的火锅一般用电或煤气。休宁的旧式火锅烧的是精炭,休宁叫“银炭”。只是这东西只有过年过节才拿出来用。

“东西”与“物事”


钟海军

东、西是方位词。合在一起成“东西”。这个词涵盖的内容太广了,一切具体的、抽象的事物都可叫“东西”。天下万物都可称是“东西”,这是具体的。思想、主义、文化、学说,都可叫“东西”,这是抽象的。
为何用“东西”表示事物,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但均无确切依据。1987年版《辞源》说:“物产于四方,约言之曰东西,犹记四季而约言春秋。”应该是个权威的解释。《辞源》此解,是采用了道光重臣梁章钜的观点。当代著名学者戴望道也认为,“东西”是借代修辞,是以部分代替全体。物产来自东南西北中,如把物产称“东西南北中”,显然过于累赘,自是以“东西”来借代。(见《修辞学发凡》)好比以春秋代四季一般。
“东西”一词的出现,专家考证应在宋元时期。元后的白话小说中已大量出现。有人以为其实“东西”最早是称“动使”。北宋末期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把器物叫“动使”。而这个词更早在五代《五代会要》一书及以后的一些著作中就多次出现。“动使”与“东西”音相当接近,所以极有可能“东西”一词是“动使”演化而来。
然而,休宁话从不说“东西”,所有事物都以“物事”称之。物是具体的、事是抽象的,因此“物事”与“东西”是同义的。但是“物事”也是传承了古汉语。《东京梦华录》中《诸色杂卖》一卷已见“物事”一词。说明北宋“物事”和“东西”两词已开始并存。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四:“见一件物事抛将出来,却是一条软梯……是接引人进来的东西。”一句话中既用了“物事”,又用了“东西”。不过,“物事”出现比“东西”要更早。吴方言和闽南方言中就早有“物事”“物件”的词。而吴方言定型于唐,闽南方言定型更早于唐。只是后来“物事”的使用率逐年下降,“东西”的使用率反而逐渐上升。到近现代“物事”一词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休宁方言中却顽固地留存着、使用着,至今不说“东西”,只说“物事”。
休宁话常问“謟物?”就是“什么?”若问“謟物物事?”就是问“什么东西?”不过,“物事”一词,在休宁使用,词义范围有点缩小,基本是指具体的物,与“事”无关。“什么东西?”,休宁话会问是“謟物物事?”若问“什么事?”休宁话只会问“謟物事?”“物事”和“事”分得很清。休宁话“物事”可简称“物”。“什么东西?”也可说成“謟物物?”休宁人口语中“吃的物、着的物、用的物、嬉的物”中的“物”,就是“物事”省了个“事”。
“东西”即“物事”,也就是“物”。于是,就有了许多词:废物、怪物、食物、玩物、失物、饰物,等。这些词普通话常见。还有:好物、坏物、新物、旧物、破物、硬物、软物、方物、园物、甜物、酸物、老大物、滴滴物、便宜物、哈百物、干净物、遢邋物。这些便只有休宁方言才能听到。特别是骂人:除了“废物”与普通话相同,休宁话还有“懒物”“死物”“老物”“鬼物”“无聊物”“嫑面嘴个物”,“人”以“物”称,显然是不把人当人了。这些词中的“物”都可换做“物事”的,如“懒物事”、“怪物事”。
休宁话这些词,大都好理解。但有两个是需要解释一下的。
“老物”,休宁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使用年限太久远的东西。一把旧椅子,有人一看就知道“个是个老物”。还一个是斥责老人无用,相当于普通话骂老人是“老东西”。骂人是“老物”,在《晋书·后妃传》可找到一例:“帝曰:老物可憎,何烦出也!”。帝是司马懿。司马炎称帝后追认司马懿为宣帝。司马懿后来讨厌自己的夫人张氏,便常骂她是“老物”。
“失物”,在休宁人口中可不是“失物招领”的“失物”。休宁话说一个人是“失物”,相当于说是“坏物”“坏人”。“坏物”就是“坏东西”这好理解。但“失物”怎么就是“坏物”呢?休宁人讲礼仪,强调人“徛有徛相、坐有坐相;睏有睏相、吃有吃相”,否则就会被责之为“失相”,“失相”之人便是“失物”。“相”的引伸意义是道德品行,所以道德品质败坏的人都会被认作是“失物”。

子、糁、杆


钟海军

“子”,在这里是专指“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粒状物”。象棋有“棋子”、子弹叫“枪子”、算盘珠叫“算盘子”、路上有“石头子”。不过“算盘子”、“石头子”用休宁话,都会说成“算盘子儿”“石头子儿”。“子”有了儿化音。
“子”的这层意思,在休宁有两个特别的例子。
休宁很少见到冰雹,偶尔却会见到下“雪粒”。休宁叫“落雪子”。“雪子”不是冰雹,它是由雪花形成。雪花降落到中空气温略有升高,便有些融化。到低空气温陡降,便凝结成粒状。这便是休宁说的“雪子”。
休宁人上山砍柴,一般砍的都是小杂木。休宁话叫“柴子儿”。这里的“子”实际上并不符合上面说的“子”的意义,既不是块状又不是粒状,为何说是“柴子儿”让人不解。休宁人烧柴也用大的松木,锯成一个个圆筒,再用斧劈成一块块的木柴,垒在屋檐下,休宁叫“劈柴”。烧大灶一般用“劈柴”。过去休宁人加工茶叶烧的都是“劈柴”。“做柴”这个方言词,就是茶季之前准备好大量的“劈柴”。而烧小灶则都烧“柴子儿”。“柴子儿”是儿化音。“雪子”“柴子儿”不知还有什么地方也这样叫?
“糁”字,读sǎn,词典说是个方言词,专指“饭粒”。若读shēn,则是指磨成碎粒的谷类。读音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休宁小孩把饭粒掉饭桌上,是要受家长指责的“一桌个饭糁儿,快拜出来吃塌。”碗中还有饭粒就放下了,家长也会命令:“碗里个饭糁吃光净。”休宁把“饭粒”叫“饭糁儿”,也是个儿化音。稻子加工成大米,有时谷子尖端的谷嘴也搀和在大米之中,休宁人把它叫“米糁儿”,这是加工不细,只能叫“糙米”。一般人家做饭前是要把“稗子”“米糁儿”都择出来的。休宁人很仔细,晚上把炉灰掏出,都要细细查看,看看灰中还有没有“火粒”,休宁叫“火米儿”也叫“火糁儿”。生怕不小心“一糁火”引起一场火灾。至于前面说的“雪子”休宁也叫“雪糁儿”,“落雪子着”也说“落雪糁儿着”。“米糁儿”“火糁儿”“雪糁儿”与“饭糁儿”的“糁”,普通话发音会不同,但在休宁话中,发音都一个样了。
“杆”,原指细长的木头。“竹竿”其实也是“杆”,只是偏旁不同。过去“电线杆”都用木头,所以是“木”字旁,之后也有“水泥杆”“铁杆”,也就循之了。稍加留意,发现休宁话并不说“电线杆”“水泥杆”而叫“电线柱”“水泥柱”。“竹竿”则叫“竹笐”。以致晒衣服的木杆也叫成“木头笐”。做买卖离不开称,过去只分“盘称”“杆称”。只是休宁“杆秤”都叫“棒称”。是不是说休宁话拒绝这个“杆”字呢?显然不是。如休宁话把植物的茎都叫“杆”。严格地说是“秆”。稻草叫“稻秆”、玉米茎叫“苞芦秆”、高粱茎叫“芦穄秆”。特别是把人的前臂叫“手杆儿”、人的小腿叫“脚杆儿”。此时“杆”字被儿化了。姑娘长得瘦,休宁有个形容词就,说是“削瘦”,这还不够,还要比喻一下,说是“削瘦拉杆儿”。人瘦得像根杆子,这也太夸张了。
现在许多植物的茎都被人当菜蔬,且很受欢迎。“红苕秆儿”“南瓜藤秆儿”
“苋菜秆儿”“空心菜秆儿”“芹菜秆儿”。切点辣椒丝、豆腐干丝一起炒,确实很下饭。
“子”“糁”“杆”有时用儿化音,听起来要亲切许多。





审 核丨黄立华 程勇军 胡晓路 江婉琴 胡纯
编 辑丨胡 纯
投稿邮箱丨HSSZX2016@163.com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