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歪了2]正念不是心理师偷懒的工具:能有效改变的,请别轻易接纳
发布于 2021-05-21 12:55 ,所属分类:心理咨询师学习资料
“正念歪了”系列,旨在探讨正念实践中的问题。
目前应用广泛的正念/心理接纳技术,不仅被误解为包治百病的万金油,甚至成了一些心理咨询师偷懒的工具——所以本期将探讨心理接纳在咨询中的使用原则,以及接纳与改变的关系。


正念疗法在临床心理学界的流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对“心理接纳”(psychological acceptance)的强调——相比于传统认知行为疗法(CBT)强调改变或减少消极的思维和情绪,正念疗法强调接纳这些心理事件,改变它们的功能;并实现“接纳与改变的平衡”。这些也是所谓“第三代行为疗法”的重要特色(曾祥龙 等,2011)。
然而这种“接纳与改变的平衡”,在实践中却常常变成了滥用接纳。举个例子,某次硕士论文答辩,一位学生说用正念处理中学生考试焦虑。我问对方:“如果学生说,自己很担心考试失败、学习很差、找不到工作、最后饿死街头,你打算怎么处理?”我故意凸显了灾难化思维,让CBT呼之欲出,就想看看学生会不会整合;但也不知道学生是否是为了强调自己要做正念,居然告诉我去融合、把这些想法当作想法……Orz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我个人其实并不反对功能语境主义的哲学观点,但让我惊讶的是,似乎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虽然在哲学上,功能和内容确实是两回事;但在实践中,所有的功能都能脱离内容而改变吗?上文已经说了,思维的功能不只是引发情绪,更是用来指导生活。正念固然可以帮助人们放下无益的焦虑,更有效的生活;但关于考试或生活的不良认知,终究还是要影响生活。再者,我们确实可以用平静、接纳的心来面对生理的剧痛,这点我在密集禅修营中有体会(虽然只能保持几个瞬间)。但问题是,疼痛不仅是主观的苦乐,长期疼痛的折磨会对注意等功能造成影响。更简单的,我们也知道情绪不仅是主观体验,也会对我们的生理健康产生影响。(曾祥龙 等, 2012)
也就是说,心理接纳技术固然能改变一部分的心理功能,但还有很多功能是难以脱离内容的。有些搞正念的人只是片面强调,改变心理事件的无效努力,往往会带来压抑等问题;却忽视了另一方面:有效的努力可以改变内容,而且这种改变往往更加根本,毕竟痛苦都没了,还谈什么功能。诚然,对于特定的功能,究竟怎么改变更加有效,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曾祥龙 等, 2012)。可是如上文答辩的例子,很多明明能有效改变的典型问题,偏要用接纳去处理,这多少可以说是对接纳的滥用吧。而这背后,又牵扯出至少两方面的深层原因。


(图源网络)
曾祥龙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委员;
正念国际学刊MIFU编委。
本系列作为科普文,不再罗列具体文献。拓展阅读的中文文章如下:
曾祥龙, 刘翔平, 于是. (2011).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19(7), 1020-1026.
曾祥龙, 周瀚, 王晨悦, 刘翔平. (2012). 心理接纳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6). 894-897, 900.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