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歪了2]正念不是心理师偷懒的工具:能有效改变的,请别轻易接纳

发布于 2021-05-21 12:55 ,所属分类:心理咨询师学习资料


“正念歪了”系列,旨在探讨正念实践中的问题。

目前应用广泛的正念/心理接纳技术,不仅被误解为包治百病的万金油,甚至成了一些心理咨询师偷懒的工具——所以本期将探讨心理接纳在咨询中的使用原则,以及接纳与改变的关系。



心理接纳的流行和滥用

正念疗法在临床心理学界的流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对“心理接纳”(psychological acceptance)的强调——相比于传统认知行为疗法(CBT)强调改变或减少消极的思维和情绪,正念疗法强调接纳这些心理事件,改变它们的功能;并实现“接纳与改变的平衡”。这些也是所谓“第三代行为疗法”的重要特色(曾祥龙 等,2011)。

然而这种“接纳与改变的平衡”,在实践中却常常变成了滥用接纳。举个例子,某次硕士论文答辩,一位学生说用正念处理中学生考试焦虑。我问对方:“如果学生说,自己很担心考试失败、学习很差、找不到工作、最后饿死街头,你打算怎么处理?”我故意凸显了灾难化思维,让CBT呼之欲出,就想看看学生会不会整合;但也不知道学生是否是为了强调自己要做正念,居然告诉我去融合、把这些想法当作想法……Orz

(图源网络)

当然读者也许会说,我只是故意从CBT的角度思考;但就算是典型的灾难化思维,也未必要用CBT来改变思维内容;用正念接纳思维,改变思维的功能,也能缓解焦虑啊。可问题在于,在考试焦虑的案例中,思维的功能仅仅是带来焦虑吗?如果我们真的严格按理论所讲,让学生把想法当作想法,那他又在用什么去指导生活和学习?这背后更深的问题,其实对所谓“功能语境主义”等说法的不当理解。
重新审视“功能语境主义”
所谓“功能语境主义”,是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哲学基础。它的大意是说,就像我们必须根据上下文语境,才能理解文本中单个词汇的含义;最重要的不是盯着消极思维和情绪本身,而是考虑语境所赋予的功能。相应的,在临床实践的技术理论中(注意是理论,ACT的理论和实际过程未必相符,我们未来探讨),ACT的技术并不强调改变消极思维,而是通过去融合等技术“跳出思维”,把想法当作想法而非现实;并且强调接纳和允许消极情绪存在,而不是逃避这些消极体验。也就是说,只要改变了心理事件的功能,我们未必要像CBT一样,改变消极思维的内容(曾祥龙 等,2011)——这样的哲学理念和技术思想,不仅无懈可击,简直令人拍案称奇:原来还可以只改变功能,而未必改变心理内容;何况改变功能才是关键,简直直击真理!

(图源网络)

我个人其实并不反对功能语境主义的哲学观点,但让我惊讶的是,似乎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虽然在哲学上,功能和内容确实是两回事;但在实践中,所有的功能都能脱离内容而改变吗?上文已经说了,思维的功能不只是引发情绪,更是用来指导生活。正念固然可以帮助人们放下无益的焦虑,更有效的生活;但关于考试或生活的不良认知,终究还是要影响生活。再者,我们确实可以用平静、接纳的心来面对生理的剧痛,这点我在密集禅修营中有体会(虽然只能保持几个瞬间)。但问题是,疼痛不仅是主观的苦乐,长期疼痛的折磨会对注意等功能造成影响。更简单的,我们也知道情绪不仅是主观体验,也会对我们的生理健康产生影响。(曾祥龙 等, 2012)

也就是说,心理接纳技术固然能改变一部分的心理功能,但还有很多功能是难以脱离内容的。有些搞正念的人只是片面强调,改变心理事件的无效努力,往往会带来压抑等问题;却忽视了另一方面:有效的努力可以改变内容,而且这种改变往往更加根本,毕竟痛苦都没了,还谈什么功能。诚然,对于特定的功能,究竟怎么改变更加有效,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曾祥龙 等, 2012)。可是如上文答辩的例子,很多明明能有效改变的典型问题,偏要用接纳去处理,这多少可以说是对接纳的滥用吧。而这背后,又牵扯出至少两方面的深层原因。

滥用接纳的深层原因
首先,正念干预作为第三代行为疗法,是建立在既往CBT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强调改变的基础上,引入接纳。即便ACT等为了标新立异,更多强调与既往的差别、强调接纳才是关键(尽管事实未必如此,这点以后会讨论);但至少早先学习和实践正念干预的心理学家,其实大多有CBT的基础,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比如作为一个原则,接纳或者被看作无法有效改变的最后手段,或者是用来处理残留的问题(比如系统辩驳过不合理信念,然后再有同样想法就把它当做一过性想法;见 曾祥龙 等, 2012 引用)。但是现在的很多咨询新人,或者不靠谱的短平快培训,则盲目强调“新一代”干预,或盲目推崇接纳,却并没有学好基本的CBT,或不具备改变心理事件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之前也曾开玩笑说,千万不要相信只会正念的心理师(因为这样的人绝对用不好正念)

(图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正念的一个聪明之处,就在于它不针对特定的思维或问题(如考试),而是抓去普遍的心理过程(如穷思竭虑)。思维内容千奇百怪,心理过程相对一致,这点确实是正念在非常多的领域具有广泛效果的原因之一。这也意味着,使用正念或心理接纳的技巧,确实要比深挖各种不合理信念,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要容易,大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感觉。但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标题中强调,正念不是心理咨询师偷懒的工具。在实践中,需要根据来访者的问题,恰当地概念化和应用正念;如果问题能被有效改变,就不要轻易让人接纳。
除了缺乏CBT等改变技术的训练,另一个有些远但值得一提的因素,是我们的文化。西方文化向来追求改变、征服,所以无论是CBT还是coping等领域,都强调改变、问题解决;也因此它们引入正念、学习接纳,从到达到平衡。但我们中国文化,向来就有很强的“接纳”的底子,这点本来很好,但似乎也容易导致无原则的接纳。之前和其他业内老师聊天,他们也有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当然,文化究竟影响多少,我们并不清楚。何况文化的影响很难改变,我们只能是在实践中,更加严谨、恰当的运用正念。我在正念课程中一贯强调,要理解正念每个心理操作的原理和目的,而非盲目套用。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向学生强调:正念教我们接纳、非评判,不是让我们放下对正念的批判性思考。正念的边界和局限在哪儿,它的机制是否如理论所说,它又如何与其它方法结合,乃至如何在实践中恰当的概念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同时,保持理性、严谨的思考。
以上正文,顺便广告一下:目前心理健康月活动正在进行中,我们的各种正念、冥想、积极心理学课程都有特殊优惠推广活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左下角的,到课程平台查看详情。
本文作者

曾祥龙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委员;

正念国际学刊MIFU编委。

拓展阅读

本系列作为科普文,不再罗列具体文献。拓展阅读的中文文章如下:


曾祥龙, 刘翔平, 于是. (2011).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19(7), 1020-1026.

曾祥龙, 周瀚, 王晨悦, 刘翔平. (2012). 心理接纳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6). 894-897, 900.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