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申杰评《维新的构想与开展》 | 何为日本的近代?

发布于 2021-08-31 10:08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编者按


本文为“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十卷《维新的构想与开展》一书的书评。


如今关于日本何时实现“近代化”,不少学者们依照自己对于“近代”概念的理解提出了各自的分期法。若依政治史家三谷太一郎的见解,明治元年(1868)至明治二十二年(1889)明治宪法颁布这一时期正出于日本“近代”的构筑过程中。在日本常见的通史系列著作中,负责这一时期内容的作者们,针对明治维新期间日本近代化过程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可谓不尽相同;甚至于同一位作者,针对这同一时期,其前后所写的两部同样是通史类型的著作,它们的视角和叙事风格也会有不小差异。这种差异源自许多方面,例如著者本身专攻方向的转变、通史书籍自身定位和受众群体的不同,以及史学界研究的进步等等。


基于这一原因,下文将同为铃木淳所撰写的1999年中央公论社版日本近代通史第15卷《新技术的社会志》,和2002年初版的这本讲谈社版通史第20卷《维新的构想与开展》做了对比阅读;并结合分析了铃木淳的专业背景,以期带来一个阅读的新视角。文末简述了优秀通史的一种标准:逻辑主线明晰、专攻领域专业内容的通俗表达和非专攻领域内容的博闻多识。


本文由作者授权,感谢贺申杰老师对保马的支持!



相关链接:

每日一书|讲谈社·日本的历史

每日一书 | 幕末史:不一样的明治维新

每日一书︱西乡隆盛与明治维新



评《维新的构想与开展》

文 / 贺申杰


对于各国近代史学者来说,什么是“近代”,似乎是一个长久以来备受争论的话题。日本史领域亦不例外,传统上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一直被视为近世和近代的分界点。然而如今对于这个历史分期方式的争议越来越大。不少学者们依照自己对于“近代”概念的理解,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近世、近代分期法。关于日本何时实现“近代化”,早至幕末,晚至明治宪法制定,各种理论皆有。近年国内翻译引进的日本历史书籍当中,政治史大家三谷太一郎的《日本的“近代“是什么:问题史的考察》一书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三谷将政党政治,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殖民式帝国主义和近代天皇制作为构筑日本“近代”的四大要素。如果按照三谷的定义,日本的“近代”应该是自明治维新时起,经历了很长的一个过渡阶段之后,最终于19世纪末期才真正确立的。


《維新の構想と展開》,講談社2002年版


在本次国内引进出版的讲谈社版日本历史当中,铃木淳的《维新的构想与开展》是最后一本。其时代范围大致涵盖从了明治元年(1868)至明治二十二年(1889)明治宪法颁布的二十余年时间。按照三谷的见解,这段时期正是日本的“近代”的构筑过程。而在日本常见的通史系列著作当中,负责写作这一时期的作者们所采用的,针对明治维新期间日本近代化过程的叙述方式可谓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位作者,针对同一历史时期前后所写的两部通史著作的视角和叙事风格也会有着不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源自许多方面原因,例如著者本身专攻方向的转变,通史书籍本身的定位和受众群体的不同,以及历史学界研究的进步等等。而本书的作者铃木淳在写作本书之前,也参与过另外一套通史著作的编写。本文计划通过这两本前后编写的著作的对比,结合铃木淳的专业背景,希望能为各位读者带来一个阅读的新视角。


《武州六乡船渡图》(月冈芳年绘)

描绘明治天皇从京都出发行幸东京时,列队渡过多摩川之景。

江户时代历代天皇基本上从未离开京都,更不曾见过外海;可以说明治天皇看见太平洋的那一刻,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



对于大众读者来说,阅读通史著作或许更像是看历史故事。而对于早已知晓这一时期的通史知识的专业从业者来说,阅读通史著作有时候更多看的是著者及其叙述视角。如果对于著者本身的研究领域,行文习惯乃至性格有一定的了解,在阅读其撰写的通史著作时,往往会会心一笑,产生一种“不愧是某某写的,非常有他的风格了”之类的感受。而对于大众读者而言,如果对于通史作者的情况有一定了解,相信也会对阅读理解有所裨益。


《新技術の社会誌》,中央公論新社1999年版


本书最初出版于2002年。在讲谈社这套通史的几十位作者当中,本书的作者铃木淳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其中较少的,如今还活跃在教学一线的学者。在本卷出版的3年之前,铃木淳还曾经参与撰写过中央公论社16卷本的日本近代通史。这套中央公论社的通史读物的著者可谓是大家云集,伊藤隆、御厨贵、北冈伸一、五百旗头真等近代史大家都参与了编写。而铃木淳所负责的是其中的第15卷《新技术的社会志》。该书是一部着重讲述日本近代科学技术的导入和发展过程,以及科技发展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的技术史、社会史著作。从内容上来看,该书可以说和本书《维新的构想与开展》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两套通史的定位以及涵盖的时间跨度不同。讲谈社日本历史由于涵盖自古代至近现代的全部通史过程,难免会形成以政治史为主线的叙述方式,而中央公论社的16卷本,则只针对近现代通史,除了一些大家所撰写的,以时间线为线索的政治史通史卷次之外,还专门为经济史、军事史、科技史、都市史等专题史开辟了专卷。而铃木淳则正是负责其中技术史、社会史的专卷。而这也是铃木淳的专攻方向。


《维新的构想与开展》,文汇出版社2021年版


铃木淳1995年取得了东京大学的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题目为《明治的机械工业》。从其博士论文的题目也可以看出,铃木淳的专业方向主要是经济史和技术产业史。如今东京大学日本史研究室中,近现代的两位学者——加藤阳子和铃木淳当中,加藤阳子便主要负责政治外交史的课程,而铃木淳则主要负责经济社会史相关的课程,在前些年经济学部的武田晴人退休后,铃木淳甚至开始教授本应由经济学部开设的近代经济史课程(以上提到的几位学者,近年均有著作在国内翻译出版,相信许多日本近代史的读者对这几位学者的专攻方向也有一定了解)。可以看出,政治史本不是铃木淳的核心专攻方向。之前在阅览SNS上读者对于本书的评价时,发现有读者评论说,本书前半关于维新政治过程的讲述非常吸引人,但本书后半,特别是第五章关于经济产业史的部分则显得有些突兀和多余。对此笔者有些许不同看法。其实,关于经济产业发展的第五章才正是铃木淳自己的专攻方向所在,如果阅读过铃木淳的博士论文的话,便会发现本章当中的不少内容正是取自其博士论文的相关章节。鉴于本书出版与铃木淳博士论文出版之间的间隔仅有5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说本书出版当时,第五章关于经济产业史的部分无疑有着很高的专业性和前沿性。此外,众所周知,维新当时明治政府树立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国策。其中“殖产兴业”与“富国强兵”两点均与经济产业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想要理解日本“近代”的构筑史,除明治维新的政治过程之外,对于维新在经济产业面的发展过程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讲谈社的这套日本历史本就以政治史为时间线上的核心线索进行叙事,加之这套书引进国内时,政治史比例较低的几卷也没能翻译出版。从这个角度看,本卷当中,关于政治史以外的,经济产业相关章节可说是更加显得重要且宝贵。


《山形市街图》(高桥由一绘,山形县藏)

右下角是一个布告栏,张贴与殖产兴业、教育、活版印刷等相关的布告。

新时代的行政工作通过这种形式直观呈现。


此外,在政治史的叙述当中,除了传统上从上至下以中央政府为核心叙事方式,本书还将视角放在了社会的基础单元层面,从町村户长的角度出发,自下而上地阐述了中央政策在各个地方落实的细节,从而自微观的角度描绘出了日本地方社会单元的近代化轨迹。习惯了以自上而下的中央政治史视角阅读外国史通史著作的读者,在阅读本卷时,或许对这部分叙述会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此种微观的叙事视角,或许能够为读者带来较强的代入感,从而理解明治维新这一巨大的近代化变革过程对于基层社会的影响。但对以外国史角度来阅读本书的国内读者来说,这种视角或许也会带来一定的障碍。对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些地区在江户时代末期的大致社会经济状况了解不多的读者,或许在阅读过程中大致了解一些以上信息会对阅读带来一些帮助。不过好在本套通史在国内出版时,中文版的前一卷,也就是井上胜生的《开国与幕末变革》得以入选。通过阅读这一卷,或许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于江户时代末期日本地方社会状况的大致印象,进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


《开国与幕末变革》,文汇出版社2021年版


尽管这套讲谈社版的日本历史和前文所提及的中央公论社所出版的近代通史在篇幅和定位上有着很大差别,但如果能够将1999年出版的,同为铃木淳所撰写的中央公论社版和2002年出版的本书做一个对比阅读的话,相信读者会对本书的定位以及内容产生更深的理解。前者可以说是铃木淳在拿到博士学位不久后,利用其在博士阶段积累下的深厚的经济产业、技术史知识所撰写的较为接近自身专攻方向的,有着更高专业性的书籍。而后者则可以视为铃木淳跳出自身专攻方向,以政治史为主轴,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描绘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化变革的一个尝试。正如前文所述,讲谈社版通史的几十位著者当中,铃木淳是最年轻的一位。而执笔中央公论社版时,铃木淳才刚刚拿到博士学位不久。如果按照国内的标准,那时的铃木淳还是一位“青年学者”。即便如此,当时铃木淳还是获得了与诸多日本史学界大家共同撰写通史著作的机会,即便是在今天的日本史学界,这也是非常难得的机遇与成就。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史学界对于铃木淳研究水平的肯定。在中央公论版中充分展现自己在专攻领域的研究深度之后,本书的写作对铃木淳而言或许更像是一个超越和挑战,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冒险。由于青年学者大多专注于自身的研究领域,在写作政治通史之时,能否在宏观把握政治史通史脉络的基础上,再以平易的方式将其讲述出来,对于专攻政治史的青年学者来说这尚且是一道难题,对于专攻其他领域的学者来说无疑难度只会更高。一有不慎,难免便会出现内容过于偏重自身专攻领域,或者专门性过强缺乏可读性的问题。考虑到本套通史的卷次安排和受众定位,可以说铃木淳在面对这一难题时交出的这份答卷还是较为优秀的。不过从整个明治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在时间范围还是叙事视角上,讲谈社的这套通史著作当中,本书其实和其后的,佐佐木隆所撰写《明治人的力量》一卷是互补且相辅相成的。遗憾的是,本书在国内翻译出版时,《明治人的力量》一卷未能在国内翻译出版。这一卷以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大隈重信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政治家的活动为线索,勾勒出了明治中后期政治史的主线脉络,两卷合看之后相信读者们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个明治时代日本的发展历程。希望将来有机会这一卷也能够在国内出版。


西乡隆盛

大久保利通

大隈重信

伊藤博文


在本文最后,笔者希望简单谈谈笔者心目中的一本优秀通史的标准。笔者认为,一本优秀的通史书籍,首先要有一条明晰的,融入作者思想的逻辑主线。其次,一本优秀的通史的作者,要做到能够将其作者专攻领域的专业内容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力争做到让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对深奥的专业知识有一个大致的理解。最后,还要在非专攻的领域展现自己广博的知识量。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在至今为止阅读过的近现代通史书籍当中,笔者最为推崇的是已故的中村隆英的《明治大正史》和《昭和史》。和铃木淳一样,中村的专攻亦不是政治史。中村毕业于东京大学的经济专业,是一位经济史乃至经济学学者。对于笔者这样在日本学习日本近代史的人来说,理解近代经济史一直是一个难题。各种关于货币、金融、银行的内容,因为牵扯到许多近现代经济学的概念与知识,对于史学科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不小的难度,然而中村的这部通史(特别是《明治大正史》)最为可贵的地方便是能用非常浅显的语言,将自身专攻当中涉及的经济学的一些知识原理解释出来。读之便可理解何谓厚积薄发。而在非自身专攻的领域,政治史自不必说,甚至在大众文化与社会思潮的领域,中村也可以将各种文学戏剧著作信手拈来,再结合自身年轻时候的所见所感,为大家绘声绘色地描画出一幅历史图卷,让人不得不钦佩中村的修养与阅读量。将这样一部大家暮年所作的通史书籍,与铃木淳在青年学者阶段所撰写的书籍作对比,大约也可体会到通史写作可谓是“老有老的优势,少有少的看点”。希望有朝一日中村的著作也有出版社能够引进国内。







保马gongzhong号


号 : pourmarx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