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45)散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8-31 10:58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
(1)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2)记得有人问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灵魂?我说,榕树。
(3)榕树,我的永恒的爱恋。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我的生命里积渡着榕树的碧叶
(4)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5)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到它从缝穴里伸展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棵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6)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银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平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7)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8)榕树的生命进行曲还有种更起常的旋律。
(9)那是我在一次砍柴时体验到的。我曾经在无意中砍伤过榕树还活着的青枝,被我误认为是死枝的生枝。就在我的斧头砍下、提起的一刹那,它立即喷涌出雪白的乳汁——也许不是乳,而是血——总之,白色的生命之泉,神速地注入伤口,盖住伤痕,而且很快就凝固。伤痕也随之愈合。
(10)榕树这种生命之泉,这样果断,这样机敏,这样迅速地履行它的天职,真叫人感慨不已。难怪榕树能够那么快地治好自己的创伤,继续壮大它那郁郁葱葱的事业。
(11)我还看到惊动我故乡的大风暴,那是雷霆与闪电助阵的大风暴,榕树在风暴中是那样从容不迫,它那钢铁一样的躯干,镇定地屹立着,而它的枝叶摇曳着,有的被折断了。但是在风暴过后,我看到那些被打入地里的青枝,有的竟依随着泥土,独自重新萌动,复苏逝去的绿色。这失去母体的生命,不仅没有饥饿而死,而且执着地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新的母体。
(12)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击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健,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
(13)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
会在北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14)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15)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那一支生命的进行曲,榕树。
(16)我点燃一支心香,祝愿这伟大的生命之曲,长久地在我故乡明丽的土地上歌唱。我祝福一切正直的胸脯里,都有一支巍峨的歌,都有一支峥嵘的进行曲,都有一棵榕树。
(取材于刘再复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思念故乡的榕树为起笔和结笔,首尾照应,寓情于景,寄托了深沉浓重的乡思。
B第(5)段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小榕树的形象,记录了它的生长过程。
C.榕树能果断机敏地履行愈合伤痕、治疗创伤的天职,壮大郁郁葱葱的事业,令人感慨。
D文中写了岩石、悬崖、风暴、雷霆、闪电、狂风,以险恶的生存环境衬托出榕树的顽强。
E.作者祝愿榕树在故乡明丽的土地上长久生长,希望一切正直的人都能记住故乡的榕树。
解析:A“寓情于景”应为“托物言志”,本文主旨也并非“深沉浓重的乡思”;C“能果断机敏地履行愈合伤痕、治疗创伤的天职”的不是榕树,而是榕树枝伤口喷涌出的“雪白的乳汁”;E“希望一切正直的人都能记住故乡的榕树”不符合文意,文章结尾的意思是希望榕树的精神能在故乡长存,祝愿一切正直的人都有榕树那样的顽强坚韧、百折不挠的精神
17.作者说“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榕树的碧叶”的含义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6分)
“榕树的碧叶”的含义是“榕树的精神品格”。(1分)
具体体现:
①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不放弃希望,无畏、顽强、坚韧,不断突破,奋发进取,战胜困难。(1分)
②受到伤害时,果断、机敏地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1分)
③面对极其恶劣的环境,能够从容不迫,坚守自我;遭遇摧折时,能够顽强坚持,百折不挠。(1分)
④即便遭到再重大的挫折,仍然保持顽强的精神,永不言败,传承信念。(1分)
18.“进行曲”是一种旋律雄劲刚健、节奏坚定有力的乐曲。文中将榕树比喻为“生命进行曲”,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本文将榕树比作旋律雄劲刚健、节奏坚定有力的生命进行曲,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榕树顽强、旺盛的生命力(1分,要点:概括榕树特点),寄托了作者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人生信念(1分,要点:揭示文章主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分,要点:艺术效果)。以这个比喻作为文章的题目,形象鲜明,引起阅读兴趣(1分,要点:作为题目的作用)。这个比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1分,要点:结构作用)。
19.文中“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作者感悟:真正伟大的生命无论遭遇多大的磨难,都会保持顽强的精神(2分),能够继续生存、繁衍和传承(2分)。
石老师建有中学各年级群,用于分享学习资料。欢迎各位家长和同学进群学习。请加石老师:piaosiou1979,注明姓名和年级。
石老师语文小班课正在进行中
石老师2021年暑假及秋季语文课报名开始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1-50)
石老师解作文50篇(议论文部分)出炉了,可以购买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1-100)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101-150)——诗词鉴赏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151-200)诗歌鉴赏部分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01)——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02)——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03)——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04)——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05)——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06)——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07)——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08)——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09)——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10)——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11)——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12)——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13)——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14)——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15)——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16)——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17)——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18)——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19)——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20)——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21)——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22)——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23)——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24)——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25)——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26)——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27)——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28)——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29)——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30)——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31)——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32)——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33)——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34)——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35)——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36)——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37)——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38)——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39)——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40)——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41)——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42)——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43)——散文阅读
每天解一题(语文)系列(244)——散文阅读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步后尘 美仑美奂 féi)闻 shè)级而上

B.报不平 戒骄戒躁 mó)样 chèn)心如意

C.破天荒 披沙捡金 戏谑(xuě) 海外同胞(pāo

D.耐用品 流离失所 包扎(zā) 独当( dāng)一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刚刚结束的第72届男子举重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选手吕小军不孚众望,获得了抓举和总成绩两枚金牌。

B.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蔓延,多家跨国企业面临银行一次性收回全部贷款的釜底抽薪的严峻局面。

C.“斗茶”是一种评比茶技高下的比赛活动,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曾经在宋代的文人雅士间风靡一时。

D.一顿美餐之后,有的人甘之如饴,有的人却会暖气、泛酸、胃痛,这些症状很可能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信号。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防止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国务院法制办起草公布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B.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本次月全食是继今年110日之后我国境内观测条件最好的一次月全食。

C.地沟油不仅脏而且危害极大,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会使人导致肠癌、胃癌等恶性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D.比赛中有很多实力弱的球队战胜强队,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坚持到底、士气高昂,不到最后一秒钟不罢休的顽强信念。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他的诗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B.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以毕生精力创作的《聊斋志异》,艺术成就很高,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茶馆》《骆驼祥子》等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有浓郁的“京味儿”。

D.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变形记》是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涤荡的春风,顽皮淘气飘忽不定地扑向京城的每个角落。

①运河的水润了,后海的水青了,北海的水轻点着小帆……

②把一切摇醒,融开冰冻的河面,推出道道绿波。

③“绿水新池满”的京城,被春水滋润着,处处荡漾着生机与活力。

④它们吹湖水动树梢,荡蓝天托白云,

⑤于是春水蹀躞着脚步游向厚实的老城墙,漾向松软的护城河岸。

⑥一城的春水全然醒了,

A.①⑥⑤④②③ B.⑧④②⑤⑥① C.④②⑤①⑥③ D.⑥④③⑤②①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善,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累功,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日:“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榆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吾辈处世,勿以已之长而盖人,勿以已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取材于袁黄《了凡四训》)

[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弟子,名赐。②子路:孔子的弟子,名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闻而恶之日 恶:批评

B.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多:增多

C.见有让者 让:责备

D.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困:使人困窘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 而教道可施于百姓

B 受金则为不廉 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

C.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 往而渔焉

D.恻签哀乏 翻然舍己而从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累功

行善而不推究其中的道理,却自认为积累了功德

B.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从今以后,不要再从诸侯那里赎人了

C.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不用语言教导而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转化百姓,这是圣人的良苦用心

D.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这就是圣贤之人以天下为公的气度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子贡赎人而不收取政府补偿的做法是错的,既没得到钱又违反了鲁国法律。

B.作者认为有些人的行为当时虽称不上善举,却能产生好的影响,这种行为其实是善行。

C.舜在雷泽,没有指责一些人的不良行为,而是大力表彰和效法善行,改变了社会风气。

D.作者提倡人们要隐恶扬善,哪怕只是别人很微小的长处和善行,自己也要学习、称扬。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1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善,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这句话

表明了作者对“善”的辩证认识。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选取其中一个角度,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认识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斛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此皆画之法也

(取材于郭熙《林泉高致》)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①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诗经·氓》)

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陶潜《归去来兮辞》)

④海内存知己, 。无为在歧路,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评》)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②题。(8分)

一剪梅 袁州解印 刘克庄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②,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释]①刘克庄:宋代词人。公元1237年春,词人赴袁州任职,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词人对此心有不平,因作此诗。②岳、知宫:官职名。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陌上行人怪府公”一句,借路上行人对词人匆匆离职的惊怪、不解,从侧面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不平。

B.二、三句写行人猜测词人被罢官的原因,只当他是因写诗文而获罪,表明词人在任期间并非为政有失。

C.“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两句,写词人罢官后整日玩耍、安睡,表现了摆脱公务烦扰之后的闲适惬意。

D.这首词借路上行人与词人之间的问答,抒写了词人罢官后的心境,构思巧妙,语言口语化,意蕴丰富。

②“来是春风,去是秋风”两句词有何含义?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5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1)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是一个懂得自然审美、喜欢观赏风景的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使他受到了暖引,他为之惊异,甚至沉醉于美景之中。试比较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审美心态而言,“渔人”和李易安并没有什么差异。由此可见,陶渊明笔下的“渔人”绝不是没有文化的普通渔夫,而应该是一位隐者。隐者有“赏心”——审美的情怀,而为了生计天天打鱼砍柴的渔夫却很难有这样的情调。由此,我们就可以初步确认“渔人”的真实身份了。

(2)《桃花源记》还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在等级森严的东晋时代,这位“渔人”居然可以很随便地拜访郡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他讲述自己的奇异经历。不仅如此,他的讲述还能够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视,乃至派人跟随他去重觅桃花源。因此,就人物原型而言,“渔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会背景的隐士。如果一定要说他“以捕鱼为业”的话,那也只能意味着他是“以捕鱼作为平生的志业”,也就是隐居避世的一种方式。陶渊明所说的“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过是一种障人眼目的文学托词而已。当然,这种文学托词是建立在我国文学传统之上的。

(3)“渔人”,或称“渔父”,或称“渔翁”,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函廊中十分常见的形象。如柳宗元著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大雪纷飞的酷寒天气里,钓鱼很难有什么收获,徒受寒冻。然而,一位执着的渔翁却驾着一叶孤舟,顶风冒雪,寂然凝坐,独钓于寒江之上,这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化身。再如李煜的《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鳞,世上如侬有几人。”作品中的“渔父”寄托着诗人的情志,靠捕鱼谋生的人岂能如此潇洒、如此自由?当然,柳柳州和李后主皆生于陶渊明之后,陶渊明对他们的作品自然是无缘寓目的。但是,其作品中“渔人”的形象特征确实可以相互印证。

(4)《桃花源记》的“渔人”形象既负载着我国古典文学的“渔人”描写传统,也有其历史人物的原型。就传统而言,他是虚的;就原型而言,他是实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这正是《桃花源记》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

(取材于范子烨《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谁》,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与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心态如出一辙。

B.“武陵人捕鱼为业”只是陶渊明隐藏自己深厚社会背景的障人眼目的文学托词而已。

C.柳宗元《江雪》和李煜《渔父词》中的“渔翁”和“渔父”形象都寄托着诗人的情志。

D.历史人物的原型与文学传统形象的融合,体现了《桃花源记》虚实相生的叙事艺术。

15.作者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不是没有文化的普通渔夫,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4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