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3(解析版)

发布于 2021-11-07 23:23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1语文试题汇编20206.1-7.7全部语文试题2.试题汇编2020.5.1-5.313.试题汇编2020.4.1-4.304.试题汇编2020.3.1-3.31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与法律是古代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两种主要手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表达,对这两种手段的运用方式也各有侧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德治法治并重逐渐形成传统。当前,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需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共同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德治是对儒家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一种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思想,强调通过严明法令来维护君主统治和社会秩序。许多学者认为,“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的治理思想变化,对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商周之变”是德法关系的一次大变革。“商周之变”颠覆了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把天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确立了天命靡常、与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观念。以德配天要求从内心检视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从而符合天道的要求。这就使得“礼”这一德的规范化形式在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以德节制罚、以德引导政令的治理理念逐步形成。“秦汉更替”是德法关系的又一次大变革。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秦以专任法治而强,实现大一统。代秦而兴的汉朝,经过数十年思想更迭,逐渐接受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德主刑辅”治理思想。到隋唐时期,“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日趋成熟。

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刑罚也是一种维系秩序的重要手段,但在传统价值取向上只是为了“济德礼之穷”,不可以滥用。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

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德治和法治都认同儒家伦理观念,在内在价值方面具有共同基础。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上都得到充分体现。

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确定国家治理的主流价值和主要规范。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法治之“典”主要是历代的刑书与律典。“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规定行为准则、政务标准等。德治之“则”主要散见于各种礼制、民约与规则之中,法治之“则”主要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在家的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以强制力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国家对大典、大政负责,但也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

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德配天”的观念使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受到颠覆,也为周代形成“明德慎罚”“以德制罚”的理念打下了思想基础。

B.德治以价值认同来凝聚共识、感染人心,法治以强制规范整饬秩序、纠正违失。在维系秩序方面,前者是观念,而后者是手段。

C.官方倡导学习的儒家经典都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礼的体系的基本经典与法则,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

D.当前,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古代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和实施体系上都值得我们遵照和践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体部分探讨了我国古代国家与社会治理模式中德治法治并重这一重要特征,从历史演变、鲜明特征、规范与实施体系等角度展开论证。

B.文章第二段引用《唐律疏议》中的文字来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治和法治相互配合,德治法治并重,以表明这种治理模式的日趋成熟。

C.文章在论证德治法治相互融通的规范体系时,既指出德治与法治各自的“典”“则”,又在对比中论证它们彼此的关系,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开头提出论述对象,接着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结尾点明写作目的。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是我国古代治理思想的两次重要变化,它们标志着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的成熟。

B.我国一些朝代的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说明地方政府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C.我国古代德治与法治在组织实施方面,既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又倡导一定范围的自律自治,国家和民间各负其责,提升治理有效性。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是通过立法推动美德落地生根的有益实践。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以德配天’的观念使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受到颠覆”错误,原文“‘商周之变’颠覆了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把天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确立了天命靡常、与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观念”可见,颠覆商朝天命观的是“商周之变”而非“以德配天的观念”,该观念也是在商周之变后确立的。C.“官方倡导学习的儒家经典都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错误,原文“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可见,并非“都是”,而是“主要是”。D.“古代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和实施体系上都值得我们遵照和践行”错误,根据原文“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是借鉴而非“遵照和践行”。故选B。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C.“又在对比中论证它们彼此的关系”错误,文中只是列举出它们各自的典和则分别是什么,并没有把它们二者进行对比。故选C。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标志着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的成熟”错误,原文说“到隋唐时期,‘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日趋成熟”,可见,“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并不能标志治理模式的成熟。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三星堆遗址得名于清代《汉州志》:“广汉名区,雒城旧壤……其东则涌泉万斛,其西则伴月三星。”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1934年,原华西大学美籍学者葛维汉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重新启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1986年发现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千余件,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1987年,考古工作者提出“三星堆文化”命名,推断其年代相当于夏代晚期至商周之际。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文物局指导四川省开展大规模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不断明确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结构布局,逐步廓清了三星堆文化分布范围,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地区夏商文化的密切关系,并逐步探明三星堆文化源流。

(摘编自蒋肖斌《溯源三星堆文化,发掘仍将继续》,《中国青年报》2021年3月22日)

材料二:

不同于中原系统的青铜人物造像,以及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如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出土文物,让不少人认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但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

比如,把青铜礼器作为一个文明最重要的价值承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无论是古埃及、爱琴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都没有将其上升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个高度。而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

从青铜礼器的形制看,夏代二里头的绿松石青铜兽面牌,在三星堆有类似发现,二里头的玉牙璋以及祭祀鬼神的陶盂,在三星堆也有大量分布。即使是在夏朝灭亡后,三星堆的古蜀文明仍在礼制上保守着中原传统。

从商代礼制上讲,这次新发现的祭祀坑中,有中原式青铜尊出土。尊是酒器,殷人重酒,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就曾指出,酒在商代祭祀中具有通神的重要意义。这一点也被古蜀人所接受。再如青铜神树,在中原观念中,宇宙中的神树是扶桑、建木,是太阳神鸟栖息和轮番工作的所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有九只鸟,暗示有一只正是天上的太阳。此种观念和表达,都与中原文明别无二致。

因此,结合这次三星堆的新发现可以看出,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

(摘编自李竞恒《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分支》,《新京报》2021年3月22日)

材料三:

在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密封的考古发掘舱内,考古人员身穿防护服操纵机械进行发掘……不少记者现场感叹,这里像实验室一样充满科技感。

1986年,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坑完成抢救性发掘,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考古工作者很快对遗址实行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如今,全新技术支持下的新时代考古,不仅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考古发掘对于遗迹现场的影响,也为进一步研究留存了更大空间。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凝聚着我们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在这次被大家称作“三星堆上新”的考古过程中,人们通过网络直播与新闻报道,热烈而深入地参与到考古互动中。当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遇,人们展现出探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使得考古不再“冷门”,文物不再“高高在上”。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尊崇。

据悉,三星堆保护规划以及申遗的相关工作已经展开。展望全国,北京长城抢险加固项目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持长城景观原貌,西安地铁建设因文物保护需要而深挖和绕行,杭州良渚遗址文物保护核心区开展居民搬迁……各地探索着各具特色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发展新模式,绘就出一幅历史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崭新画卷。

研究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做好新时代的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一定能为强国征程贡献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和蓬勃动力。

(摘编自宋豪新《引人注目的“三星堆上新”考古过程》,人民网2021年3月30日“人民时评”)

4.下列对“三星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星堆遗址得名于清代的《汉州志》,这可以证明,三星堆文化具有不容置疑的中华文明属性。

B.三星堆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但直至1934年,才有美籍学者进行了第一次发掘。

C.从特征上而言,三星堆文化是一种青铜文化,考古学者推断其年代约当于中原的夏末至商周。

D.1986年发现一、二号“祭祀坑”以后,国家文物局并没有中断对三星堆遗址的相关研究工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认为三星堆文明可能是异域文明,其重要依据就是三星堆出土了异于中原系统的青铜人物造像,以及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的黄金制品等。

B.目前已知的古老文明如古埃及、爱琴文明等,都没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认识高度,但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

C.从器物层面来看,三星堆出土了陶盂、中原式青铜尊等礼器;从观念层面来看,青铜神树暗示了太阳神鸟的作息,这些都与中原文明关系密切。

D.“三星堆上新”引发热烈而深入的考古互动,不仅展现了人们探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体现了新的时代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6.请综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6分)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A.“这可以证明,三星堆文化具有不容置疑的中华文明属性”错误,材料二说“但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应是“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证明其中华文明属性,并非“三星堆遗址得名于清代的《汉州志》”。故选A。

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有人认为三星堆文明可能是异域文明”错误,偷换概念,材料二说的是“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是“古蜀文明”,不是“三星堆文明”,而且文中说“是”,选项变成“可能是”。故选A。

6.【答案】(1)借助技术支持降低考古发掘对于遗迹现场的影响。(2)通过多媒体技术让更多的人参与考古互动,激发文化的兴趣。(3)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原貌,让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的设题区域在材料三。由第二段“全新技术支持下的新时代考古,不仅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考古发掘对于遗迹现场的影响,也为进一步研究留存了更大空间”可知,可以借助技术支持降低考古发掘对于遗迹现场的影响。由第三段“通过网络直播与新闻报道,热烈而深入地参与到考古互动中。当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遇,人们展现出探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可知,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更多的人参与考古互动,激发文化的兴趣。由第四段“北京长城抢险加固项目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持长城景观原貌,西安地铁建设因文物保护需要而深挖和绕行,杭州良渚遗址文物保护核心区开展居民搬迁……各地探索着各具特色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发展新模式,绘就出一幅历史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崭新画卷”可知,要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原貌,让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土地上的庄稼

刘立勤

老张人在城里挤来挤去,他的魂却在乡下游荡。

他喜欢乡下长满树木的大山,喜欢那清凌凌的河水,喜欢那撒下一把种子就有一份收获的土地。

乡下多好呀,不说女人在世时的好日子了,就是女人死后的那段日子,他拥有了土地,那段日子也是不错的日子呢。

那段日子里虽是一个人,老张却把那一片冷清的土地种得赤橙黄绿热热闹闹,把一个人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让人好生羡慕。

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一个人的日子终是有一点儿孤单。儿子孝顺,琢磨给他找一个老伴儿。媒婆子给他介绍了好几个老太太,有的条件真的很好呢,他愣是不答应。后来儿子还亲自给他说媒,他更是不答应。他想,我可不能给儿子丢脸。老张是个老农民,觉得再婚是件给儿子丢脸的事。

那么老农民的荣耀是什么呢?老张说是种地,种一地的好庄稼。

老张把那冷清的土地种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他不仅不要儿子照料,卖了粮食蔬菜,还能补贴儿子的家用。儿子负担重,能帮持一点儿就帮持一点儿吧。谁想一夜之间,老张的土地被征了,老张的房子被征了,孤单的老张不得不挤进城里,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那段日子真是难为了老张。

在乡下,老张喜欢吃大叶子旱烟,在农村老家吃得满屋子生香。可在儿子家,吃得儿媳妇咳嗽,小孙子流泪,老张只好咬着牙把烟戒了。在乡下,老张习惯了端着饭碗进东家去西家,可看见对门严实的铁门,老张也学会了关紧自家的大门。在乡下,老张喜欢喊上几个人一起吆喝着吃肉喝酒,如今他也学会了一个人一杯一杯地慢慢品尝。

老张努力习惯城里的生活,尽力想做一个城里人,可总有些习惯他改不了。老张不糟蹋粮食,剩下的饭即便坏了,也要热一热自己吃了。老张讲卫生,喜欢到外面的公厕,因为城郊的菜农定期会把公厕的粪便运送到郊外的菜地里,肥了那一片土地。

老张改不了的,还是对土地的热爱。

老张不明白公园平展展的土地为什么不种庄稼,而是种满了草。他就偷偷把自己从农村带来的种子撒在空地上,谁想到遭到园丁的责罚。老张又偷偷地把种子埋在小区的花间,却把保安招进儿子的家。老张有说不尽的委屈,满肚子的不高兴,老张没有说理的地方。

老张闲得慌,儿子担心他有什么事,想给老张找一点儿事情干。儿子是个小领导了,找件事情真不是难事。可老张说,我是农民,能干什么?就是能种地,你能找一块地让我种我就去。儿子说找什么工作都行,就是不干工作拿一份工资都可以,就是种地办不到。

老张说,我只想种地。

儿子找不来土地,老张自己找了几块地。老张买了几个花盆放在阳台上,再到乡下背回来几袋子土,老张就有了几块地。老张在那几块地里撒上辣椒籽,撒上黄瓜籽,撒上番茄籽,一天几十遍地守着花盆催促种子发芽。种子发了芽,他又催促小芽快快长大。可是土太瘦了,那些小苗瘦弱不堪,跟不上老张的期盼。

老张弄回来一些肥料,那些小苗立马变了样,根儿壮了,叶儿绿了,花儿也红了。老张计划再弄几盆地呢,谁想那肥料的气味招来了蚊子。蚊子飞进了客厅,飞进了厨房,让人不得安闲。更可气的是那些蚊子不仅喜欢臭气香气,也喜欢女人的内衣,把儿媳妇白色的内衣弄得斑斑点点。儿媳妇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老张羞得恨不能钻进花盆里。

老张的地又没了。老张也曾想回到乡下找一块地,又怕伤了儿子的脸面,只好圪蹴在城里,心思却在遥远的乡下。

后来呢,我就认识了老张。

那时,老张已经忙活起来了。吃饭都没有心思,放下碗就心急火燎跑得不见了踪影,弄得儿子儿媳以为他有了相好的。

其实,老张是找了一个活儿。

老张的活儿就是照料我家旁边的一位瘫痪老人。那老人的事情很多,吃喝拉撒睡,样样都得老张操心,极难伺候,把老张指挥得忙忙乎乎。老张不怕苦,依然是急急火火地忙。

我问他一月挣多少钱。我知道以前老人的雇工工资都很高,抵得上老张一年种地的收入。

老张说,没有钱。

老张还说,连饭都不管。

我一怔,那你——为了啥?

老张愣怔了一下,极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地,他家的院子有一块地,我可以种庄稼。

老张还说,只要有地种,让我做啥我都干。

说着,老张把我领到那块地里。那是一块荒芜多年的土地,在老张的照料下,如今是葳蕤茂盛一片葱茏,看在眼里让人满心欢喜。

(选自《土地上的庄稼》,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围绕老张和他热爱的土地展开,娓娓道来,讲述了老张由农村走向城市,又想方设法回归“土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老张这一代农民的同情。

B.“孤单的老张不得不挤进城里”“老张人在城里挤来挤去”,是老张的生活状态,一方面暗示城市住房环境拥挤,另一方面交代了老张不愿在城里居住的心理。

C.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老张在乡下和城市不同的生活状态,突出了老张在乡下生活的惬意和自由,凸显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D.儿子给老张找事情干,什么工作都行,“就是种地办不到”,并非儿子担心老张种地丢人,而是城市化过程中无地可种。

8.小说用大量笔墨写老张对土地的“迷恋”,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迷恋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9.这篇小说选自刘立勤的小小说集《土地上的庄稼》,但在转载时有的刊物改为“老张”,也有的刊物改为“老张的土地”,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一方面暗示城市住房环境拥挤”不正确,小说的主旨是表现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老张对土地的眷恋喜爱之情,文中并未提及“城市住房环境拥挤”。故选B。

8.【答案】①公园、小区花丛里种地。②阳台花盆里种地。③为能种上地,不要工资照顾瘫痪老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概括重要情节的能力。老张对土地的“迷恋”在其进城后愈发明显,“老张改不了的,还是对土地的热爱”在文中起了提示性作用,根据“老张不明白公园平展展的土地为什么不种庄稼,而是种满了草。他就偷偷把自己从农村带来的种子撒在空地上,谁想到遭到园丁的责罚。老张又偷偷地把种子埋在小区的花间,却把保安招进儿子的家”,可概括出“在公园、小区花丛里种地”;

根据“老张买了几个花盆放在阳台上,再到乡下背回来几袋子土,老张就有了几块地。老张在那几块地里撒上辣椒籽,撒上黄瓜籽,撒上番茄籽,一天几十遍地守着花盆催促种子发芽”可概括出“在自家阳台花盆里种地”;

根据“老张的活儿就是照料我家旁边的一位瘫痪老人……老张不怕苦,依然是急急火火地忙”“老张愣怔了一下,极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地,他家的院子有一块地,我可以种庄稼”,可以概括出“为种地,免费照顾瘫痪病人”。

9.【答案】第一种:以“老张”为标题好。“老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以“老张”为题,吸引读者,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他对土地的热爱。

第二种:以“老张的土地”为标题好,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土地”是关键词,以“土地”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更好地表达老张对土地的热爱。

第三种:以“土地上的庄稼”为标题好,“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离不开土地,这样更能表达农民对土地的依恋,揭示文章主题。以上三种答案都可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型题目,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

第一种:若以“老张”为标题,从效果方面来看,这一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来分析,“老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小说中选取的事件都与“老张”有关,通过对人物的刻画,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他对土地的热爱。

第二种:若以“老张的土地”为标题,首先分析题目的构成,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土地”是关键词,是强调的重点。从情节内容来看,文中讲了很多与土地相关的故事,全文以“土地”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流畅自然;从主旨情感方面来看,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更能表达农民对土地的热爱,突出主题。

第三种:若以“土地上的庄稼”为标题,首先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土地”“庄稼”,然后分析这两个词语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庄稼是农民的希望,是命根子,土地生产出庄稼,养育出人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之情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调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立养士纲条。学田 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真德秀称其气平论正,有忧爱之诚心。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养辞。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惮不来?”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许之。既至,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决壅滞,达冤抑。邑以大治。督府横取秋苗,建昌为米五千斛。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命。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会岳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命鹿卿核之,吏争窜匿。鹿卿宽其期限,躬自钩考,尽得其实。珂罢。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鹿卿以委使不当,自劾罢之。及知泉州,改赣州,皆辞。丞相杜范遗书曰:“直道不容,使人击节。君不出,岂以冯惟说故耶?惟说行将有命矣。”鹿卿乃出。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毫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

B.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

C.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

D.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辟,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社会知名人士出来做官。

B.学田,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以田地的收益作为学校的办学基金。

C.教授,古代职官名,专门负责地方教育事宜,设定教育内容,组织乡试、会试等。

D.秋苗,古代官府按季节征收的一种田赋名称,是指征收秋熟谷物赋税,也叫秋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鹿卿学问渊博,名扬乡里。考进士时,即使因文辞直率而被压低名次,还是名列前茅;居乡里时,后辈求学之人争相拜他为师。

B.徐鹿卿尊贤重士,重视教育。任南安军学教授时,把张九成的言行刻印后作为学校准则,请周敦颐、二程等到校讲学。

C.徐鹿卿治政有方,爱民如子。他主宰南安县时,裁减赋税,改革弊政;他不畏强势,为民请命,宁愿丢官也不交粮。

D.徐鹿卿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他查办岳珂案秉公办事,涉事官吏逃窜隐匿;他为官时不贪不占,住房只能遮蔽风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决壅滞,达冤抑。

(2)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助学的田地多在溪流、山洞等低洼之地,加上以前征收赋税缺乏一定的尺度,农民为此困苦不堪。徐鹿卿好好地慰问、安抚他们,从此再也没有拖欠租税的人。后来强盗兴起,环城的房屋许多都被毁坏,只有学校幸免于难。“征之无艺”是说“征收赋税缺乏一定的尺度”,“无”是句子的谓语,“艺”是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逋租者”是“无”的宾语,应在“逋租者”后断开,排除C。故选D。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组织乡试会试等”错,“教授”没有组织考试的资格。“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故选C。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请周敦颐、二程等到校讲学”错。原文是“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周敦颐、二程原来曾经在这里讲学,徐鹿卿只是进一步弘扬了他们的教义。故选B。

13.【答案】(1)首先免除那些没有依据的苛税,厘清土地户口,疏通百姓上访的渠道,使冤情上达。

(2)徐鹿卿说:“百姓为我考虑得很周全了,难道我就不替百姓着想吗?”最终在他的坚持下,建昌被免掉了秋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有:科敛之无名者,定语后置句,没有依据的苛税;明,厘清;壅滞,上访的渠道。(2)得分点有:善,好、全面;独,难道;卒,最终。

【参考译文】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他博览并精通经书史传,年轻人都争着向他学习请教。参加廷试,官署按其对策决定他名列第二位,详定官因其文辞直率而加以贬低,仍然位居第十。徐鹿卿调到南安军学担任教授。张九成曾因为正直行事被贬官而居住在那里,徐鹿卿收集他的言行,把它刻在学校作为训诫。之前周敦颐、程颢及其弟程颐都曾在这个地方讲学,徐鹿卿进一步弘扬他们的教义,从此崇理重义的学风重新兴盛起来。徐鹿卿还制定资助士人的制度。助学的田地多在溪流、山洞等低洼之地,加上以前征收赋税缺乏一定的尺度,农民为此困苦不堪。徐鹿卿好好地慰问、安抚他们,从此再也没有拖欠租税的人。后来强盗兴起,环城的房屋许多都被毁坏,只有学校幸免于难。真德秀称赞徐鹿卿心气平和、言行正直,有关爱百姓之诚心。德秀驻守泉城时,调任徐鹿卿为南安的县令。徐鹿卿以不便供养母亲而请辞。德秀说:“我们道同志合,一起来救助民众,还害怕你的母亲不让你来吗?”徐鹿卿进去禀报母亲,母亲欣然答应。到了南安后,徐鹿卿首先免除那些没有依据的科税,厘清登记土地户口,疏通百娃上访的渠道,使冤情上达。南安因此变得非常安定。某年督府要强行收取秋苗赋税,要建昌交纳米粮五千斛。徐鹿卿据理力争,说:“我的官可以免去,但米粮是决不会交的。”百姓恐怕徐鹿卿被调走,纷纷请求交粮来完成督府的任务。徐鹿卿说:“百姓为我考虑得很周全了,难道我就不替百姓着想吗?”最终在徐鹿卿的坚持下,建昌被免掉了秋税。岳珂驻守当涂时,私自制造茶、盐,自己在幕后操纵来获取暴利,各种滥征的捐税名目繁多,导致路上再也没有商旅出行,民生反而比从前更加艰难。皇上命令徐鹿卿去核查此事,当地的官吏听说后争着逃跑、躲藏。徐鹿卿宽定其期限,亲自审查,全部了解了实情。岳珂被免职。起初,徐鹿卿调用衢州推官冯惟说来婺州断狱案,冯惟说平素廉洁公正,到后则辨别曲直,释放(被冤枉)监禁的人。大家不满意他的行为,恰好同乡人担任谏官的职位,于是叮嘱他弹勒冯惟说。州官索要官府发给他的文簿证件,冯惟说笑道:“是不是还可以做官呀?”自己在证件上题诗后离开了。徐鹿卿因为用人不当,自己奏请免职。后任泉州知州,改任赣州知州,都辞不就职。丞相杜范送书信给他说:“直道不能被人所容,让人击节叹息。你不出任就职,难道是因为冯惟说的缘故吗?冯惟说即将有新的任命了。”徐鹿卿于是才出来任职。鹿卿在家中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喜怒不形于色,从来不计较个人恩怨,他的亲族、同乡都对他有好感。他做官时,廉洁节俭,刚直不阿,一分一毫都不乱拿,他的房子也简陋得仅仅能够遮蔽风雨而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次蒲类津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和北庭。③兰山:兰皋山。李陵战败投敌之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得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

B.“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延伸,黄河之水从北面流来。这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C.“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

D.“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写一场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

15.本首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6分)

1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错误,这两句写行军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的浩大声势。故选D。

15.【答案】①直抒胸臆。开头两句写因战事不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

②比兴手法。三四两句,既是写景状物,又以此比兴。写山路条条,通往京城,和黄河源头水流千里,最终流向中国腹地,表明征人们始终心系国家的忠诚。

③借景抒情。五至八句,写边境战场凄寒肃杀的景色和烽烟直逼戍楼的紧急场景,表达了边关将士们严阵以待、奋起迎战的决心。

④用典。最后四句,借班超在西域克敌制胜立下功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建功立业的渴望;借李陵战败投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鼓励和宁死不屈的气概,同时也对郭待封这类人的讽刺。

以上四点,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起首两句“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得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直接抒发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

接着三四两句“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思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这是使用比兴手法。

然后看五到八句,“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这两句借景抒情,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抒发边关将士的决心。

最后四句,“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这是用典抒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孔子所说“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意思相同。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经历千年,江山依旧但英雄人物已经无处寻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被用来表达生活不如意的人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而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臾、觅、涯、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________,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

正因为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________。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________,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 )。

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________。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传神写照 舒畅安心 感同身受 箴言

B. 活灵活现 焦灼忧虑 无微不至 箴言

C. 传神写照 焦灼忧虑 感同身受 宣言

D. 活灵活现 舒畅安心 无微不至 宣言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

B. 正因为内容的扩大与丰富,所以不仅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而且“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

C. 正因为内容的扩大与丰富,所以不仅“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

D. 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而且“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刘勰重“风骨”与“情采”,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

B. 曹不“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

C. 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D. 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

1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传神写照:传神,指优美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画像。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生动逼真地描画出来,强调技巧高超。活灵活现:也说活龙活现,形容描绘生动,神情逼真,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强调效果。后语境中并列词语是“娱情悦性”强调文字的作用,应该用“传神写照”。

第二空,舒畅安心:形容舒服畅快内心安然愉悦,褒义词。焦灼忧虑,贬义词,一种不良的心态,形容着急担心的样子。语境中指动荡不安的社会,用“焦灼忧虑”。

第三空,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语境中强调文章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让人有同感,应该用“感同身受”。

第四空,箴言:形容规谏劝诫的话。宣言:意思是扬言,宣扬,谓故意散布某种言论。语境中“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属于“宣言”。故选C。

1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强加因果,“内容的扩大与丰富”属于偏正短语做后面句子的主语,没必要使用关联词“正因为”,删掉,排除BC。另外BD两项关联词“不仅……而且”涉及的两个分句语序不当,应该先说自然,再说人生感受。故选A。

1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能力。注意因为和阐释语之间的逻辑关系,遵照有近义词衔接紧密的原则,“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应该对应“刘勰重‘风骨’与‘情采’”,“而有‘绮靡’之美”应该对应“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应该对应“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因为“气”指气质、风度,强调独特性。排除ABD。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常伴我们左右的手机,其卫生状况令人吃惊。______________,在108位医务人员的手机表面,仅每平方厘米就存在12万株细菌,其中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达39株。因此,手机消毒刻不容缓!

我们可以用手消毒液、湿巾或75%乙醇给手机消毒。手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葡萄糖酸洗必泰和乙醇,可有效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及致病性酵母菌。湿巾分普通湿巾和消毒湿巾,普通湿巾由含有纯水和植物提取物的无纺布制成,有一定的杀菌成分;消毒湿巾含有一定比例的消毒液,______________。75%的乙醇应用最为广泛,同时容易获得,推荐使用。

一次消毒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手机表面会慢慢积累多种病菌,因此,________________。在给手机擦拭消毒时需注意,在擦拭手机前应先洗手。拆下手机壳后应一条一条擦拭,最后擦拭四角及边框,切忌胡乱涂抹。手机擦拭消毒后要及时擦干,防止消毒液或酒精渗入手机内部,影响手机性能。

20. 【答案】调查结果显示(或“根据调查结果”) 杀菌效果(比普通湿巾)更好 多次给手机消毒很有必要(或“要多次给手机消毒”)(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要准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旨,因为文段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围绕主旨表达展开的。重点则是瞻前顾后,前勾后连,灵活推断。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抖音电商“全民好书计划”活动将于4月19日起正式上线。活动整合了作家名人、权威机构(图书馆或书店)、出版商、图书达人等各方力量,为用户呈现一场崭新的阅读消费体验。截至2021年4月,抖音站内图书相关视频每日播放量突破2亿,每天有超30万本书送到读者手中,在人文图书领域,可以说用户在抖音电商上已形成从分享交流、创作推荐到种草下单的购书习惯。此次全民好书计划活动将通过引入新书好书、扶持作者、与出版社合作等举措,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促进图书线上销售增长。

21. 【答案】4月19日上线的抖音电商“全民好书计划”活动,将为用户呈现新的阅读消费体验。活动将通过各项举措营造读书氛围,促进图书线上销售增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句“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抖音电商‘全民好书计划’活动将于4月19日起正式上线”介绍的主要事件、时间,即“4月19日抖音电商‘全民好书计划’活动上线”,为主要信息,保留。

第二句,“活动整合了作家名人、权威机构(图书馆或书店)、出版商、图书达人等各方力量,为用户呈现一场崭新的阅读消费体验”,介绍事件的意义“为用户呈现一场崭新的阅读消费体验”,保留。

第三句,“截至2021年4月,抖音站内图书相关视频每日播放量突破2亿,每天有超30万本书送到读者手中,在人文图书领域,可以说用户在抖音电商上已形成从分享交流、创作推荐到种草下单的购书习惯”,介绍互动的具体情况,为次要信息,略去。

第四句,“此次全民好书计划活动将通过引入新书好书、扶持作者、与出版社合作等举措,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促进图书线上销售增长”介绍了活动的目的“将通过各项举措营造读书氛围,促进图书线上销售增长”,为主要信息,保留。据以上分析,进行整合即可,另外注意字数的限制。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复兴中学将举办第27届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诗文朗诵,美术展,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节是学校的传统活动,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同学们的欢迎。不过也有同学认为“人无德不立,学无‘分’不行,只要品德好、成绩好,未来就会很美好,风花雪月又不当饭吃”;还有些同学认为艺术修养要看考级成绩,拿到证书才有用,其他都是浪费功夫。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在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由一段材料和写作任务要求组成。

所给材料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复兴中学将举办第27届艺术节,并指出了活动的目的是“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第二部分是学生对于艺术节的不同反应,简单说是有人赞同,有人否定。

否定的声音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只要品德好、成绩好,未来就会很美好,风花雪月又不当饭吃”,另一种是认为“认为艺术修养要看考级成绩,拿到证书才有用,其他都是浪费功夫”。

显然作文的观点必须是肯定“美育”的重要性。考生可从美育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美育,如何正确实施美育,如何平衡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忽视美育的危害以及出现否定声音的原因等角度进行阐述,要观点明确,语言得体,并要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最后,考生要注意演讲稿的正确格式。

【立意】

1.美育是一种刚需;2.美育,社会之正道;3.以美育人,向美而行。

【优秀范文】

美育是一种刚需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贾平凹有言:“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最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不能没有月辉。”于我观之,个人及社会进也罢,退也罢,最要紧的是生活不能丢失美意,教育不能失了美育。

用有一个能审美的人格,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让美不为俗世律令所拘于流形,不以时空易换而泯灭于残光。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是久别重逢之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是典雅含蓄之美;“生命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求真理之美。而我们要能体会这种美,就要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这就需要美的教育。换句话说,美育是一种刚需。

美育是一种刚需,它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经历了美的教育,我们就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种种美好。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自然万物,无一不美。东晋的谢安一日在雪际举行家庭聚会,便问子侄:“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哥哥的女儿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女子就是后来著名的女诗人谢道韫。试想,由漫天白雪而想到春日飞絮,若非经历了美育的熏陶,又怎会如此诗意盎然呢。因而,我们需要美育,美育可以让我们在未来庸俗的生活中留一点浪漫想象。

美育是一种刚需,它能给我们更加健康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与美相对的是丑。一个人如果能从小接受关于美的教育,那么它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心的人,成为一个心怀理想和理想主义的人。相反,一个人如果生长在诸如自私、野蛮、剥夺遍地的环境里,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那么他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坏人,给社会的安宁和谐带来隐患。孟子的母亲就知道学人哭丧是不美的,学人做生意是不优雅的,而学人读书是美的。所以她在学堂边定居,让孟子学习礼义教化,经历美育的熏陶。在这种过程中,孟子慢慢成为一个具有高贵人格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美育是一种刚需,它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积聚与传播。

当今社会,相比于“正能量”,人们似乎更加喜欢“毒鸡汤”。但我仍然要诚恳地说,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美育。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需要知道,用地沟油是丑,卖假药是丑,给孩子打毒疫苗是丑,官员贪腐是丑;我们需要知道助人为乐是美,恪尽职守是美,为正义呼喊是美,为人民服务是美……有这样一个结论:坏人不觉得自己是坏人。经过美育,让人得以知是非善恶,真假美丑是当今社会的刚需。

于个人,美育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留恋这个世间的美好。培养我们健全的人格,有独立的精神;于社会国家,美育能够让社会正气安然,安定祥和。因而,美育是对人进行的一切关于美好的教育,是一种刚需,于人于己,于国于家。

愿同学们与美同行!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文章转载自: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12243559091224355909


或ErWeiMa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