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笔记】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发布于 2021-08-31 12:46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口诵心惟,日就月将

职业学校:有生利之师资、设备、课程,则教之事备;学生有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则学之事备。前者足以教生利,后者足以学生利:教与学威得其宜,.则国家造就一生利人物,即得一生利人物之用,将见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然后辅以相当分利之法,则富可均而民自足矣。

——摘自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86页。


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的职业教育才是最好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怎样进行?

为了更好的理解职业教育,笔者“百度”了一下。 “度娘”说: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包括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学)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上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 现代的解释与陶行知的解释虽然略有差异,但究其根本,皆为“生利主义”。 陶行知在文中这样说——生产一事一物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所言之意,是教我们(职业者)要有利他之心,要有利群之精神。然而,就知今天之职业教育,这种精神是否还在呢?或者,今天之职业教育,是否是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呢?笔者暗暗思忖,默默慨叹! 90年代,我们这一批70后、80后有很大一部分人或是读了中专,或是读了师范,暂且不说是否真的是为了自己的“教育梦”而选择了走进师范类学校,其绝大部分人还是为了那个“铁饭碗”。暂且也不说“铁饭碗”的问题,只说一说那个时候我们的师范类学校到底教的怎样!就拿我们幼儿师范学校来说,想要进学校的大门,并非是那么容易的。文化课上或许平常了些,但凡是要报考幼儿师范学校的,必须要考的就有素描、舞蹈、声乐、键盘等艺术科目。这些科目不能过关的,也断断是进不了幼儿师范学校的。正如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生利主义之职业学生”一段中所说:大凡选择职业科目之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谓最适有二:一曰才能,二曰兴味。 时常忆起,那时年少的我们为了报考幼儿师范学校,日日在“琴棋书画”中磨砺的情景,宛若就在眼前。考中之后,三年的学习也并非像想象中那样轻松。我们除了要学习幼师职业所需要的“六项全能”的技能类科目,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数理化语数外也是要学的。虽科目繁多,但也是术业有专攻,特别重视的是教学技能的培养。三年学习下来,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边弹边唱,能绘简笔画,能制作手工(折剪捏等),能自编儿童舞……还要能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三年学习下来,几乎每个幼师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比如绘画,舞蹈,声乐,键盘。还有的通过个人学习掌握了其他的技能,比如各种器乐的演奏等等。每一个幼师毕业的学生,似乎都要练就独挡一面的本领。即便是当不成幼师,去小学中学当一个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也是胜任的。 但若干年后,幼儿师范学校渐渐少了,更多的幼儿师范学校从中专升为大专,后又有一些并入师范类院校,纳入到了学前教育系(我所读的那所幼儿师范学校就变成了师专)。所毕业的学生们的学历大都是大专,或者是本科。然而,学校所教授的科目的重点也随之在发生着变化。据笔者了解,这些学校更重的是理论上的学习,而那些艺术类的科目虽然还存在,但也并不是作为重点的来学习了,除了一些有音乐舞蹈或是美术系的,基本上都不以这些艺术类科目为重了。近年来,我的身边有一批又一批的新的幼儿教师走进了幼儿园,开始了她们的职业生涯。但在教育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发现,那些“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教师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比强大的网络资源。然而要说理论性、实践性的研究,她们也未必能够游刃有余,教材教法她们也未必能够掌握。细细问之,曰:“学校的某些课程甚少。”所以,要想称职,便需在工作中历练。然,恐因此而误人子弟。 作为已有二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期望今后幼师之职业教育,能够细细思量,审慎教之!期望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灵动的,都是多才多艺的,都是孩子们所喜爱的,也都是深爱孩子的、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都能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以阅读修心,以实践修身;

以思考修行,以写作修炼。

生活即教育,

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