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其一

发布于 2021-08-31 13:20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今天开始阅读陈春花老师的《管理的常识》,这本书于2009年首次出版,2021年进行了修订。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下问题:

  • 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人,交给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结果却相去甚远?

  •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陷入无效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中?

  • 影响人们有效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 为什么这么多人觉得组织并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

  • 管理真正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就是,没有很好地理解管理。所以,我刚好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反思工作中遇到的成堆的问题。



第一章 什么是管理

管理的理解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要做决定并让所有人执行这个决定

管理就是每一层管理者确定下一层级管理者所需要明确做的事情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大部分人都会评价管理、评价上司,更多的管理者会坚持,必须对上司做出评价,因为他们担心一旦上司犯错,结果就会很可怕。但是管理上的对错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管理是要解决问题的,如果所有的证明你都是对的,但是管理结果不好,这样的证明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是我们证明自己正确、上司错误,也于事无补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事实上,人也是无法管理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管理,每一个人都本能地认为自己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尤其是具有自我实现能力的人,更加觉得提供平台给他发挥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应该是面对事情而坚持管人的话,一定是得不到管理效果。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需要不断地人们的个人目标的变化,让组织目标不断得以实的时候,人的目标也能够不断地实现并提升。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管理需要资源,而且对于管理的资源而言,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管理观
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企业的绩效包含着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管理而言,我们需要有好的绩效的同时又需要用最快的时间达成这个结果。

无论采用何种管理形式和管理行为,只要是能够产生绩效的,我们就认为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形式;如果不能够产生绩效,这个管理行为或者管理形式就是无效的,我们可以确定后者就是管理资源的浪费。

人们常常以苦为乐,认为付出就是对得起组织,但是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关心态度还是关心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品德与才干,招聘人员和提拔人员时要首先考量品德,日常的考核和日常的管理中要更加才干的评价而非品德的评价,因为才干才产生绩效,拼的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品德不好的人是会对组织造成伤害,但是这是管理的错误,我们的管理让他们有机会犯错误,不能认为是品德教育不够所致。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

管理就是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必须把权力、责任和利益等分,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

基于责任所做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就是最合适的管理行为。

只有分配责任,人才会真正地被培养起来。唯有把责任分配下去,让每一个成员承担起他的责任,管理才会发挥实际的功能。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能力就是选择做正确的事,管理能力就是把事做正确。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比如,当你给员工的培训超过了员工所承担的责任,这就是“培训过度”。当一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的时候,这家企业离亏损不远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