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导读(四)正文解读

发布于 2021-09-01 12:38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金刚经》导读(四):正文分段导读
分段导读不是翻译、不是注解,只是通说每一段经文的大意、或深意、或别意、或难点。按习惯分为三十二段。原文以省略的方式标出。因此,若读者能背出《金刚经》,这样对照起来比较方便。
本人当然不敢解读《金刚经》,但愿意当一个导游,因为已经熟悉了此山,引导你们入山,至于山中的风景乃至一草一木、一石一泉,如何品赏,但随各人的因缘和根性。
在阅读本正文解读之前,若读者对原文文义未尽理解的,请先阅读《金刚经》的相关译文,基本读懂了再来阅读本文,这样比较好。

《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是:以无上的智慧去观察宇宙人生,体悟和见证真相,消除内心的一切烦恼,彻底解脱痛苦,就好比渡过苦海到达对岸那个光明清净快乐的世界一样。

《金刚经》是指引我们有关“离苦得乐”的一门教课书、一门实践方法。而非神奇和玄虚。然义理甚深。

(一)如是我闻...,敷座而坐。
本经开门见山,佛陀以身示范,告诉我们四念处的修行方法,不是那种离开现实世界去深山里苦修或关门独修,而是要寓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四念处法门的观身如身,行、坐、语、、动、默,乃至饮都要一一如实觉知。乞食、静坐亦然。
佛陀之所以示范四念处,是因为四念处是净众生、度愁叹、灭苦忧、得真谛、趋涅槃的唯一道路。由此下文由须菩提提问佛陀作答而逐步展开四念处的“金刚三昧”法门。
(二)时长老须菩提......。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做任何一项事业都有一个愿望,学佛修行同样要有愿心,并且要有大愿心--发菩提心: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量誓愿度。
发了菩提心,开始修行了,修行重在修心,但凡心喜动,片刻的安静都很困难,静坐入定谈何容易。如果心总是浮动,总是想东想西,不得安静,你就是修行一百年也等于零。这是所有修行人都会遇到的第一关隘,此关过不了,后话就免了。所以,须菩提替大家向佛陀提出“如何安住其心”这个问题,以求解答。
佛陀很愉快地回答了须菩提提出的问题,但佛陀的回答很原则或说比较隐晦,须菩提听懂,新修行的人听不懂,所以,须菩提请求佛陀详细地给出解释。接下来佛陀就给出解答。

--这一段,也是凡夫发的菩提心,称发心菩提。
(三)佛告须菩提...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告诉我们:修行菩萨道要有要有与般若智慧相应的“无我无私、助人为乐”的精神,要有度尽天下众生的大愿心、大悲心,这样自然就能降伏此心,安住此心
学习和掌握任何一门学问要有信心、决心、恒心和毅力,才能成功。何况是学习佛法,是求证无上的智慧和彻底的离苦得乐!
这一段文,是对初发心修行的人就是初发心的菩萨而说。那么,具体应如何做呢?下段就告诉我们应如何去践行六波罗蜜。
(四)“复次,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陀告诉我们:要修持六波罗蜜,让心安住在寂静处。
关于修六波罗蜜,本段经文的文字只讲了布施这一项波罗蜜,其实财布施、法布施也涉及到忍辱、精进、持戒、禅定,五项波罗蜜要以般若为导,所以文义上已经包含了六波罗蜜。
修持六波罗蜜的实质内涵与四念处是完全相通的,目标更是一致:趋向涅槃。修持六波罗蜜有成就了就可以明性见性,见性就是见法性,就是见法,见法就能见佛。对于见佛许多修行人都有错见。所以,下一段就告诉我们:什么算是见佛?
本段从内容上也是接着上段说发了菩提心之后要脚踏实地去实修实证。文句是例举布施,布施既是起步也是永远要走下去的万里征程。所以,学佛绝不是念佛、拜佛、诵经这么简单一回事。
--这是伏心菩提。也就是通过修六波罗蜜,渐渐降伏烦恼、安住菩提心。
(五)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前面已经讲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愿心菩提,是讲发愿;第二是伏心菩提,是讲如何降伏烦恼的心;现在是讲明心菩提,明心也就是明心开悟后见佛,如何见佛?如何才是见真佛?
这里要解决一般学佛人极易错解和误会的观念。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是说,能够见到缘起法的,见到了诸法法性空寂的,也就是见佛了!如果不了解这个真切的内容,就落入一种遐想或者颠倒的想象,现在很多人修行,包括虔诚念佛,或者一心不乱,然后起观,最后说自己看到了佛菩萨显现了或在梦中见到了佛啦,或见到了光明相啦等等,他们以为这叫做见佛,或有感应了。这是,妄想取像,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见佛
读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一个问题:第一、发愿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这是不取众生的相,让你明白众生非实有,缘起缘灭本无实性;第二、布施时,没有丝毫想回报的心,三轮体空不取一相;第三、佛的身相与我们的身相一样也是非实有的,也不可取佛相。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一切法是缘起如幻的,佛和众生一样都是缘起的相,缘起的相是没有实性的,一切法都无实性《金刚经》要告诉我们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我们明白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寂性,空寂性就是一切法的法性!如果我们能悟入一切法无自性,悟入它的空寂性而不再执着取一个相,就是远离了颠倒妄想,那么也可称之为佛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执著这一切法相为实有的话,我们就不能解脱痛苦,解脱生死,就不能成佛。
不但如来的身相是虚妄的,所有一切的法相,如山河大地,无不都是依缘生起、虚妄不实的。从缘起的虚妄相看,千差万别、宛然的有;从缘起本性如实相看,最后归于寂灭,这寂灭性就是法性,法性是一味平等的。所以也不需要从这个虚妄相以外另觅法身,若能透视诸相非相,也就是见到如来了。故说:流水广长舌,鸟语是法音,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这个如来是什么?就是实相的意思!
为此,下文进一步说明诸相非相、诸法无实的问题。
(六)须菩提...种诸善根....生净信者...无复我相...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说无我、无相、无有一法可得,外道不会相信,一般人不会相信,就是在佛涅槃后的佛教徒能真实相信的也不多。众生总是认为有一个永生不灭的“我”(灵魂)在轮回转世,总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是有一个实在的创造主创造的。这种观念是很深刻的。所以,佛坦白地告诉须菩提:只有利根的持戒修福者,才能相信我说的般若经。因为其它众生包括许多佛教徒,不是执着有一个真实的“我”(我见),就是执着这个世界的一切是真实的(法见),即使不执着“我见”和“法见”,也还执着有一个实在可得的涅槃境界。所以,在佛涅槃以后,真正能相信无我、空无所得的大乘教义的人确实是少有的。虽然少有,但还是有,如龙树菩萨,如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听闻金刚经几句就很喜欢,当然能相信并能受持的都是一些福德深厚的利根人。
这一段,主要是告诉我们,学佛修行人,不要执着有一个真实的我、有一个真实的社会和世界,我、社会和世界的种种都称为法,不要执着法。因为,这些法都是缘起幻有的。如果执着这些,是不可能解脱 的。
佛说种种法门,引用比喻和故事,都是为了引导我们不要执着。有的人却执着佛说的种种法门、种种比喻、甚至一言一语,这也是法执。既然已经渡过了河,还背着小船干什么?应当放下啊!
(七)须菩提!...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前面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这里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但是,你若理解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做到了“不取法相”,也就明白了“法无定法”,既然没有一定的法,那你说佛到底说法了什么法?所以,后文佛又说:若有人言,佛说法了那是诽谤。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顺着不同众生的不同认知能力来说的,对一般众生说的大多数是不了义。所以佛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文”。
这样一说,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佛没有说法,我们还学什么?既然法无定法,我们如何学?不是这样理解的。佛是担心和尚们把经念歪了。好比王明从莫斯科回国,成为马列主义的理论权威,但王明把马列的书读死了,使革命失败了。但马克思的著作还是要学,不学就不知道有工人革命,也不知道共产主义,毛泽东能活学活用马列主义,革命成功了,关键是理论要结合实际。佛法是活泼的、现实性的、实用性的、智慧型的。因为它从缘起缘灭的现象悟入了不生不灭的实相,开发了般若智慧,依此践行布施,修证六度,就能修证到一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罗汉。阿罗汉已体证不生灭的涅槃境界,须沱洹、斯陀含、阿那含也能体证到一部分的涅槃境界。由于,圣贤们对般若空慧证悟的深浅不同、开悟的程度不同,所以他们还是有差别的。如“三兽渡河,渡分深浅。”
(八)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一段是赞叹《金刚经》不可思议功德。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与受持《金刚经》比较,哪种行为功德大?后者功德大。后文中经常有赞叹此经的无量功德,实是赞叹般若智慧的殊胜,因为唯依般若方得涅槃。
修学佛法,不外‘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依此修学的次第细说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布施,四、谛听,五、阅读,六、受持,七、演说,八、唸诵,九、思维,十、修习。经中此处仅举受持与为他人演说,即有此等功德。可见此经的功德确实不可思议。
那为什么末句又说佛说的法不是佛法呢?这是反复告诫我们:一切不要执着,佛说法也是随机随缘的,如果执着佛是如何说如何说的,具体说了什么法,这不合佛意。本来,佛陀所觉悟的法,是无法言说的,但佛陀为了利益众生,不得不借助世间的语言来说明,但所说的法实际已经多少离开佛所觉悟之法的原来意义了,若再经过听者的理解或听者的再传播,是很容易偏离佛意的。这好比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某一学习心得体会,其实是难以完全表达出自己的心中所得的,如果由他人来转述,那就更容易表达不准确了。何况深奥微妙的佛法。
如《金刚经》第一段,佛陀没有说法,但事实是在以身说法,但各人的理解就各有不同。所以,对于佛陀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法,如果我们执着一言一句,那是教条主义。《金刚经》就是破执着,破执着一切为实有,对于佛法也不能执着啊!这与前面说的“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是同一道理。
但,修学佛法难道一无所得?不是的,是有所得的。下文就例举了四种修行所得的果位。但修行人不能认为有所得,更不能执着所得啊!
(九)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前面举如来为证,证明佛所的说的法以及他所证的果,都无实性,无实有可得。本段是举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的这些弟子们,来证明他们所证的果报,虽有所得,若以般若空慧来说也都是实无所得。这四番问答,须菩提是随顺般若空义来说,都是实无所得。若如随顺世俗见解来说,那都是有所得的,譬如,俱解脱的阿罗汉还具有广大的神通呢。
本段说到初果须陀洹等,证初果與四果,是有差别的。阿難從佛长久,至佛陀涅槃时還不是羅漢。而舍利弗、憍陳如,不過幾天就成了羅漢。有的證得須陀洹以後,再進修即得阿羅漢的,也有證得初果再向二果、三果、四果前进的,也有停頓不前的。但证得初果后必定向前,究竟解脫已经不成問題。在佛陀时代,证果并不是很难,如大智舍利弗听佛弟子说了几句偈语即得初果,在旁听佛为他人说法即悟而证得罗汉;如最愚笨的周梨槃陀伽记忆力极差,老老实实地扫地,也能证得罗汉;如年齡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在佛入灭前,听了佛陀的开示即证得阿罗汉;如沙彌均頭在七歲时即证得罗汉;如原先相信邪教的杀人魔鸯掘利摩罗,最后归依佛陀也证得罗汉;还有在家众,证得初果的有很多,证得二果、三果的也不少,在佛陀常住处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有约一半人证得了初果。这些事例在《阿含经》中有明确的记录。證果的情形各有不同,但共同处是:深信三寶和精勤践行。根性利鈍只是影响着证悟的时间和开悟的程度深浅。总之,只要坚信、能解、行,必是人人可证得果的。这是佛法的伟大之处!
从般若的角度来说:佛者,觉悟者也。觉悟的是什么?觉悟的是无我、无自性!觉悟一切法的缘起幻有非实!这个觉,破了实有感,破除了自性、上帝、我执,才名为觉!如果从世俗的角度:他觉悟、解脱了,成就了一个果位,如果有一个真正的果位,那是什么东西?还不是有一个实有的果可得?这个仍然是自性见!根本没有觉悟!所以,初果不会说我得须陀洹果。须菩提也不会说是离欲第一、得了无诤三昧的阿罗汉。

(十)佛告须菩提...于法实无所得。...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本段是先举释迦牟尼佛在前前生修菩萨行时,实无有一法可得。次说佛国净土也是实不可得的,何谈庄严!就连清净遍法界的法身,也只有在没有了“身见”之后,才能见证。哪里会有一个如须弥山般的真实大身?如果认为有一个大身,那还是执着有一个相,还有“身见”。
《金刚经》中多处使用一个文句格式:“说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明白这个公式对于理解般若的空义很有帮助。这一文句格式的内容包含了“缘起性空”的深义。缘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在具足了诸因缘条件后才能产生的,这叫缘生法,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没有一物不依因缘而生起的;性空,也就是所生万物终因缘散而归于灭寂的寂灭性,也叫毕竟空。缘生的必然缘灭,佛法说的空义,就是缘灭义,缘灭不是在灭了的时候才叫灭,在缘起时就可以体悟到其必然的灭亡性,毕竟要灭,也就是毕竟空。但是,万事万物是即生即灭的,生生灭灭的,生起的不会永远存在,灭了的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生和灭只是一种现象而已,我们看到的只是现象。自然界是如此,生物界亦是如此。若能深观生生灭灭,也就容易体悟到不生不灭。这就是认识到了根本佛法,若是体证到不生不灭,也就是见到了佛法,亦即见佛,见法身佛。而要达到这一高深的境界,就必须消灭贪心、瞋心种种烦恼,即心清净。
(十一)须菩提!...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甚前福德。
这是第二次校量功德:即便是以无数的宝物布施给世人,也比不上受持、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大。表明受持《金刚经》的无边功德。
(十二)复次,...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因为受持《金刚经》有无量无边功德。所以,这个经也就跟佛一样的重要了!所以,有说:经书在即佛法在,佛法在即佛法身在。
(十三)尔时,...佛告须菩提:“...汝当奉持!”...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多”!
这一段,仍然是从般若空慧说,这个世界的一切非实如幻,没有真实性,实不可得。如来所说的法非实。如来身体的三十二种庄严相好,也只是一种外在的相而已,非实。就是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来随顺世俗语言而说的,也没有实在性的般若波罗蜜可说,也是不可得的,非实。本段最后一句又一次校量布施与受持《金刚经》的功德,这次是以无量的生命作布施来比较。
(十四)尔时,...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实相者,则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此法无实无虚。...受持读诵...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赞叹佛法的深义,赞叹未来的信解者,佛也为之印证,并说:将来若有人听了我说的毕竟空法门,若能不惊、不怖、不畏,确是极为希有!
确实是如此,以当代为例,有多少人真正相信佛法,又有几个人真正理解和受持这甚深的般若法门,大多数宗教信徒都喜欢有一个大神、或佛菩萨能庇护我,我多拜拜、多祈祷、多供香火钱,就能保佑我或我的子女升官、发财、平安等等,或者给我灌顶、加持,将来还能帮我上天堂或往生净土。现在你说毕竟空的法门,能相信吗?你要求这些信众少欲、心净、放下,能做到吗?所以说,在佛灭五百年或更长远的年代若有佛弟子听了这般若法门能生起净信、不惊不怖不畏,实是希有难得!
真正的般若法门就是佛教徒也未必信受。因为,金刚般若要破一切贪爱,破我见,破身见,破唯物,破唯心,就是空也要破掉。一切都是假名施设,好比东西南北,那是为了众生办事行动方便,而假设一个东西南北的方向而已,真的有一个东西南北吗?没有,本无啊。明白了吗?含义很深!真的有般若法门吗?实不可得!《金刚经》就是破有所得,破
执著在一切名相上,是无智亦无得。不要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佛,佛亦是假名!知道了这个,我们就不会乱拜、乱求了。这部《金刚般》,层层深入,由浅到深,阐明:从佛到菩萨,到山河大地,到四果,到法相,连佛法的“法”本身都是无实性的!这样一层一层的深入,一层一层的破,破到毕竟空的程度,护念有因缘的人真正悟入诸法空寂,真正的体会到法性。所以说,这个金刚经对学佛的人实在是非常重要!但是,金刚经在我们中国有几百家的解说,最普遍的有《金刚经五十三注》,里面集取了中国大乘五十三家的思想解释,体方法师说:没有几家是讲对的,因为他们都在自性见中说法,不懂得般若深义。
这一段说到忍辱波罗蜜。忍有两种义:一是忍受,忍受人事间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叫法忍;二是确认的意思,确认诸法无生灭性,叫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即得般若慧,在大乘佛法中已是七地以上菩萨了。
(十五)须菩提!...以身布施...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不可思议功德。...若乐小法者,著我见...若有此经,...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这里再次以无量的生命布施与受持本经的功德进行比较。赞叹受持《金刚经》的无量功德。赞叹《金刚经》也就是赞叹般若慧。
本经是
发大乘者说的,希望他们能信解受持这个般若大法,立大愿,起大悲,以无所得为方便,负起弘法利生的责任来!那么我们一般人听了能不能受用呢?只要我们信受奉行,当然也能受用。
这里说到“乐小法(乘)者着我见”,这句怎么理解呢?小乘者已证了我空,怎么可能还有我见呢!
其实,在这里说有我见,是方便说,是为了引导小乘学者回心大乘,共同负担起弘法利生的大任,是这个意思。
(十六)复次、须菩提!...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读诵《般若经》者,所有过去应堕恶道的罪业,因受持此经的功德力,而现世轻受了。而且今生受持《金刚经》种下了般若种子,今生或将来定可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不少人说,我们有很多的罪业怎么消啊?其实不是这样的,若开发了般若智慧,智慧象火一样地光明,就可破除无明的黑暗,过去所有的业力就不能障碍你趋向圣道。央掘摩罗杀了九十九个人,为什么还能证阿罗汉?这就是很好的说明!
这个地方又校量功德了,佛为什么反复地校量功德呢?他就是要让我们明白般若的重要,因为只有般若智慧才能让你真正地解脱。福报并不能解脱生死,只有智慧才能解脱生死!
总之,与般若相应的大悲妙行,甚深广大,是不可以心思言议的。所以,听闻受持乃至为人解说等所得的果报,也是出於常情的想象以外,不可思议!
到这里,二道五菩提前面的般若道就结束了。从愿心菩提到伏心菩提到明心菩提,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后面是讲方便道了:就是从明心菩提发心以后,进入“出到菩提”(菩萨或阿罗汉果),最后成就“究竟菩提”(佛果)。
(《金刚经》上半部完,下半部待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感恩顶礼印顺导师!!!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