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本质是点与段

发布于 2021-09-08 10:35 ,所属分类:数学资料学习库

这次,马老师继续讲点与段在等差数列中的用法。

等差数列这一内容一般出现在四年级的一些奥数教材中。在教材中,对等差数列的学习方式讲解方式偏成人化,许多都是直接给出有关等差数列的公式,然后明白公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后,开始套用公式。详细一些的教材会有关于如何推理出公式的过程,然后进行套用公式。笔者认为,即使解释了公式的由来,那也属于简单粗暴的套用,对小学生来说太抽象。即使你推理有理有据,但孩子更偏向于死记公式,这就会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做等差数列的时候是完全不懂的。

因此,在如何讲解等差数列的问题上,笔者有了一些思考,经过几年的尝试总结。做等差数列就是结合 数线中的点与段。用点与段的知识来解决等差数列。


如图,等差数列16、20、24、28、32、36……每个数都对应着一个点,点①为首项,点②为第二项,以此类推。数列的公差为4,对应图中的段。每两个点之间会有一段,也就是每两个数之间会有一个公差。在数线上的段,表示的是两数之间的距离。因此从点①到点②,需要从16再加上4这个距离才能成为点②。


问题一:这个数列的第50项是几?


解题思路:第50项也就是第50个点,如何从已知的几个点出发去第50个点。


一、从点①出发。①到(50)共50个点(50-1+1=50),因为点永远比段多1个,所以,它们之间一共有49段。也就是说从点①出发,前进49段才能到达点(50)。公差是4说明每段长度是4,所以第50项=第一项+49段 也就是16+49×4=212。


二、从其中任意一点出发,比如点⑥。那么从点⑥开始到点(50)一共有45个点(50-6+1=45),也就是它们之间有44段,说明从点⑥出发前进44段即可到达点(50)。所以第50项=第6项+44段,36+44×4=212。


问题二:等差数列3、7、11、15……147。这个数列一共有多少项?


解题思路:共有多少项就是共有多少个点。也就是得先搞清楚在首项3和末项147之间有多少段。可以知道的是,每段的长度是4,也就是公差是4。

首项需要前进147-3=144,才能到达末项。仅此第一个点与最后一个点之间的长度为144,又因为每段长度为4,144÷4=36(段)。点数永远比段数多一,所以有36+1=37个点。因此,一共有37项。



相关资源